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奖快讯】九届茅奖、43部作品、上千万字......读完所有作品,写出如此优秀的书评,值得收藏!


"世界诺奖"

"中国茅奖"

(点击图片查看历届茅盾文学奖作品)

茅盾文学奖(以下简称茅奖)设立于1982年,几乎与改革开放同龄,每一届的年份都不确定,数目也不确定。2019年将是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出炉的年份,但很多读者对茅奖的记忆还停留在《平凡的世界》的年代。

路遥的这部104万字的巨著是1986年12月出版的,直到今天仍在人们的心灵中回荡。它是1991年的茅盾文学奖得主。

“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所有合理的和美好的都能按照自己的愿望存在和实现”,“每个人都有一个觉醒期,但觉醒的早晚决定个人的命运”,“人处在一种默默奋斗的状态,精神就会从琐碎生活中得到升华。”在上世纪80年代,路遥的话,激励着很多年轻人向往美好,不怕困难和挫折,坚韧不拔地奋斗。

每个时代的读者都需要充满力量、体验和洞察力的文学作品。在这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出炉之年,让我们从众多和《平凡的世界》一样优秀的作品中,感知大地,感知时间,感知生命。

本文通过整理了所有获奖作品,形成了一些基本概况,力求让读者一眼了解茅奖作品全貌。图一是所有获奖名单及题材类型,图二为茅奖作品内容覆盖区域示意图;图三是作品表述的纪事时间表。

茅奖作品的一大特点是记录风土人情,传递民俗文化,而且通过人物与故事留下了极强的画面感。芙蓉镇上的湘西秋雨,鄂豫皖的湖光山色,伊犁的西域异俗,杭州城的书语茶香,文字间的娓娓叙说一下拉近了距离,犹如亲至。

古老的北京城迎来最多的目光,《张居正》里皇极门外登闻鼓的肃穆静谥,正月十九燕九节的引龙盼雨,首辅们与天子百姓有着同样的家法人情。熊召政的这部作品同时也拿下了首届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

这里指更广义的中原地区,包含了原来的河南、陕西、山西、山东和河北部分,甚至也辐射到江西、苏北、安徽以及两湖等地区。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社会历史的巨幅变迁给了作者们充分的素材,也指引着读者去挖掘更多的宝藏。

有个读者曾经留言说“看完《生命册》以后,更加怀念家乡的牛毛细雨,怀念家乡夜半的狗咬声,怀念藏在平原夜色里的咳嗽声或是问候语,怀念蛐蛐的叫声,怀念冬日里失落在黄土路上的老牛蹄印,怀念静静的场院和一个一个的谷草垛,怀念钉在黄泥墙上的木橛儿,怀念那种简易的、有着四条木腿儿的小凳,怀念门搭的声音,甚至于怀念家乡那种有风的日子。”

  • 衣,出场老土粗布的学生装,没有鞋带的黄胶鞋,缩到半腿的裤子,到了冬天就尽显破烂单薄;

  • 食,平常黑面馍加剩菜汤兑开水,其实很多农民家里还在吃糠团;

  • 住:少安少平两兄弟拼命烧砖挖矿,为了给老父亲箍三口体面的窑洞;

  • 行:每天上学二十里路来回。

就这样的生活,很多读者并没有替他感觉到可怜,甚至愿意去成为孙少平,因为他有着黄土地上人们一样的踏实和韧性,永远满怀希望。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与中原地带不一样,沿海区域的聚焦农村的作品不多,城乡地域的差异在日趋消融中。在这里,更多的是大时代背景下,大家族小家庭的沉浮与人性的光芒。

