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号宇宙”实验新解

作者:邀星人(上海科技大学山东省家长)

“25号宇宙”实验,据网上查得的信息,是1968年一个叫John B.Calhoun 的美国人,在美国马里兰州做了一个以老鼠为对像的实验。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引入四对健康的老鼠,有足够的食物和窝,任其繁衍。在为期四年多的时间里,老鼠经历了从繁盛到灭亡的过程,期间发生很多老鼠行为的变化。

对这个实验的解读有很多,比如,据说是实验者本人认为密度的上升会导致精神性死亡。也有人认为印证了人类社会中男女平等、女权崛起、丁克一族、草食系男子等等现象的必然性。总之,这是个老鼠的乌托邦,也是一个人类乌托邦的映射,证明了人类终将在安乐中灭亡。所以为这个实验起名为“25号宇宙”。据说前面还有24个这样的小宇宙,都是灭亡的结果。

这结果是吓人的,有很多人信了。你信不信呢?如果不信,那就算了。如果打算信,那就需要先理性的分析一下,是不是?

要理性分析,就要隔离掉原文的道理,只看事实。这个实验的事实是什么?

一、基本事实

在不同的文章中,基本事实看起来是一致的,但要从里面找到准确的数字还是比较困难的,各文章间有一些冲突,总结起来,大致如下:

1、时间:1968年7月9日至1973年5月23日

2、地点:美国马里兰州

3、实验材料:一个正方形的封闭空间,长宽2.57米,高1.37米,四壁有256个小房间,每个房间长20厘米宽13厘米高10厘米(容15只老鼠)。中间区域有放射形条框隔离,中心是圆形公共区。食物和水有专用的口投放。老鼠健康无疾病,温度稳定,定时清理卫生。

4、实验过程和数据:

104天,开始生育。后每55天数量翻一倍,行为正常。

315天,数量620只,后每145天数量翻一倍。行为:攻击行为增多,被攻击者逐渐不反抗,“领地”短缺,雄性对领地失去保护力,逐渐失去领地意识。失败的雄性聚集在中心地带。雄性不再保护雌性,出现雄性”美丽鼠”现象,美化自己,同性性行为。雌性出现攻击性,保护“家园”,然后出现逃避哺育,攻击幼鼠的行为,哺育时间缩短,生育能力和意愿下降。

560天,最高值2200只。以后的婴儿都没有活下来。此时闲置百分之二十的房子。出现不婚主义,无性意愿,不出门。

920天,最后一只老鼠受孕,后均不再生育。

将部分老鼠移出,仍不生育。

1780天,最后一只老鼠死亡。

二、对基本事实的分析

在基本事实中,时间地点人物等,是不用分析的,就简单看一篇文章来说,没法验证其真假,和道理也没有任何关系,直接忽略掉就可以了。

食物和房间一直都是充足的。

有两项变化,一是数量,二是行为。数量的变化,其实质是密度的变化,最好衡量密度的数据是鼠均面积。因住房是充足的,对老鼠来说变化的是鼠均室外活动空间。室外活动空间是多少呢,因周边是老鼠房子,活动空间是房子中间的空间,它的边长:2.57-0.13×2=2.31米,面积为5.3361平方米。不同数量时的鼠均室外活动空间:

8只:6670.125平方厘米;620只:86.07平方厘米;2200只:24.255平方厘米。

因活动空间太小,就要考虑老鼠本身的占地面积。老鼠有大小,文章中又没有给出,不妨用个比较小的老鼠来参考一下,假设老鼠体宽3厘米,体长(不算尾巴)5厘米,它的面积是15平方厘米,这样,一只鼠的活动空间就是:8只:6655.125平方厘米;620只:71.07平方厘米;2200只:9.255平方厘米。如果老鼠体型再大出一厘米,最多时就是一个个紧靠着的,没有一点活动空间。

从这些数据看,老鼠密度是自变量,老鼠行为是因变量,当鼠均活动空间大于71.07平方厘米时,老鼠行为正常。当小于这个值时,老鼠行为出现一系列的异常,老鼠的生育率(成活率)下降。当减小到9.255平方厘米时,幼鼠不能成活,积累一段时间后,老鼠全部不生育。不生育行为是不可逆的。

从宏观上看,老鼠密度达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老鼠整体灭亡。

还有其他情况吗?比如,老鼠的异常行为是否可以遗传?从这些数据上看,证据还远远不够。

没有了。

三、对人类的启示

这个现象对人类有什么启发或警示呢?

1、在城市化建设中,要留有足够的公共活动空间,住宅区不要太过拥挤。

2、在公共活动场所建设中,要注意人的真实可活动空间。在一些城市广场和公园中,总面积虽然很大,植被虽然很好,可是人可活动的地方只有中间的小道,大部分空间是不能活动的。对人来说,空间仍然是拥挤的。怎么改进呢?把不可活动的空间解放出来,让人可活动。比如,把树下的草地铺上中空的地砖,即可以长草,人也可以活动。

还有可借鉴的吗?好像没有了。至于人类的城市化和城市的规模等等,从实验的基本事实中都反映不出有可用的东西来。

四、和原文章对照

有文章说实验者本人总结出一个“行为碎片化”理论,他认为老鼠的社会性尝试往往被密集鼠群的穿行粗暴打断,导致了老鼠“精神性死亡”,其特征就是行为异常、不生育。这是从老鼠行为形成的内在机理上分析的,不违背实验事实,是对还是错,不好评价,可以存疑待定。

有文章把老鼠的同性性行为、雄性的“美丽鼠”、雌性领地意识、雌性不生育等现象,和人类中同性恋、男性的女性化、女权意识、丁克族等现象相对照,认为有极强的相似性,从而进一步把这个实验解释成一个“乌托邦”,说成是在富裕条件下的必然趋势,并进一步暗示说实验的结果正是人类的归宿。这显然和实验基本事实不符。如果想证明富裕程度和行为的相关性,实验应该控制密度的变化,同时增加“富裕程度”的变化量,这样才可以。这个实验显然不行。

可是,他们的表现为什么如此相似?香椿树和臭椿树非常相似,不闻味是分辨不出来的,一般会认为他们的亲缘关系很近。但它们的种子差别非常大,从生物学上说,它们不仅不同种,也不同属,还不同科,亲缘关系很远,它们长的相,正说明了它们经历了完全不同的演化历程。现象的相似,不代表本质是相同的,要小心分辨,不能强拉硬拽。

五、一点反思

一篇文章,能用一个不相干的实验或故事,把自己的道理讲述的天衣无缝,让人欣然接受,这是本事。

对于处在信息化时代的人,想在这些信息中分清事实真相,却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要想形成自己一个客观理性的思想或认识,可能是一件更困难的事,说不定自认为自己发现的“真理”,正是别人设计的结果,你只是人家局中的一环。

最难属于自己的事,应该是你对某个事物的基本态度和情感。一篇文章,基本事实和过程可以都是真实的,却可以让你从此讨厌它反对它,也可以让你从此喜欢它支持它,而你的感觉是:我所有的态度和情感都是基于事实,基于真相。

要做到独立,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它挑战的不是智力,而是智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