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儒家,现代中国人对儒家的观感,好像其是一体的,统一而系统。此对,我不认同。虽然本人这方面没深入研究,也非相关专业,但这里想谈下我的个人看法。从事实上说,一个传了两千多年的东西,在客观上是很难不变的。对话的对象变了,对话的语境没了,甚至对话的字义也变了。佛学、基督这些传承至今的东西无一不进行着自我演化着。在历史的长河中,或被人曲解,或被人重释。这里要走开话题,先说一下,当时儒家经典六经中的五经,是通用书藉,非儒家一家之经典。儒家自家的东西是《春秋》《论语》《孟子》《荀子》之类的。《诗》《书》之类的道、法家等其它学说也看、也引用、也解释。当然孔学针对五经进行了编辑,使之对应、融入自己的学说体系,那是另外一话了。回主题,这时候的孔学是政治学说。其目的是复古、推崇“贤治”、讲究分封,劝上位者施仁、劝强豪讲义。在本质上它是维护权贵的。
孔学在历史上的进步性,我认为是下沉了君子精神(君子本义是干部子弟),于务农有余的“士”人之中。也就是说当时不考虑个人生计的一群人。所以孔学的局限性,在我看来是精英主义,不走群众路线。其所有内容都是不考虑一个人如何谋生。以孔子为例,有人向他求教生计之术,他就不说了,而且对这些内容不屑一顾。他只对可以不干农活的人讲“君子之道”,在施政行事上并不考虑干农活的人群其本身。
对务农的群众,只是孔学的施政对象,并非其施政的方法、通道与内容。
这里多说一句:墨家与之相反。所以历史上墨、孔两家水火不容。到了战国后期,法家的成功就意味着孔学在政治学说上的失败,在政治上的失败。这也造成了孔学慢慢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直到汉武帝改革的出现,转孔学转成了儒教才有续文。经过强秦时代的法家横空出世,而后又毁誉参半和刘汉时代的道家无为而治且保守驼鸟政策之后,以汉武帝为首的一群政治精英决定改革国家意识形态。以解决当时面临的社会治理困局。以法为主,儒为辅;法为内,儒为外地构建了一个有利于社会治理且运行稳定的,并后世称“内法外儒”的意识形态,由此诞生了。这时的儒家就变成了儒教,进入了它的历史第二个阶段。此时相对于孔学,儒教成了法家的工具,器具化了。本来孔学讲究对上要求,如仁义礼智;到此儒教变成对下要求,如忠孝悌廉。以仁义为核心的政治学说变成了以忠孝为纲领的法家教导。
另外补句:教就是上对下的要求。宗教、教育等中的“教”就是这本义。
所以此时社会民间讲忠孝、推孝廉,而体制朝堂之上又是能力、法令的天下。可是孔子时代,上层阶级中仁义忠孝就已经很难在实际实践中管用了。到了汉魏时期,在普通群众中大行忠教悌廉,就更是理想主义了,是注定行不通的。最后造成伪善假义弥漫社会上下,本来社会上层也没把儒家的理念真心认真对待。事实证明把儒家当教宗来管理民间秩序和群众思想,只能起一定效果,并不真正有用。后来在民间又有人尝试将道家(原本还是政治学说)改为教宗,形成了道教。效果好像也一般。个人认为,其中的原因主要是这两样东西,一开始就不是以宗教为目的而开发的。半道改弦,勉为其难了。就像汽油车的底盘就是汽油车的底盘,为了降低研发成本,将其改为电动车底盘。这不是不可以,只是效果肯定不如纯为电动车而设计的汽车底盘。这个困境直到源于古印度地区的佛学传入华夏地区,并通过几百年的去毒化,以及汉化、本土化,脱胎换骨成禅宗才得彻底解决。到了唐之后,禅宗佛学已经和华夏社会高度融合。社会从上到下在思想领域形成了新的稳态。民间群众普遍信奉佛教,讲究助人为善,因果报应。其实儒教在此时已失去了作为群众交往的社会道德准则的历史作用了。不过历史锋回路转,儒家第三春却又快来了。到了科举时期,又有士人以法家之实用精神,拿儒家出来,发挥发挥余热了:改儒教为理学。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这其实是为了当时考试的标准性,学习的系统性,同时降低参考书的杂乱性和大篇幅度。至唐代时,官方认定的儒家经典已达十二经了。
因此理学对儒教和孔学进行了整理,使其规范化,定格化,神圣化。以一法定万法,以一德推万德。理学的儒学解读成了唯一的官方解读,讨论儒学也就有了统一答案。
但在无形中,理学的建构与推广也形成了教条主义。实质上形成了在当时的人们思想中的“历史终结论”。历史已经走向最后的形态,世界的道理就这么点。天下真理皆在孔学之中,孔孟之外别无二法。凡圣人讲的都是对的,理解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不准辨、不准否,不可有其它杂念。凡圣人没讲的,都是不重要的,无关世界真理的。加之以此为社会学术口径,考试标准,全社会所有读书人都在盘解孔孟之道。因为考试不考圣人不讲的,所以也没人关系圣人之外的东西。一心只读圣贤书,一心只当皇帝官。
当然我在这里也在说句:理学的规范化,定格化也只是其创立者程氏兄弟、朱熹等人的规范化,定格化。孔子若在世,说不定也不同意这些。理学这点在古代中国明时期完全成形,清时期到达巅峰。这也是我认为辽宋之后,华夏变得保守的思想方面的原因之一。后来的王阳明心学应该是对其的对抗,改革。但毕竟不是官方正统,这里也就不展开、另作儒学的一宗了。当然说到这里,我也认为:一、理学也不是全不好。从理学入手读儒家经典确实容易,注释也不可谓不对、不尽。当学习孔学的参考挺好的。二、理学的内容我个人也还没完全了解,以上仅是个人截止目前的理解与观感,需要进一步思考。这样,行至当今(主要是近代之前),中国的思想状态就形成了以法家为政治蓝本、儒家为表面说辞的官方意识形态,和以儒释道三教为融合的民间意识形态,如此的上下两层结构。
总结儒家的这三段:孔学是政治学,讲治国理政;儒教是类宗教,教化群众;理学是学科,体系完整,掌握“终级解释权”。
一,孔学造就了“士”这一传统社会中的重要阶层团体。(法家很多人物也是“士”的一员,只是他们的指导思想变了)二,儒教推广了孔学部分内容,让孔学中的理念进入了寻常百姓人家。三,理学整理了先人儒学思想,形成了一套体系,让普通人学习儒家有了一定路径和方法。我本人觉得儒家作为个人修身、安心立命是很好的,其对自身的要求也是对的,对劝人努力也是相当有用的。儒家更像是一种对己的理论,讲究一个人应该在社会中扮演什么角色,应当做什么和应当怎么做。这里只是简单讲一下我理解的儒家,一家之言。不管是批评还是赞美儒家,我认为是不能一股脑儿把儒家的东西混为一谈。定义、区别、再分析它,还是有必要的。这样疏理了儒学的历史演变和历史角色后,我们展开其它有关儒学的讨论,就不会陷入鸡同鸭讲的窘境了。
全文完,如果喜欢,就点个赞或者“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