总有些痴人,在梦中也会言说教育
我的教育梦想
“造一个草原,要一株苜蓿加一只蜜蜂。一株苜蓿,一只蜂,再加一个梦。要是蜜蜂少,有梦就足够。”这是美国诗人狄金森的诗。不过,“有梦”不是她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有,每个人也都应该有。而教育,说到底就是一种理想的事业,或者说梦想的事业——在行动和结果之间,在现实和目标之间,有长长的差距,只有梦想才能连接的差距。
专家可以说教育理想,他们有“理”在握,我没有。但我有梦。所以不妨说说我的教育梦想。
朋友李崇柏兄有个观点,我极喜欢:学校是校长圆梦的场所。所以,我想要有一所学校,作我的圆梦平台,供我安排、调度、规划——说我想当校长,是对的,但我不是想当官,我也没什么权力欲。而且实在说,就我看来,在现行体制下,校长算不上官,即使勉强算,连“品”也上不了的。责任无限大,权力无限小,这是我对校长这一职位的基本认识。“校长负责制”入法多年,但这一“看上去很美”的说法,落到现实里,只余下“出了事情由校长负责”的冷幽默——我不过是想,像一个农民那样,有一小块地,能够播撒我想播撒的种子。
我所期望的学校,规模要小,精致而特别。不一定要像《窗边的小豆豆》里的巴学园,但是环境要优雅、宁静,能够让人感觉到从容。学生人数不必太多,最好是“学校所有师生都能彼此叫出对方的名字”——这是美国教育家欧内斯特·L·博耶说的——要让学校成为学生的乐园,首先得让学校有家园感。“所有师生都能彼此叫出对方的名字”,是不是更像一个大家庭?
当然要有教师。年长的,年轻的,都行。不必是名师,甚至不必太有名气。但最起码的,应当有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对学校的爱——那种单纯而持久的爱。年长的,不能太糊涂,太固执,太昏朽;年轻的,要有激情,有理想,爱思考,能上进。所有的老师,应该是“明师”——明白教育的本义和规律,明白自身的责任和使命,即便暂时不明白,也要愿意与我一起努力修炼。
教学用房不能太紧张,否则没法解决大班额的问题。每班学生不要超过30人。还是那个博耶说的:当班生数超过30个人时,教师的注意中心,就会从对个体的关注转为对秩序的控制。我需要我的老师把主要精力,用在关爱每一个个体上,用在关注和呵护每颗与众不同的心灵上。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得到真正个性化的发展。
学校应当有花,有草,有树。树最好是有些年纪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可怕的,没有古树的学校,不可能有历史味。当然,古树不可能一夜之间长成。但,我可以进校后就栽种,认真浇灌,精心护侍,让它伴随着我的学校成长。如果有一棵大树与我一起,成为学校历史的经历者和见证者,那是再好不过的事。
树的成长是慢的,花草也是。我的学校发展不会太快,因为教师和学生的成长,都是缓慢的。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我会有充足的耐心和期待。我不会对我的学生说,别输在起跑线上。我也不会对我的老师讲,一定要在某个时候,赶上或超过某个所谓的“名校”。因为我知道,速度提升效率,至少在教育上,是不太可能成立的。
学校不要有太多的“婆婆”。我要尽可能自主一些,不接受一般的检查,不理会一般的评估,不欢迎恶意的吹捧。教育是老老实实的事,来不得半点虚假,更容不得刻意的热闹和造作。我的学校,不必考虑太多教育之外的东西。不搞太形式主义的东西,不摆花架子,不走过场。我的学校,要朴实、自然,像一棵树那样,缓慢而优雅地从大地上生长起来。
我的学校不会在乎奖牌、奖杯,不会在乎耀眼的光环。不一定要有多大的名气,但一定要有突出的特色、自己的特色。特色就是“白里透红,与众不同”,这是朱永新先生的话。特色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精”,这不知道是哪个人的话,但我相信。就像我相信“一招鲜,吃遍天”的说法。我也愿意相信:特色就是出色的本色——它将是我的学校的安身立命之本,也将是我的学校的卓异他人之处。出色,就是超出一般的成色和底色。
办学当然要有经费。钱不必太多,但要稍微充裕,要能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并能保障学校的适度发展。比如必要的维修,适当的建设。除工资外,我的老师应当有较好的福利,让他们能够尽可能体面地生活,并以做教师为荣耀。如果不必考虑办学经费,我想我能更专心地思考学校的发展。
也许还有一些,但我觉得不必再说了。这样的一所学校,可能在中国,现在还不容易找出来。这样的梦想,当然也就只能是梦想,就像空中楼阁,成为现实的可能性不大——现在,你就当我是那个说梦的痴人吧。
PS:这篇文章,不记得写于何时。只记得,把它放在博客里时,曾引起很多老师围观、评议。有人说,真有这样的学校,愿意前来应聘。还有人说,哪怕做校工,都可以。
但是,也有一个老师,只留了三个字:“想得美!”
那时,博客刚开通不久,互动热情还高,几乎所有留言,我都作回复。现在还记得,回复这个老师时,我“创造”了一个后来深受老师们喜欢的句子:想得美才能活得美。
想想,的确如此:一个人,倘若想都想不美,又怎么可能活得美?
2016年6月26日补记
选自《阅读照亮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1月出版,已经第4次印刷。感谢关注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