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宗钱的演进——圣宋钱篇

本文为 枪二郎 原创。部分图片来源自网络,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泉之风貌,即是一枚钱币在文字形构,各部尺寸配比与工艺特征上的视觉呈现。纵观我国历代铸币,因其铸造时期不同,目的不同,工艺技术不同,审美趣味不同而风貌互异,各具其美。每个朝代在持续发展或交替转换的过程中,钱币的风貌往往也随之变化。

宋元通宝  点击图片进入“掌上古钱展馆”了解更多

北宋初立,袭承后周钱监,铸“宋元通宝”。起初应该只有“京师监”负责铸造新钱,待伐灭南方政权后,又有升,鄂,南安,杭州等监加入铸造,造成宋元通宝版别众多,但若要将众版式分归为大类则并不复杂,粗观之彼此视觉呈现差别甚小,风貌近同,与后周“周元通宝”,南唐“开元通宝”,“唐国通宝”等钱之气息相近。其特征基本可以总结为以下四点:

1.做字工整,于币面占幅适中或略少

2. 多中缘或阔缘设计

3. 面深背浅,背穿与缘皆偏扁平化

4. 铸造精好,肉质匀平。

这四点也基本可以作为北宋初至中后期各年号铸币版式在大体风貌上的简概。除去川式铁钱与早期闽式铁钱的确别具一格之外,大部分的折钱版式,铁钱版式也都适用。

淳化元宝行书、草书、隶书  点击图片进入“掌上古钱展馆”了解更多

太宗创对钱制,实为宋泉之艺锦上添花。行,篆,隶,草等多种书体开始出现在币面之上。不得不说,“对钱制”给予了作为“日用品”的钱币更多的成为“艺术品”的可能性与可塑性。倘若没有对钱制,恐怕不仅是徽宗泉难放其辉,整个中国古代泉艺都将失其一味。自淳化始,北宋钱书体多变,且大多书法技艺精湛,虽构筑于方寸之间,仍能不拘一格。但整体风貌与铸造水平在发展中似乎没有太大的演化与进步。相反,有时却给人退步之感,北宋中期各年号铸币尤其显著。常有些版式虽有潇洒钱文,却未能在铸造上淋漓展现,观之有美不能尽显之感,不严谨的概述为:“有失设计,工艺欠佳”。有甚者唯用粗糙二字形容之,或许材质成色尚过关,非轻恶却难言其美。个中原因可能与随着北宋持续发展,钱量需求增大,各路钱监数量增多而难以全面管理有关。或是可能北宋中期对于铸币样式和工艺没有完善而严格的规范。

熙宁重宝折二  母钱  点击图片进入“掌上古钱展馆”了解更多

北宋早期较长的一个时间段里是只有饶,池,江,建四州铸铜钱的。在此期间的各年号铜钱版式虽丰,然大类易析分,其间形貌与工艺质量皆相近无几。但有例如神宗熙宁时于多路新设钱监,使得熙宁钱不仅版别繁杂且许多版式之间风格迥异,彼此割裂。个中不乏精良美善者,亦有糙陋至极者,分化明显,析分归类甚难,紧随其后的元丰钱亦如此。此两小例或许可以佐证上文推测一二。

绍圣元宝隶书小平试铸样钱 ,直径24.5毫米  华夏古泉2018年108480元成交

元符通宝隶书小平试铸样钱 ,直径25.4毫米  华夏古泉2018年167240元成交

到了元丰八年,哲宗祖母高氏罢停多路钱监,故此元祐钱版式数量大减。相较神宗朝精粗混搭,版式繁缛的情况似有好转,但再观元祐,绍圣,元符钱,一是主流版式在整体风貌上仍没有太大的演进。二是没有足够的实物证据可以表明对钱币设计与工艺生产已有较为完善的标准和规范。虽有数种版式已颇具有之后徽宗钱的神形,例如绍圣元宝小平隶书,元符通宝小平隶书此类,在设计格式与工艺上已经与我们所常见的处于风格成熟期的徽宗钱版式相类。开玩笑地说;若仅论形貌,谬说此类为徽宗朝补铸,都足以让人信服。但此类都太过于稀有了,鹤立于普见诸版式,确为实验之作,星点浮萍,实在难以例证已有自上而下的干预。

圣宋元宝阔字试铸样钱  直径28毫米   天眷堂2019年53550元成交

圣宋钱,作为徽宗登基后普遍发行的第一种钱币,综合来看,仍未完全脱胎于北宋制钱早先之风貌,不过其中已有诸如美制,大字,正字,短宋类等已颇具其风格成熟期意味的版式。这些版式很有可能与其他类前期风貌版式铸造于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批次。

