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饼篮子‖文 / 李明君

烧饼篮子

李明君

结婚之后,我第一次给老岳家送“烧饼篮子”,岳母感觉很是稀奇,因为她生活在县城里,没听说过什么是“烧饼篮子”。我解释说,在我的家乡农村,每年麦收过后,女婿都要到岳家送“烧饼篮子”,意思是告诉岳家,女儿家今年的麦收不错,不用担心女儿在婆家吃不饱饭。

那时的生活条件还很贫穷,桌上的家常便饭自然是黑面窝头,有时甚至可能连窝头都吃不饱。大家每天都在生产队里劳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能吃上白面始终是大家共同的奢望。正是这种吃不饱的生活,才产生了让女婿告诉岳家,女儿在婆家不会挨饿的送“烧饼篮子”风俗。一般人家送“烧饼篮子”都是十个烧饼、一斤油条,然后女婿婄着女儿回一趟娘家,吃一顿饭便要返回。如果放在现在,这“烧饼篮子”是连饭钱也不够的,不过,那个时候招待女婿也不是十个盘子八个碗的,比家常便饭稍微丰盛一点,或者直接包个水饺就算一切都过了。

后来生活条件得到改善,送“烧饼篮子”自然不限于烧饼和油条,拿肉是少不了的。老家串亲戚的猪肉是有讲究的,不管是三斤还是四斤,打成“礼条”是必须的。所谓“礼条”就是那种带皮带骨的肥肉。屠户杀完猪后,一头猪除了猪头和内脏外,被从中间劈开,用铁钩子挂在卖肉的架子上。当有买肉的人前来的时候,那屠户便会拿着刀子站起来,用刀尖指着猪肉问要哪儿的。买肉的人一般都不挑剔,因为这时的猪肉都是肥肥的,看着哪个地方顺眼就指哪儿。卖肉的上去便抓住猪肉,先用砍刀将连着的大梁骨砍断,然后换成细长的尖刀,一下划到底部。这样,一长条的猪肉就摆在顾客面前。屠户卖肉是有技巧的,比如你看准的那块肉,等屠户割完以后你会发现猪肉的尾部带了一大块腹部的肉,软软的,柔柔的,像棉花一般。当你嫌弃时,屠户便会说:“谁家的猪肉没有这个?卖肉没有光卖上面的吧?”猪肉带到岳家,肥的炼成猪油,瘦的切成肉馅,那骨头炖在菜里,差不多是小孩子的美食了。

再到后来,“烧饼篮子”的内容不断得到丰富,除了猪肉外还得有酒了。送“烧饼篮子”的时候也正是迈入初夏的时候,恰是喝啤酒的时候。开始农村人并不喜欢喝啤酒的,都说喝着有股马尿味,不过后来人们慢慢接受了,因为喝啤酒区别于喝白酒显得新潮,而且多喝点少喝点不会立刻醉酒。喝完啤酒打个响嗝,摸摸发红的脸庞,身上感觉凉快了许多。

再到后来,家家户户吃上了白面,谁家的姑娘嫁出来也不怕挨饿了,即使哪年的光景不是风调雨顺,桌上摆的依旧是白面馒头,和大家都数来数去,不知吃啥好的佳肴。送“烧饼篮子”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意义,逐步从大家的思想中淡了出去,现在已没有人再想到“烧饼篮子”了。

我想这个风俗的变化,也折射出农村年轻人的减少,他们一年四季生活在城里,甚至连农忙时节都顾不上回家,哪还有时间去送“烧饼篮子”啊。

虽然这个风俗已经远去了,但我们不得不感谢这个美好的时代,因为“烧饼篮子”留给我们的记忆是生活的艰苦,而这种艰苦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中国农民已经不再是“一穷二白”的泥腿子,而是拥有幸福生活的新一代主人。

(0)

相关推荐

  • 农村老母猪为何成为餐桌新宠?原因你可能想不到!

    看我标题,相信有朋友会觉得其它,你的意思,是以前农村人(注:专指我们这)很不喜欢老母猪吗? 并非如此. 母猪一直是农村收入一大来源.十几年二十年前,一家至少喂两头.现在少了些,但基本也一家一头,孵崽卖 ...