好像茅奖对三部曲独有亲睐,加上李佩甫、王火和麦家的作品,一共有五部相关的三部曲获奖了。《江南三部曲》又是一本《百年孤独》式的巨作,和《白门柳》倒可以对照着看。都是知识分子的追梦之旅,有的梦断在路上,有的梦回到起点。格非笔下的桃花源、花家舍,乍看理想正浓,现实中千疮百孔;刘斯奋笔下的才子们也风流不在,各自龌龊。只有江南的风景还算宜人,“地里的棉花已经长得很高了,黑油油地一直延伸到河边,风儿一吹,就露出叶子下的棉铃。田里没有一个人。天井的屋檐下,几只燕子喳喳地叫着。墙上的青苔又厚又浓,像一块绿毡子,亮晶晶的。太陽光暖烘烘的,陰凉的南风吹到脸上,舒畅无比。她在那儿坐了半天,东看西看,想着一些不着边际的事。”

读者喜欢将《茶人三部曲》《白鹿原》去对比,都是家族间数代人的恩怨情仇随着历史的进程不断演变。其实这个作品也和《秦腔》一样,技艺的传承涌动着内在精神的力量。“内清明,外直方,吾与尔偕藏”,也是茶人的精神。

相比区域性的分散,茅奖作品呈现的时间段相对较为集中。从图三可以看出,43部作品中,只有《金瓯缺》《张居正》《白门柳》《李自成》《少年天子》五部属于20世纪以前。其中横跨百年的作品有四部,分别为《茶人三部曲》《江南三部曲》《额尔古纳河右岸》《白鹿原》,而且基本都是在20世纪里。五十年左右的有《尘埃落定》《穆斯林葬礼》《一句顶一万句》《生命册》《蛙》。时间跨度最短的还是《钟鼓楼》,讲了1982年12月12日早上五点到下午五点发生的故事。

更加密集的作品内容体现在“十七年”时期(1949-1966,和“十七年文学”强调作品发表年份不一样,这里指的是作品内容表现的时期),文革时期(1966-1978,含两年的徘徊时期)和新生活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们不同于其他作品大开大合,沧海桑田一般的曲折婉转,反而不断在困境中挣扎牵扯直至流出黑血,伤口上的反思直击灵魂。读者往往会在作品时代和当代的差异性中感悟生活的意义。

茅奖中更多的作品内容同时反映了这两个时期,而在这两个时期的作品也先后形成了“十七年文学”、“伤痕文学”和“反思文学”等。他们有:《芙蓉镇》《东方》《将军吟》《冬天里的春天》《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穆斯林的葬礼》《白鹿原》《长恨歌》《茶人三部曲》《无字》《历史的天空》《暗算》《秦腔》《额尔古纳河右岸》《你在高原》《蛙》《一句顶一万句》《江南三部曲》《这边风景》《生命册》《繁花》。一共21部,占据了整个茅奖作品的一半。

十七年期间,中国经历了新中国建立的喜悦与自豪,抗美援朝的“立国之战”,三年自然灾害、整风运动、大跃进、文艺八条、中苏关系逐渐恶化、中印边界冲突、原子弹研制成功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很多这个时期的作品被认为更加偏重于意识形态而缺少了文学性,但就如文章一开始所说,每个时期的作品不仅有写作手法上的时代烙印,也有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心路历程在作品中的映射,反而更能体会当时人们的所行所想。

文革十年,对于很多经历者和我们国家来说是个沉重的回忆,而在很多新生活时期及以后出生的人眼里更多的是神秘和不理解。哪怕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对那个时代也只是比较区域化的认知。反映这个时期的作品,不是为了重揭伤疤,是为了以更多的纬度的视角给后来者去参考,去反思。克制、隐忍、保持希望是主旋律,时代的疯狂与迷失不能完全抹灭人性的光芒。《芙蓉镇》《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将军吟》都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

很多许茂和老谷一样的人物,在建国初期充满生活热情,到了文革期间又被迫小心翼翼,藏起温情去应付生活。

如果说前一个时期还在聚焦于政治局面对社会各界的影响,新生活时期则开始尝试百花齐放。代表性作品有:《平凡的世界》《沉重的翅膀》《都市风流》《英雄时代》《骚动之秋》《钟鼓楼》《黄雀记》《湖光山色》《天行者》《抉择》等。不再有小心翼翼的克制内敛,每部作品都是精准且细致的表达,人物的情感和作者的观点都清晰可循。