圣宋元宝小平钱始铸于建中靖国元年,根据其版式数量之多已可粗推其不可能仅仅铸造一年,因其作为国号钱实际上不受年号更迭限制,故此极大可能持续铸造到大观元年(即崇宁六年),此已为泉界所共识。据史料可考得小平钱于崇宁三年被罢铸(食货志载:。。。(崇宁)三年,遂罢铸小平钱及折五钱(圣宋通宝 当五钱)),又于崇宁五年复铸。(食货志载:。。。五年,两浙盗铸尤盛,小平钱益少,市易阻滞。遂命以折五,折十上供,小平钱留本路。。。。江,池,饶,建,韶州钱监,岁课以八分铸小平钱,二分铸当十钱,。。。。。继复罢铸当十二分之令,尽铸小平钱)而在小平钱复铸的前一年,也就是崇宁四年,宋廷刚刚颁布《钱纲验样法》,此法令旨在管控和统一各院监产品质量,以求精统。食货志载:崇宁四年,立钱纲验样法,崇宁监以所铸御书当十钱来上,缉用铜九斤七两有奇,铅半之,锡居三之一。诏颁其式于诸路,令赤仄乌背,书画分明。”可见此法令不仅制定了配料标准,同时对“设计”,也就是对样式也讲明了要求。纵观宋史,颁布如此法令还是头一次,这也许可以印证前文所猜述的:北宋大部分时期对于铸币样式和工艺是没有统一而严格的规范的。

纵然其颁布之初是规范“大钱”(崇宁重宝钱)之法,但据史考此法令随后或许也用于规范“小钱”。例如在《山堂考索》中有记载:“大观二年,宋乔年言诸路钱监现铸大观通宝小平钱,并依旧料例,仍令崇宁监别铸样。臣通令工匠做锡母五文足,乌背铜样五文足,漉铜样五文足”。以此反推,很有可能早在崇宁五年复铸小平钱时,圣宋元宝钱作为主要被复铸的产品已经开始遵循此法令。我们再观上述所提到的美制等版式,不难发现虽有差别,但其文字之风,铸造工艺等都已趋同。也正因为此,在钱币市场上很多商家将正字,大字,狭穿大小字等版式归述为”美制类”。对于版别体系来说,这是不科学的,可以说是一种混淆概念的行为。但不得不说其间风貌的确已颇有共性,强扭一类亦非绝谬。这些版式很有可能就是自崇宁五年正月恢复小平钱生产后铸造的,而非建中靖国元年至崇宁三年期间所铸的版式。

相对的,还有一些圣宋钱版式在风貌上是能够直接找到与之相呼应的哲宗钱版式的。比如《北宋铜钱》圣宋钱篇第2502号版式-“狭宝”版可呼应元符通宝2311号版别“正郭”类。再如圣宋元宝第2469号版式“狭圣”,观其风貌与元符通宝阔通类亦 可相印。此类例版无论是文字风格,币幅排版,铸造工艺都如出一辙。可见其延续性和相承性。

《北宋铜钱》中圣宋元宝“狭宝”与元符通宝“正郭”对比

《北宋铜钱》中圣宋元宝“狭圣”与元符通宝“阔通”对比

如是者尚多,这里只择其两小例,或可推断;首先,这些版式很有可能是某些钱监在刚刚改元(注:圣宋非年号,然铸新币理由雷同,故做通论)或新帝初立需铸新币时所生产的第一批新钱。朝廷指令下达后,选取自家精好且辨识度强的产品,或稍作修改,或以之为样做母便投入铸造,原因在于此类版式曾被大量生产投入行用,已颇具代表性,新钱继承其特点不仅可表明其出自何监,也可证其质量过关。

若此推断成立,即是说明至少在徽宗登基前,钱监直接引用自监旧钱为参考续铸新币是被允许的,且是普遍存在的。钱样制度或许不存在或不成熟,或并非管控到各路各监。无论如何即使有管控显然也是疏松而粗枝大叶的。正因为没有严格的钱样制度,每逢铸新币时,钱监自行裁决其样式,只需做到各项成色达标即可,其他要素如铸工精湛与否,币面设计巧妙与否,则无碍也。按史书记载,饶,池,江,建四州需铸币运京“上供”,因此这四监对于自家产品应当是一向要求甚高。而不担负此责任的其他诸路,就有点“全凭自觉”的意味了。这也就解释了前文所述的:“整体风貌与铸造水平在发展中似乎没有太大的演化与进步。相对的,有时却给人退步之感。”的原因。

综上,我们经过一系列归类划分后,可将圣宋元宝钱各版式分归为两个铸期,第一个铸期即建中靖国元年至崇宁三年。期间铸造了如阔缘小字,大字,狭宋,狭宝,狭圣,阔圣等版式。第二个铸期即崇宁五年复铸小平至大观元年(即崇宁六年)。期间铸造了诸如美制标准类两式,结圣,结宋,正字,大字,狭穿类两式,短宋类等版式。纵观其风貌之变化显而易见,已有破茧之势。对于制钱新风的探索,对于制钱工艺与铸造质量的干预,控制皆表露其间。

