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胡观点:中小学教师应知道的科研常识有哪些?(下)
常识九 研究别人已经研究过的课题不是重复劳动
某学校教师根据自己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选择了这样一个研究课题,即:“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有效性研究”。打开百度网络一搜索,发现关于“课堂小组合作的研究”相关结果多达上百万条。于是,该教师认为自己所选的课题别人都已经研究过了,与别人的研究内容出现“雷同”现象,因此就认为自己的研究是重复劳动,没有意思了,也没有价值了。
其实,这种想法是一个误解。如果从历史发展的纵向来说,我们中小学教师的绝大多数研究课题在研究之前,就已经有类似的研究成果了,也就是说我们教师选择的绝大部分课题他人之前在这方面就已经有研究行为了,因此我们的选题基本上都不是新课题。那么,别人已经有大量研究成果了,我们还要进行类似的研究是否就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了呢?显然不是,尽管我们的选题已经有了相似的研究成果,但那些成果是基于别人问题的解决,而不是基于我们的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
就每一个教师而言,都是个性化的教育教学实践工作。尽管表面上看是同一个问题,但事实上每一名教师遇到的真实问题恰恰是不同的,因为你的研究对象——学生与别人的学生也不同,你的班级与别人不同,你个人的教育教学经验和自身素养与别人不同,你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别人有着很大的区别。因此,我们的研究不是重复性研究,而是有意义有价值的研究行为。比如,关于学困生的研究,几年前甚至十几年前别人就研究过,而且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但这并不代表目前我们学校或班级中就没有学困生了,因此学困生仍然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
研究别人已经研究过的课题不是重复劳动,这是一个中小学教师应该知道的科研常识。别人尽管对某个问题已经研究过,但我们的研究依然有必要、有价值、有意义且并不是雷同,也不是重复性劳动。判断课题是否有研究价值和意义,不在于别人是否已经研究过,而在于教师自身是否还存在这些亟待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我们部分中小学教师总是担心课题研究的重复性,我认为这是杞人忧天,至少不必要这样忧心忡忡。
常识十 工作遇到难题越多越需要研究
有部分教师经常性反映说,平时在学校时工作比较繁忙,没有时间进行课题研究工作,因此往往课题研究比较草率,效果也不明显。老师们平时工作繁忙,这是一个事实。有些教师因为工作忙,往往课题研究比较草率,这也是一个事实。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工作繁忙而成为课题研究草率的原因。
首先,我们要知道我们为什么工作忙?一种情况是日常事务性的事情比较多,一种是我们日常工作中办事效率低。对于前者,我们没办法逃避;但对于后者,我们教师完全可以通过提高工作效率来解决的。部分教师之所以工作效率低,就是因为平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多、困难多。很显然,这些问题和困难造成了该教师工作忙的主要因素。比如,有些教师课堂教学总是乱哄哄的,本来一节课能够完成的教学任务,她需要花费两节课?比如,比如有些教师二十分钟的早读课完全放任自流,导致早读课效果差;比如试卷讲评课,有些教师每题必讲,面面俱到,本来一节课就能够完成一张试卷的讲评任务,结果花费两三节课才能完成任务;等等……那么,这些问题和难题又恰恰制约了教师专业成长的步伐。不难看出,工作忙主要是由于工作效率低,工作效率低主要是由于问题多、困难多,因此有些教师总是忙忙碌碌,身心疲惫。
那么,如何解决工作忙、效率低的现象呢?这就需要我们思考并积极解决日常工作中遇到问题或困难,即做研究工作。我们做研究的目的,就是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问题解决了,工作效率也就提高了,工作也就变得得心应手了。
工作遇到难题越多越需要研究,这是中小学教师应该知道的一个科研常识。李镇西说:“把难题当课题,是最有价值的教育科研。”我们要做研究,就是要主动、及时解决问题,清除工作中的“拦路虎”;就是要理清工作思路,分清楚工作的主次和重难点,而不是天天“眉毛胡子一把抓”,浑浑噩噩“混”工作。当然,我们的研究并不一定都是以课题研究的方式进行,而是可以多种研究方式的有机结合。
常识十一 课题研究不要盲目“赶时髦”
核心素养、教学评一致性、创客教育、大数据时代、互联网+、增值性评价、深度学习、道德课堂、有灵魂的教育、有未来的教育等等教育新理论新名词层出不穷,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于是乎,近年来各级各类的申报课题中,课题名称满眼都是“基于核心素养的……研究”、“互联网+时代的……研究”、“基于增值性评价的……研究”、“深度学习下的……研究”、“道德课堂下的……研究”……各种类似的“新理论”大帽子,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著名教育家李镇西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科研需要理论指导,但千万不要追逐理论时髦,不要追逐时尚。有一个真实的笑话,二十多年前,中央提出要重视德育,于是便有人研究‘学科教学与德育’的课题,我看到其中有一个子课题是‘生物教学与德育’,还编了一本书,标题有‘生殖系统与德育’,当时就把我笑翻了!前些年,有一段时间‘建构主义’被炒作,于是有人便研究‘建构主义与课堂教学’;过段时间‘多元智能’又香了,有人便转而研究‘多元智能与素质教育’;领导人说‘成都市要搞城乡统筹’,于是便纷纷研究‘素质教育与城乡统筹’……如此等等,就是‘眼睛向上’。”