  • 鲁西“晋望台”博陵郡商氏家族春节文化之走亲戚——撰文/山东聊城 商国胜

    "晋望台"博陵郡商氏一族春节走亲戚是拜年的继续,是年俗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可能是全国商氏各支系的共性.但具体哪天走什么样的亲戚是有讲究的,在全国也恐怕是各有千秋.以我们同居一区的 ...

  • “猪栊”:又是“二师兄”惹的祸(厦门城建百年   三十一 )

    "猪栊"与屠宰场 出处:<福建建设厅月刊>1931年第7期     厦市昔日的屠宰场,土语呼作"Dī   Lòng".替代成文字,或为"猪 ...

  • 孟子说,七十可以食肉矣:古人吃一次肉为何这样难?

    <笑林广记>里有这么一个段子,挺有趣: 说清代有两个少年,一个是县学教官的儿子,一个是县丞的儿子,某天二人打架,县学教官的儿子打输了,回家哇哇大哭.县学教官的夫人抱怨道:"咱家儿 ...

  • 胡屠户有多少岁

    马上又要学<范进中举>. 读<范进中举>,闭上眼,范进.胡屠户,甚至是着墨不多的范母.胡氏的形象都会呼之欲出.但使我一直犯困的是胡屠户的年纪. 范进的年龄<儒林外史> ...

  • 胡庄尖山露德圣母堂‖文 / 李明君

    胡庄尖山露德圣母堂 ○ 李明君 胡庄教堂,你听说过吗?如果说你认为那是一座普通的教堂就大错而特错了,因为胡庄教堂与上海的佘山.吉林的江南圣母堂并称为"中国三大天主教圣地", 也是中 ...

  • 落槐花‖文/李明君

    落槐花 ○ 李明君 盛夏时节,太阳公公撕下了温情脉脉的面孔,从一大早开始便向大地吐出无数条火舌,恨不能一时之间把地球变成一座蒸笼.干燥的空气摩肩接踵,仿佛已被压抑得无处逃窜,正在酝酿一场即将发生的大爆 ...

  • 乘坐梅花山索道‖文/李明君

    乘坐梅花山索道 ○ 李明君 我到过祖国的许多地方,也乘坐过不少大大小小的索道,但从没想过哪条索道是世界第一索道.无意间,我却乘坐了这条被称为世界第一的索道,那就是六盘水的梅花山索道. 下得山来,我从网 ...

  • 黄果树大瀑布‖文/李明君

    黄果树大瀑布 我接触黄果树瀑布,最早是在初中的<中国地理>教科书上,因为黄果树瀑布是中国最大的瀑布.但我做梦也没想到,有朝一日,我却真真切切地走进了这个浩浩荡荡的瀑布里,亲历了黄果树瀑布那 ...

  • 大春哥印象‖文/李明君

    大春哥印象 走下飞机的时候,已是下午将近六点.贵阳机场出机口的大厅里,人头攒动,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景象. 妻子拿着手机,不住地和大春哥联系着.我问妻子大春哥来了吗?妻子说他就在附近,然而我们望眼欲穿地一 ...

  • 串杨叶‖文/李明君

    串杨叶 走过深秋,寒风袭来的时候,墨绿的杨树叶儿已经变黄发干,甚至打起了卷儿,宛若一个残喘的老人在与大自然做着最后的抗争. 干枯的杨叶在寒风无情的摇曳中纷纷落下,铺了一地的金黄,就连平日里最为曲折的那 ...

  • 听 戏‖文/李明君

    听 戏 我们那儿管"看戏"叫"听戏". 小时候我是听着革命样板戏长大的.那时候正值文革时期,我们大队有个"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宣传队里的几十 ...

  • 这一年,我想这样过‖文/李明君

    这一年,我想这样过 这一年,我想这样过: 每天轻松地静看日出东方, 满足地笑看太阳西落. 或许这一天平淡无奇, 或许这一天没有过多的收获, 但哪一天都必须胸怀波澜壮阔. 这一年,我想这样过: 春天闻香 ...

  • 八大碗‖文/李明君

    八大碗 前几天,有朋友约我吃饭,说是县城里开了一家"八大碗",八个扣碗全部都是传统做法,吃起来还是那个传统的老味道,还能找到原来那个感觉.于是欣然前往,寻找美味的同时,去寻找久存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