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了玄医道传承:夏季热】
夏季热
夏季热是婴幼儿在暑天所发生的一种特有的季节性疾病。临床以入夏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多尿,少汗或汗闭为主要特征。本病有明显的地域性和季节性,主要发生在我国华东,中南,西南等气候炎热地区。发病时间多集中在六、七、八3个月,与气候有明显关系,气温愈高,发热愈重,秋凉之后,证候多能自行消除。本病好发于3岁以下小儿,有的患儿可以连续发病数年,症状一年比一年轻,随着年龄的增长,病亦随之不再发生。本病预后多良好。
诊断依据
1、多见于2到5岁之体弱儿童。
2、夏季发病,发病率随气温升高而增加。
3、多见于我国南方地区。
4、入夏以后,长期发热,伴有口渴多饮,多尿,无汗或少汗。发热随气温降低或在阴凉环境下可自行缓解,秋凉后体温自行消退。
鉴别要点
1、疰夏发热季节相似,有食欲不振,精神倦怠,但无长期发热,无少汗或汗闭,口渴多饮,多尿等证候。
2、湿温虽有发热持续之症,但口渴不明显或渴不欲饮,尿不多且伴有湿困脾胃或湿热蒙蔽清窍等其他明显证候。
3、暑邪感冒除发热证候外,伴有咽痛,鼻塞,咳嗽等症,无口渴多饮,多尿等症。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证型:暑热之气多从口鼻而入,蕴于肺胃,故暑伤肺胃者,则可见发热持续不退,气温愈高,发热愈盛,烦躁不安;若病势缠绵,或因暑气长期熏蒸,或素体元阳不足,耗气伤津,则可由肺胃及肾,真阳不足而成上盛下虚之证,见身热不扬,朝盛暮衰,精神不振,下肢欠温等。
(2)辨虚实:病初暑伤肺胃以实证为主,若病程较长,上盛下虚时则以虚证为主。
2、治疗原则
以清暑益气为主,上实下虚者宜清上温下。
3、分证论治
(1)暑伤肺胃
【证候】盛夏时节体温渐高,发热持续不退,无固定热势,但明显地随气候变化而变化,气温愈高,体温愈高,天气转凉,体温亦降,伴口渴多尿,尿多且清,少汗或无汗,病容不显,或偶有消化不良或类似感冒之证,乏力神疲。舌红,苔薄黄,指纹紫,脉数。
【治法】清暑益气生津。
【方药】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竹叶6g,连翘6g,知母6g,石膏10g(先煎),荷梗6g,鲜西瓜翠衣10g,石斛6g,麦冬6g,西洋参3g(或北沙参),甘草3g。若苔腻或厚腻,恶心呕吐,或大便稀溏者,可选用藿香正气散加减。藿香6g,厚朴6g,苏叶3g,白芷3g,陈皮3g,茯苓6g,生姜2片,甘草3g。
(2)上盛下虚
【证候】发热持续不退,朝盛暮衰,口渴多饮,小便清长,虚烦不安,倦怠思睡,面色苍白,消瘦无力,食欲渐减,下肢欠温,大便溏薄。舌质红或淡,苔薄白,脉沉细,指纹紫红。
【治法】清上温下,寒温并用。
【方药】清上温下汤加减。连翘6g,莲子心6g,玄参6g,花粉6g,桑螵蛸5g,益智仁6g,白莲须6g,附子3g(先煎)。
其他疗法
1、中成药
(1)小儿热速清口服液:用于发热较高时。
(2)生脉口服液:用于暑伤肺胃者证。
2、单方验方
(1)蚕茧20只,红枣20只,乌梅5g,煎汤代茶饮。用于暑伤肺胃或上盛下虚证。
(2)荷叶、西瓜翠衣各5g,地骨皮、生地黄各3g,大枣、五味子各2g,每日1剂。水煎滤渣后加白糖少量,频频饮服。用于暑伤肺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