改革是其中的主旋律,农村与城市,国企与机关、教育与医疗不同主题一一展开,或是一个点展现一条线,如《天行者》对农村民办教师群体的关注,或是一条线展现一个面,如《平凡的世界》中通过孙少平和孙少安兄弟的成长奋斗故事,来体现农村与城市生活的反差。

茅奖不属于任何一个群体,但她的作品却在代表着不同的群体在发声。他们既有民族英雄、国之重臣、知识分子,也有普通的农民、工人和最基层的干部;既有高高在上的皇帝、土司,也有亡国之臣民。多少人物已经变成了这个群体在读者中的形象,多少时代的画面随着他们的故事在读者心中重现。群体的棱角是鲜明的,时代的烙印也无法改变,但每个故事里面却驻扎着相近的灵魂。每一次读完一篇,思绪起伏,沉浸在作品里。良久后抬起头来会发现,忠孝悌忍善等中国传统的基本认知深深地穿插在整个茅奖作品的社会关系中。中国的社会关系随着时代发展也在不断演变,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和朋友组成的“五伦”也在进化,辛亥以后君臣关系属于历史,但国家与国民,管理者与百姓的关系还在延续。

莫言的《蛙》则更加写实且大胆,书中的姑姑作为最基层的医务工作者,她承担着国家基本医疗服务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者的双重身份。但在村民眼中,她既是送子娘娘,又是杀人妖婆。高密东北乡不是个例,它和界岭小学中的民办教师一样,是全国数百万计生工作者的典型工作区域。到2013年试点放开单独的二胎政策,计划生育这项基本国策已经走过了整整35年,也是跟随着改革开放一起,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人。

每一位作家在创作的时候是虔诚且毫无保留的,几乎所有的茅奖作品的诞生都有过剧烈阵痛的经历。唯一一位两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张洁曾经表示,为了《无字》的完成,她死了也值了,结果花了整整12年;《东方》的作者魏巍两度亲列朝鲜战场,从1955年到最终1978年出版,花了23年;莫应丰身为当年文革期间专案组成员,为了《将军吟》的面市,自束高阁,一边唱着国际歌一边创作;路遥在创作《平凡的世界》,“整个地进入狂热状态。身体几乎不存在;生命似乎就是一种纯粹的精神形式,日常生活变为机器人性质”;徐兴业从1937年开始筹划《金瓯缺》到1981年才正式出版,他也将其看作第三个孩子;阿来未成名之前,《尘埃落定》遭遇十几个出版社的退稿;王旭烽从车间女工成为作家,为了《茶人三部曲》整整写了十年,这本小说之外还完成了一部20万字的茶学专著;《东藏记》也是2000年才算完成,七年创作期宗璞也病体缠身;王蒙的《这边风景》从1978年手稿完成却遭遇遗失,最后2013年才寻回并修订出版。正如全文开篇说的一样,每一部作品都是作者们在创作时代最严肃和最具诚意的表达,但他们不是教科书或者成功学教材,如果读者带着某种目的去想寻求力量或答案,往往很难如愿。如果平时有较为平和的阅读心态和习惯,反而茅奖作品给与的回报会超出预期。

茅盾文学奖作为目前国内公认代表性的长篇文学类奖项,已经在今年走到了第十届。有人说读懂了茅盾文学奖作品,就读懂了一方山水,一个时代,一个华夏。在阅读更趋功利化的今天,希望有更多优秀的、多元化的作品走向茅奖,为普通的读者们提供一个了解中国文学,了解中华文化的机会,也希望通过类似茅奖这样的平台,让更多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能够在历史面前不再彷徨从众,在对待传统文化上面不再冷淡盲目,在祖国的山川河流面前不再茫然无感。

预祝: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选活动成功举办。

(点击查看1-9届43部作品在中国地图的分布)

(本文经授权转载。来源: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作者:科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