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陕西国土空间规划终出炉,西安都市圈呼之欲出!

9月28日,陕西省自然资源厅发布关于公开征求《陕西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意见建议的公告。
这意味着决定陕西省未来十五年的重要规划在姗姗来迟后,终于对大众解开了神秘面纱的一角。
这份规划是陕西省域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蓝图和总纲;是编制省级相关专项规划、市县等国土空间规划的依据。
在《陕西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30日的公示期结束后,如无意外,同时也意味着,西安市及各区县的国土空间规划也将在不久的将来与我们见面。

XI'AN

  一张蓝图干到底

整体来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由“全国—省—市—县—乡镇”五级、“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三类,再加上“实用性村庄规划”构成。
所以国土空间规划不仅仅是总体规划,还涉及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专项规划,具体地块用途、开发建设强度等详细规划。
因此规划具有更多作为公共管理的内容,并不只涉及行政主管部门和专业机构,也涉及普通民众的利益,需要我们知晓并去了解。
由于本次公开的陕西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是公众版,内容相对简要,但图文并茂,更容易理解。

规划概况

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陕西省行政辖区内全部国土空间,总面积20.56万平方公里
规划期限
规划期为2021—2035年
规划基期2020年,规划目标年2035年,近期目标年2025年。

总体要求

功能定位
规划中,陕西是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引领西部发展的增长极、国家(西部)科教与创新中心、国家综合能源基地以及中华文明和中国革命精神标识地。
规划目标
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安全稳定
农业空间:美丽祥和、繁荣多彩
城镇空间:魅力品质,宜居宜业
文化空间:特色鲜明,璀璨多姿
基础设施:高效顺畅,智慧共享
空间战略
规划的空间战略目标将以生态筑底,集聚增效,开放联通,保护传承,品质提升以及精细治理。

规划格局

规划中,陕西将构建“一群两屏三轴四区五带”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一群
关中平原城市群
两屏
秦巴山区生态屏障
黄土高原生态屏障
三轴
包茂高速发展轴
陕北长城沿线发展轴
陕南十天高速发展轴
四区
陕北长城沿线旱作区
渭北台塬旱作区
关中灌区
陕南低山平坝区
五带
陕北能源化工产业带
黄土高原果畜产业带
关中现代农业产业带
陇海铁路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
陕南绿色循环产业带

空间布局

筑牢山清水秀的生态屏障

规划中,陕西将构建“一山两河、四区六带”的生态安全格局。
一山
秦岭山脉
两河
黄河流域
长江流域
四区
陕北长城沿线生态修复区
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
子午岭-黄龙山生物多样性保护区
秦巴低山丘陵生态功能区
六带
白于山区生态修复带
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示范带
关中北山绿色重建带
秦岭北麓生态保护带
渭河生态安全带
汉丹江生态安全带
严守生态保护红线

自然保护地体系

重点加强秦岭国家公园,子午岭(桥山)国家公园,秦巴山地、白于山区沿线、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等区域自然保护区、自然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的培育。

生态保护红线

将陕北长城沿线风沙滩地区、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子午岭-黄龙山、渭河沿岸、秦巴山区等重要生态区划入生态保护红线。

保护秦巴山地、黄土高原、长城沿线生态环境
秦巴山地:保护秦巴山地生物多样性、改善秦巴山地水源涵养功能、增强秦巴山地水土保持功能。
黄土高原:提升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水土保持功能、加强北山生态功能。
长城沿线:增强陕北长城沿线防风固沙功能、实施白于山区生态保护建设。
保护流域水生态环境

改善重点流域水生态功能

加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水生态修复,保护和改善河流廊道生态和水体功能,重点改善黄河干流(陕西段)、无定河、延河、渭河、汉丹江、嘉陵江等流域水生态环境。

保护湿地生态功能

防止湿地污染,维护湿地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长城沿线风沙湿地区、陕北黄土高原和渭河平原湿地区、秦巴山区湿地区等湿地生态功能。