李镇西对部分教师选题时“追逐理论时髦,追逐时尚”提出了批判,这实际上是对部分教师课题研究“赶时髦”的警醒和鞭策。这也是对部分教师课题研究过于“功利化”的一个批评。看似耳目一新的课题名称:“基于核心素养的……研究”、“互联网﹢时代的……研究”、“基于增值性评价的……研究”……当我们打开课题内容一看,相当多的课题基本上只是对新理论的简单解读甚至复制粘贴,至于新理论和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课题研究?根本就没有说清楚,似乎只要和“新理论”沾上边就是新颖课题了。这就是部分教师选题时的一味求新,没有找到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造成生搬硬套、假大空等现象,忘记课题选题的本意了。这样的课题研究,显然就是属于“赶时髦”和“跟风”现象。
课题研究不要“赶时髦”,这是中小学教师应该知道的科研常识。如果我们中小学教师选题刻意追求新奇、新颖,这样就会陷入了一味求新的“跟风”研究状态,就会“为研究而研究”,最终其实也解决不了什么实际的问题,更无助于自身的专业成长。
常识十二 中小学教师的科研就是实践性研究
近年来,我们发现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主动性都有较大的提高,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变化。然而,我们发现部分中小学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存在很多的问题,包括选题的随意性和“假大空”,研究过程的“空空如也”,结项时的“手忙脚乱”以及结项报告的“空洞无物”。很显然,部分中小学教师“为研究而研究”的现象比较突出,更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研究行为。
其实,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工作,我们要抓住最核心最关键的一点,即基于教育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解决。换一句话说,就是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想办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我们不要总是在使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怎样进行问卷调查、如何进行研究综述等等方面纠缠不清,这些都是辅助,而不是核心问题。实践,实践,再实践,这是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的最核心最首要做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基本上都是属于实证研究,也叫做验证研究,解决问题就OK 了,至于是否具有科学性,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否具有推广价值等等,都不要有那么多的顾虑。我们中小学教师的课题研究其实没有那么难,就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了实际问题,我们想办法去解决,要落地,要扎根,要符合实际。当然,我们可以参考别人的研究经验,也可以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
中小学教师科研就是实践性研究,这是中小学教师应该知道的一个科研常识。实践,实践,再实践,这是我们中小学教师科研的首要任务,而不是其它方面。尽管我们中小学教师的科研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研究,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中小学教师科研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结 束 语
当然,除了上述几个方面广大中小学教师应该知道的科研常识外还有许多,我们在此就不再一一列举了。不言而喻,上述的几个科研常识性现象,都是我们中小学教师应该知道的科研常识,是需要认真领悟的科研常识,是需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实践的科研常识。
了解科研常识,就是了解教育教学规律;坚守科研常识,就是坚守自己的专业成长规律。我们中小学教师的科研行为,不是领导强加的任务,不是做给谁看的,也不是那么的高深莫测,而是一种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常态化的工作方式。因此,我们要了解科研常识,坚守科研常识,把科研工作简单化、有效化、快捷化,让科研“回家”。
(作者胡远明 郑州市教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