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少波 | 在新书《寻觅·名人史迹在凤翔》发布会上的感言
『时光捡漏』您生活的笔记本
我虽说是一位白发苍苍八旬老人,但在文学领域里,真是一个不满十岁的小学生。我从第一次参加“时光捡漏”平台读书开始,我对文学创作产生很大兴趣,当时真有“相见恨晚”的感觉,积极参与平台活动,仅仅不足十年。
在凤翔悠久的历史上,曾留下不少文人墨客的足迹,留下不少国君贤臣的故事,这些厚重的文化底蕴,都深深吸引和激励着我们。炎帝母亲女登故里槐塬留下有千年故事;“孝行天下”的孝子村梁准祖孙俩代,被尊为孝道楷模。秦人在此建都 327年,秦国由此发祥崛起,在凤翔留下三良冢、野人坞、饮马池、白起河、凤女台等遗址及吹箫引凤的故事;宋仁宗嘉佑六年(1061),大文豪苏轼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三年多时间里,在凤翔不仅留下了卓著的政绩,写了不少策论和诗1词130 多首,书法绘画也成就不凡,倡导官民,开辟东湖,留下千年苏轼文化。凤翔明代清官李玺家徒四壁,清廉正直爱民;唐代理财家杨炎推行两税新法,促进了社会发展。凤翔有孔子学生燕伋根脉——七家门前曾有燕子祠;唐代文学家韩愈讲学地——十里铺村留有文公庙。李淳风有天文贡献;唐肃宗升凤翔为西京。"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留下诗人杜甫在凤翔的故事;诗人岑参、王维、画家吴道子、书法家颜真卿曾踏上凤翔土地并留有名作传世。以及进士王亿、刘之勃等公德感人;关学大儒张载、张默斋、郑仕范被后世称为关学宗师。明代的“三世中枢”牌坊了承载历史人物袁饷、袁应泰、袁楷三代忠烈浩气;辛亥革命老人窦应昌、刘治洲、王丕卿、张维翰留下令人难忘的历史功绩。有“商而富不如儒而贫”精神的周家儒商家族数代精英;有近代书画四老传世之作誉满三秦等等。都是凤翔历史上的亮点,我对生我养我的这块热土,对凤翔历史人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无限崇敬。
在这个平台上,从写第一篇《张载关学在凤翔》文章开始,又乐见到发表在《时光捡漏》文学平台号上,且受到不少文友好评后,激发了我很大的写作信心,我就把寻找凤翔名人足迹,作为自己写作命题和奋斗目标。写这类散文,慢慢成为我的一种业务爱好,也当作我们这代耋耄老人的一种社会义务和担当。
自是苔藓草,也学牡丹开。取材于地方历史题材的散文,既要尊历史的客观真实性,又要表现出一种文化反思和亲切的乡土情怀。虽说题材老旧,但这些故事中包涵着更多的历史知识,这类文章比较难写,时间、地点、人名一点都不能出差错,宁愿多跑几趟,多熬些夜,求其真实,不能有半点疵漏。反复查阅资料,一次次的易稿,将许许多多的直接或简接的资料汇集在一起,将走村串户获得的信息,再从自己角度记录史实,历时整整三年多。
一生从事医疗事业半个多世纪,整天忙忙碌碌于乡村两级,一根筋,一条心,认为救助和治好病人,就是最大的功德,是真正的为人民服务。
2011年回到县城,面对新环境,新风气,朋友圈越来越大,我慢慢看到另一种社会现实。这种现象,是自己在基层埋头治病救人时,从未悟到过的:
当今物欲横流,观念多元化的时代,人们似乎成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看到各行各业、芸芸众生为各自利益而昼夜奔波,紧张、迷茫、攀比、嫉妒,甚至讹诈欺骗,无休止的欲望使人们灵魂躁动,缺少静气,忘掉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忘记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的原则,不好好学习党的方针政策,放松自我思想教育。
写这本散文集,目的首先是:传承凤翔历史文化根脉,其次是,通过十年县城生活,我对社会认知有了深层次转变,一个人,心理上的不健康比身体不健康更可怕。每一位凤翔历史或近代名人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都是一面镜子,史镜长拂,不忘初心,就会有一颗爱国爱民的赤胆忠心,就会神清气爽,不迷失前进方向。写这本小册子,目的是不只想为自己“正衣冠”,还可为朋友们“以人为镜,可以照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胜衰”罢了。