保护饮用水水源地

推进饮用水水源地生态保护与修复,综合整治饮用水水源地污染。加强城镇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管理,持续推进人工湿地、河湖滨带生态修复、湖库生物净化、地下水污染修复和隔离防护等工程建设,规范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

建设美丽祥和的乡村空间

规划中,陕西将构建“四区五带多园多点”的乡村空间格局。

四区分为陕北长城沿线旱作区、渭北黄土台塬旱作区、关中灌区和陕南低山平坝区等四个粮食生产功能区。

五带则是陕北绿色农业产业带、渭北旱塬循环农业产业带、关中渭河平原现代农业产业带、西(安)咸 (阳)都市农业产业带和秦巴山区生态农业产业带等五个产业带。

多园包括农业科技示范园、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农村创业创新园等多类型园区。

多点将要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各异、 互补发展的乡村振兴示范镇村。

保护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
确保耕地总量,提高耕地质量:严控非农建设占用耕地,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适度开发耕地后备资源,统筹推进生态退耕。耕作层剥离再利用,提高土壤肥力。
优化基本农田布局:稳定优质耕地集中区域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优先将长期稳定利用耕地、新建高标准农田、土地综合整治新增耕地优先纳入永久基本农田。
建设高标准农田:重点在关中平原区、陕南低山平坝区、渭北黄土台塬区、陕北长城沿线风沙区等区域建设高标准农田。
打造特色现代农业生产空间

陕北绿色农业产业带

关中渭河平原现代农业产业带

渭北旱塬循环农业产业带

秦巴山地生态农业产业带

西(安)咸(阳)都市农业产业带

建设美丽宜居的乡村生活空间
优化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
持续推进村庄人居环境整治
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水平

打造魅力品质的城镇空间

规划中,陕西将构建“一圈四极六城多镇”的城镇发展格局。

一圈以西安主城区、咸阳主城区及西咸新区为核心, 渭南中心城区、铜川中心城区、杨凌示范区为副中心组成的西安都市圈,是全省发展的核心区域。

四极是宝鸡、渭南、汉中和榆林等4个区域中心城市, 是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

六城包括铜川、延安、安康、商洛、杨凌示范区和韩城等6个市域中心城市, 是带动市域发展的中心。

多镇则表示县城(市)和重点镇, 是全省城镇化的重要支点,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保障产业发展空间

关中先进制造业走廊

以陇海交通线为主轴,以西安、咸阳、宝鸡为主体,以渭南、铜川、杨凌示范区和西咸新区为补充,建设先进制造业走廊和国防科技工业产业带,打造全省工业发展“主脊梁”。

陕北—渭北高端能化产业带

建设榆林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和延安国家综合能源基地、渭北多能互补示范基地、彬长麟清洁高端能化基地,增强能化产业承载能力。

陕南绿色循环产业带

建设汉中绿色循环产业和高端装 备制造基地、安康富硒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商洛新材料基地和生物医药制造基地等,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一核多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构建以西安为核心,以宝鸡、咸阳、渭南、汉中、安康、商洛、延安、铜川和杨凌示范区为“多极”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为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提供服 务支撑。

打造和谐宜居的生活空间
构建城镇生活圈:完善社区生活圈、统筹城乡生活圈
塑造高品质公共开敞空间:完善公园广场布局、建设绿道网络
合理引导城市更新:划分更新单元、分类明确重点
合理利用地下空间:分级明确利用重点、统筹地下设施建设

保护底蕴深厚的文化空间

规划中,陕西将构建“一河一山三区四带多廊” 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格局。
一河
中华母亲河——黄河
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
 一山
中国中央山脉——秦岭
中华民族祖脉和中华文化重要象征
三区
陕北、关中、陕南三大片区
四带
长城文化带、红色文化带
渭河文化带、汉丹江文化带
多廊
以古丝绸之路、秦直道、秦蜀古道、商於古道、茶马古道等线性文化遗存和郑国渠、汉中三堰等灌溉水利工程为基础,构建线性文化廊道。
保护利用自然遗产和历史遗产

