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毅与中央制定渡江计划,粟裕反对,陈毅说:支持你给中央发报

在中国革命历史上不得不提起的几个地方南昌、井冈山、遵义、延安、杨家沟、西柏坡......这些地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担当起了不同的历史使命。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井冈山则让工农武装第一次发展壮大,而延安则是辗转大半个中国的红色火种在北方的根基.......这些地方中,杨家沟显得不那么耀眼,但中国革命正是从杨家沟走向胜利。

杨家沟毛泽东旧居

1947年12月,在米脂县杨家沟召开了著名的“十二月会议”,毛泽东主席在报告中说:

“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

殊不知,最初的渡江作战计划就是在杨家沟制定的,但是最终为什么又改变了?陈毅“小住杨沟一月长”,参与制定了渡江作战计划,为什么东返后又支持粟裕的论断并鼓励粟裕给中央发报?

陈毅虽然错过了在杨家沟召开的十二月会议,但是参加了毛泽东召集的一月中央会议,其中一个议题便是陈毅汇报华东野战军的情况。末了,一个极端机密的战略问题却不是能在会议上谈的,即使是在这样高级别会议上,那就是向江南作战略跃进的问题。

不过,这个问题在此次会议讨论前已经早有部署了。派野战军主力纵队向江南跃进的方案,最早形成在电文中是1947年7月23日,毛泽东亲自为中央拟发的电报中,这份电报中命令:

1、刘邓即日南下建立大别山根据地;

2、陈谢兵团8月下旬出鄂西建立鄂豫陕根据地;

3、陈士榘、唐亮来往陇海南北机动;

4、叶飞、陶勇两纵队出闽浙赣,分四步建立根据地。

除了军事命令,还有一些指挥权的分属问题也做了安排。

陈毅、粟裕接到这份命令后是认真对待的,并复电中央华野的准备计划,五天后中央军委副主席、总参谋长周恩来复电:

'......半年内,不拟派一纵、四纵去江南......'

半年后的局势又将如何呢?过程充满了变化。此时,刘邓已经千里挺进大别山,完成了解放战争历史上的一大壮举。毛泽东结合华野南下豫皖苏的情况和当时的局势,1947年11月28日复电粟裕并转告北上杨家沟的陈毅,主旨意思是明年8月,也就是1948年8月之后,派一部分部队南进,但究竟派哪部分,还需要根据情况临时决定。

刘邓大军胜利挺进大别山

陈毅在去往陕北的路上,在各所到之处都表达了对渡江计划的支持,在晋绥说秋天大进军到长江以南,又在晋冀鲁豫军区展望秋天组织“百万雄师过大江”,年内结束战争。

不可否认,这里面有着革命的乐观主义,但是陈毅是热烈主张把1948年以后的主要作战放在向江南跃进上的。所以,当在杨家沟秘密商议华野渡江的军事问题时,陈毅自然是赞成渡江跃进的。

1948年1月27日,渡江作战的计划已经初步商定并发电给了粟裕:

关于由你统帅叶、王、陶三纵队渡江南进执行宽大机动任务问题,我们与陈毅同志研究有三种方案,以上三案各有优劣,请你熟筹见复。

电报中还对南进路线进行了部署并要求保密。

这个电报发出后,陈毅就打算东返华野,不过粟裕在陈毅动身前就回复了中央的电报。粟裕在电报中详细报告了叶、王、陶三纵的情况,并客观上分析了存在的思想准备程度、兵源补充、干部选配等不适合南进的问题,并建议了两个方案:

一是将叶、王、陶三个纵队调到陇海路附近继续休整一个半月,到3月下旬出动;

二是叶、王、陶三个纵队仍然按照目前部署南下参加一两个战役,再行休整一个半月或两月,5月中旬出动。

同时建议此三纵由刘邓统一指挥,以便伺机打几个歼灭战,取得较大胜利。对于渡江路线选择,粟裕提出了两个方案:

一是从武汉以西渡江;

二是从湖口当涂之间或者南京至江阴之间采取宽正面的分路、分梯队偷渡;

并对两种方案做了优劣分析。

陈毅收到电报后马上同中央进行研究,第二天复电粟裕:

1、完全同意第一方案叶、王、陶三纵队即开陇海线休整一个半月后下旬出动,补充三万新兵给三个纵队。渡江路线争取走湖口当涂之间或者南京至江阴之间,采取宽正面的分路、分梯队偷渡;

2、将华野的四个纵队划归给刘邓指挥。

这样,渡江方案就正式定了下来,为保证方案实施,毛泽东分别电告华东局,配合刘邓在大别山的行动,同时对东南野战军的任命作了详细安排,并写了书面手令面交陈毅。

陈毅带着这份手令东返了,希望能够快速返回到华野,在渡江行动中大干一场,此时的粟裕正在准备着渡江的工作。

陈毅从1948年2月4日动身,4月初终于返回了华野在河南濮阳的司令部。这时,一个重要会议已经在濮阳召开,这个会议正式称为中共华东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而此时的粟裕,对渡江行动有了不一样的看法,个人采取了一个大动作,这个大动作即将把渡江南线作战转为“歼敌主力于长江以北”。

毛泽东对渡江跃进的战略计划是非常钟爱的,除了有理论支持,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更是例证。此次的渡江计划,经过了中央和陈粟的反复论证,最终确定了粟裕自己提出的方案,还能对之持有异议么?

答案是能,因为两个月来粟裕对渡江作战又有了新的看法。

粟裕已经参加革命二十多年了,经历过各种绝境。作为参谋长经历过红十军团的覆灭;新四军时期不仅要面对日军,还要防备国军的围剿;解放战争初期,在苏中用三万余人与李默庵周旋,多次险中求胜......

对渡江作战的艰苦程度,粟裕是有心理预期的,但粟裕更关注的是渡江后将面临的种种风险。

按照既定渡江计划,华野渡江的叶、王、陶纵队需要渡江作战,那就需要放弃华野这几个纵队的优势装备,这几个纵队通过和日军、国军的交战,现在除了没有空军支持,陆地火力配备已经和国民党军相差无几,如果舍弃装备渡江打游击或者半游击,将会导致大的损失。

粟裕经过测算,渡江行动如果实施后,战损差不多达到五六万人,如果能够承受五六万人的兵力损失,不如在江北寻求几次作战机会,歼灭国民党军的有生力量。

粟裕在会议期间将自己的想法给陈毅作了汇报。四川出生的陈毅是个急性子,性格爽朗,决策果断,但是听了粟裕的汇报,陈毅罕见地犹豫了。

当然,粟裕和陈毅都知道,改变中央战略是一个很严肃的事情,但是陈毅是一个为了真理可以放弃自己想法的人,经过几天的考虑,还是觉得应该将华野现在的想法报告中央。

在给中央发报之前,粟裕还致电刘邓,听取了他们的看法并取得支持,刘邓以大别山的实际情况出发,认为推迟几个月过江也是可以的。

粟裕“斗胆直陈”了。向中央发报时,毛泽东正在前往华北军区的途中,毛泽东收到电报后,便让粟裕和陈毅前往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所在地讨论渡江问题。

1948年4月30日至5月7日,中央前委和中央工委会合以后的第一次书记处扩大会议在河北省阜平县城南庄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召开,毛泽东主持会议,会议讨论了三个议题,其中就包括将战火引到国民党区,重点讨论的就是渡江跃进的战略问题。

最终,中央再一次同意了粟裕的建议,推迟渡江,取而代之的便是“大决战”: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三大战役后,国民党的廖耀湘兵团、黄维兵团、杜聿明集团等均被消灭在长江以北,除了少数地区,长江以北再无战事。

这为渡江战役打下了基础。1949年4月,渡江战役正式打响,这比最初的渡江计划晚了半年多。但这半年多的时间,国共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尤其是军事力量,两党局势发生了根本性的扭转。

1949年4月20日晚和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和总前委的《京沪杭战役实施纲要》,先后发起渡江。在炮兵、工兵的支持配合下,在西起湖口、东至靖江的千里战线上强渡长江,迅速突破国军的江防,占领贵池、铜陵、芜湖和常州、江阴、镇江等城市,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一部解放了南京,南京国民政府垮台。

粟裕本着为革命负责的态度斗胆直陈,而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军委也体现出了高度的民主,在集体智慧的英明决策下,走向全国胜利,指日可待。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一雄伟诗篇,是对这段历史最好的见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