在这个平台上,有幸面对面地和作家高有祥、李喜林、范宗科、芮晓枫、魏晓婷等互动交流、聆听他们创作经验。并在平台上结识了老友鲁旭、周志贤、薛九来、邱志林、李均宏、吴进、杨舟平、袁五省等。以及年轻一代文学精英辛克、李昊穹、龙岗、升琪、险峰、王青、百合、欧鹏、张克瑶、魏晓兰、十里春风、程娟、宋力行……还拜访、结识了书法家马耀堂老师、杨志雄、李智才以及摄影师李一平、周升明等,他们都是我的老师,是我的忘年之交的益友。通过一遍遍阅读他们发在平台上文章而提高自己创作水平,我细细推敲他们的写作风格、创作手法、掌握各自的社会视角和洞察生活细节的能力、遣词用语方法以及文章结构等。来提高自己。还特别一提是被人们称人们称为“凤翔通”的老同学张蛟,我们们一起骑单车出行走访三、四十次,提线索,找证据,风雨兼行,劳苦功高。还有我坐诊之药店的李江华和刘红利同志,他们手把手教我学电脑、学智能手机操作,为我提词查字,修改文稿等。
在这个平台上,我懂得处处留心皆学问,每次参加读书会,我不想让别人笑我一头白发还想入非非,而尽量坐后排或角落里,因为我有自己的人生目标,要完成一本以“名人史迹在凤翔”为内容的散文集。而自己现在又处在人生中“天快黑的时候”,经常提笔忘字忘词,甚至写着写着两眼昏花,或含服几颗复方丹参滴丸,或点点眼药水,闭目休息一会,咬咬牙,按摩一下头部穴位,坚持再坚持。手机屏上“摩”一两百字,还可以,一两千字就指尖灼疼难忍,用冷水毛巾擦擦捂捂再写。每写一篇稿子,要比別人多费几倍的时间和气力,我暗下决心,做好最后一搏。我知道,每当自已的“决心”与“体能”对峙阶段,是考验着一个八旬老人的毅力的时候,我绝不能退却!
码文字,记录生活,我首先学会智能手机和电脑的使用,它们是最好的帮手。还有“万物皆有灵”的“老三件”值得感谢。一辆破旧的自行车、默默的驮我走过多少陋巷阡陌,从不泄气;一张小小的简易折叠桌,桌面留下多少坑坑洼洼的笔痕,从不“咯吱”一声;使用超过十年的台灯,陪我度过一千多个辛苦煎熬的漫漫长夜,从不眨一眼。今天,这个目标接近实现,我的背水一战成功了,我谢谢你们三个“鼎力”相助。
这本书可分前后两部分内容,前三分之二内容是我通过怀着一种对古人反思和亲切的乡土情怀,先后写下三十四篇、涉及历史人物五十余人,走访近百人次,其目的就是史镜常拂,忆古铸今罢了!
后三分之一内容为“故乡岁月”。记录了乡情、乡音、乡愁,里面有老辈人的传奇人生;有传承数百年的优秀家风家教;有自己对人生的感悟;有对亲人朋友的怀念。故乡三岔村是一处抬头能见山,伸手能摸水的地方,也是一处历史文化积淀很深厚的传统古村落,老一辈辈人曾在这片热土上演绎出不少感人故事,以及近代一批批精英们又描绘出一幅幅立体风景画卷,成为最美乡村旳亮点。
爱阅读、爱学习也是我家族的一种家教家风,也圆了我的写作梦。从父亲到我本人,再到儿子孙子,都坚守着这种良好习惯。2019年和2020年,我们家庭还被评为“好家风示范户”和“学习型家庭,”受到县上表彰,并做过大会交流发言和记者采访。我体会到读书是一件幸福事,读书是人们登上人生高峰的梯子,做自己喜欢的事就是最大幸福,从不计较得失。
在此,我祝愿凤翔《时光捡漏》等平台勇攀高峰,文化人才辈出,平台繁华似锦,硕果累累!我感谢所有帮助和支持过我的人,包括政协主席鲁立,副主席赵凤林,凤翔政协文史办主任肖逸,凤翔作协主席芮晓枫、鲁旭、老年学学会副会长仵志君,关心青少年工作委员会有关领导,《时光捡漏》公众号平台主编辛克等领导和前文提到的一代年轻朋友!由于自己水平有限,文章十分浅陋,书中差错不少,敬请大家斧正、谅解!
周少波,生于1942年5月,高中文化程度。热爱农村医疗卫生事业,被评为陕西省优秀乡村医生和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喜爱文学,著有散文集《真迹》《风雨百年三岔村》《寻觅·名人史迹在凤翔》。
▼精彩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