强化自然遗产和历史遗产保护

自然遗产:维护自然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分类合理利用自然遗产。

历史遗产:划定历史文化保护控制线,加强文物保护利用,统筹革命文物保护传承。

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及传统村落保护

加强6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及11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系统保护7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3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及19座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8座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资源配置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挖掘农村建设用地潜力、合理配置新增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水平。
保护利用林草资源
保护利用林地资源:优化林分结构,增加林地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
保护利用草地资源: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草原保护,整治修复退化草原植被。
合理利用水资源
严格控制用水总量、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促进矿产资源保护与开发
加强重要矿产资源勘查、优化矿产资源保护与开发布局、提高矿产资源利用水平、强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空间管控

整治修复

推进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开展水土流失治理

实施沙化土地综合治理

治理水生态环境

修复湿地生态功能

开展国土综合整治

实施农用地提质改造

整理农村建设用地

复垦自然灾毁土地

推进矿山生态修复

治理恢复矿山地质环境

复垦历史遗留工矿废弃用地

实施生态修复重大工程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重大工程——榆林、延安、渭南、铜川和咸阳
秦岭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汉中、安康、商洛、西安、宝鸡和渭南
大巴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汉中、安康
重要生态矿区生态修复重大工程——榆林、延安、铜川、宝鸡、咸阳、渭南、汉中、安康和商洛

基础支撑

构筑现代综合交通体系

构建完善的综合运输网络
围绕全省交通枢纽节点及综合运输通道布局,形成以铁路为主干,以公路为基础的综合立体交通网,实现“123出行交通圈”

西安都市圈1小时通勤

关中平原城市群2小时通达

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

高速公路
加密高速公路网络,提升改造国省道公路,规划形成“三环六纵九放射十二横” 的高速公路网布局。
铁路
建设高铁网,打造城际网,完善普铁网,规划形成“两环、四纵、六辐射、八横”的铁路网布局。
航空
扩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建设西安第二机,提升榆林榆阳机场,推进府谷、定边、韩城、华山、宝鸡、商洛等支线机场建设。
建设多层级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
建设西安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推进榆林、延安、宝鸡、安康等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高效联通。推动新建综合客运枢纽多种运输方式集中布局,加快综合货运枢纽多式联运换装设施与“集输运”体系建设。

推动水利与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引调水和水源工程

关中:引汉济渭、东庄水库、渭南抽黄等。

陕北:榆林东线引黄、白龙江引水、古贤水库等。

陕南:引嘉入汉、焦岩水库等。

构筑“五纵十横” 现代水网体系

推进天然河流网、工程渠网互联互通。

加强水资源统一调度和优化配置。

实施跨流域生态补水工程。

保障传统能源:优煤、稳油、扩气。
发展新能源:推进清洁煤电、光伏、风电一体化。
优化能源网络体系:统筹建设省内骨干网架和电力外送通道。
城镇热源建设:集中供热清洁化,提高覆盖率。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建设一体化融合基础设施
建设高水平创新基础设施

建设安全韧性空间 

控制自然灾害风险
建设安全韧性城镇

统筹建设基础设施廊道

优化线性基础设施布局
统筹线性基础设施廊道建设

区域协同

共谋省际空间深度合作:

加强周边城市群合作联动

协同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加强秦巴山区生态协同保护

共推省域空间协同发展:

推动三大区域形成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

促进重要生态区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

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

建设高水平开放支撑平台

建设高标准开放合作平台

实施保障

强化组织领导:明确规划主体责任、建立部门协调机制
健全政策法规:细化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强化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落实自然资源有偿使用、严格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实施生态保护补偿
完善技术标准:制定技术规范、加强调查监测
保障资金支持:落实保护修复专项资金、建立资金筹措机制
严格实施监督:建设国土空间信息“一张图”管理平台、开展规划监测预警、完善规划实施监督考核、注重公众参与。
备注:以上信息来源于荣耀西安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