除了徽宗的参与,不得不提到的人便是权相蔡京。所谓的“探索,干预,控制”应该是于崇宁元年试铸圣宋通宝当五钱开始,按史籍载蔡京先令陕西路铸当五铜钱,后令饶池江建四州监按陕西式并铸当五铜钱。根据现存且被认可的圣宋通宝当五钱实例来看,十分精美,大别于前朝折钱风貌,确确经过巧妙构思。“以陕西式为样”则可视为徽宗朝最初的钱样举措。再到崇宁三年设置京畿崇宁监,专制样钱,崇宁四年发布《钱纲验样法》。徽宗朝的钱样制度逐渐的成熟,完善。其钱风也逐渐自成体系,脱胎于前。北宋钱的风貌演进终于在此时迎来突破。

圣宋元宝美制小字行书、篆书对钱

那么,经过突破后的北宋钱“新风貌”具有何种特质呢?再以圣宋元宝美制版两式四枚举例:

首先,因为皆是对钱,两种字体除去书法精彩外,铸造精度也更高了,可谓丝丝入扣。我们在行书钱上能感受到极富张力与畅酣的动态美,亦可在篆书钱上感受到那种古朴凝重的静态美。

二,文字的占幅增大,其配比更显饱满,大气。

三,是外缘被收细,铸造表现上各部轮廓一线到底,舒畅无淤,干练笔挺,观感更添隽秀。

最后,是对钱币周身立体感更进一步的追求。穿,缘,文字与地章衔接更加分明,高低深邃。外缘虽收细然因更加立挺使得侧看起来肉质显厚。文字笔划的间隙深度也更甚。对背部的铸造呈现更为重视,地章细腻却不漫,线角泾渭明晰。

通过总结不难发现,所谓“新风貌”的某些特质实际上颇有“返古”之意,许多点在唐早期开元通宝钱中就已有彰显。若往古深究,在历朝历代铸造精美的钱币品类中,似乎都能窥得一二借鉴之处。原因不难理解,自是缘于上层对前朝良币风貌的学习。当然,也不能忽略良匠的技艺传承。

越是动荡的年代,其币愈劣。反之,若想彰显其朝之盛,其币需良,或至少是看起来“良”。极善于做表面功夫的宋徽宗应该也深谙此道。虽然他在位期间,顺蔡京之意屡次推行的实则是另一种劣币---虚值大钱,但为了让此类劣币在表面上看似精致当值,看似国强力盛,徽宗亦向先人学习,采鉴旧时良币风貌,但却能不拘泥,而是加持以自身极高的审美趣味和艺能使其独特,并配合施行较为完善和成熟的钱样法度和体系,最终得以自成流派。若忽略其钱法对当时人民生活的恶劣影响,仅以艺术角度来说,“高格”二字形容其泉风貌不为过也。

圣宋钱在徽宗泉风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占据着承前启后的位置。虽说相较于崇宁大钱在其过程中的地位与影响都略显逊弱。但是某些特质为其独有,使得它不可被忽视。例如,圣宋钱后,行书便不再是主要铸币用体,虽然大观通宝有一品行书河东路小铁钱,宣和通宝有一品折二行书试铸钱,但其都过于稀有而不可通论。想要领略行书于币面之美,书法且工艺最精最为淋淋尽致者,徽宗钱中非圣宋钱无他耳。

有意思的是,至圣宋钱后,被忽略已久的隶书重登舞台,再次成为主流铸币用体,因此自崇宁至宣和,大多是以隶,楷,篆三体为钱文。隶书作钱文在徽宗钱中最早应出现于圣宋通宝当五大铜钱,小平钱中亦有隶书珍品(圣宋元宝铁钱铸期待考,故不作引证)。虽然并未被广泛流通,但其在风貌上的实验与探索性质了然。对于隶书的重新启用,应当也是源于对旧朝钱的学鉴。隶书所具有的庄重气质为诸书体中最盛,用之于钱面有助于证其权威,另外也能更添古韵。也许是徽宗好古的原因,让他在经过复杂的心理斗争之后,最终放弃了行书做钱文,而再次启用更具古味儿的隶书。按史籍考陕西始试铸当五钱是在崇宁元年十二月,尔后崇宁二年五月方开始大量铸造崇宁重宝当十钱。这么看来,圣宋钱很有可能就是他对自己心中新钱风的初探。

总的来说,圣宋钱对于徽宗泉风之后的发展是有着非凡意义的。其象征着“探索”与“初立”。通过它,我们能直观感受到徽宗泉风颇为完整的脱胎诞生过程。又因其很多版式袭承哲宗钱意味明显,相对于徽宗其他年号钱来说,能够提供更多关于版式所属钱监铸地的考证线索,依此可做更多追溯,这也不失为圣宋钱的一大特色吧。谨以此文抛砖引玉,帮助各位同好打开脑洞,藏之,识之,考之,是为集宋钱之乐也。文中考证疏漏谬误之处尚多,还望同好指出,更正。谢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