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机】黄浦以及上海人的外婆河——东江

黄浦江,本名黄浦,细究其史,一条励志的江。上海滩有的是传奇,默默契合了黄浦的精神,不屈不挠,自强不息。

这不是博人眼球,如果你肯静静心了解一下上海人的母亲河——黄浦的前世今生,就知道所言非虚。

说到黄浦,要溯源黄浦的母亲,上海人的外婆河——东江。

大家都知道,黄浦的发源是太湖。因为中国的地形西高东低,太湖在历史上曾经有三条支流帮助泄水。《尚书·禹贡》载:“三江既入,震泽底定。”震泽是太湖的古称,三江即当时太湖流域的三条大江——松江(吴淞江)、娄江、东江。第一条是吴淞江。也就是今天的苏州河。很多人会误传苏州河是上海的外婆河,其实不是,黄浦江的母亲,上海人的外婆河是东江。因为历史上,黄歇浦(黄浦的前身)是东江的支流。第二条支流是娄江。第三条支流就是东江。

晋代三江示意图

东江,贵为黄浦的母亲,上海人的外婆河。由于当时三江里面吴淞江比较强大,所以东江的历史记载并不多,甚至连确定的河道走势也比较模糊。太湖流域三条通海的河道里,能确定的是,东江从东南入海(见图)。但是东江比较有个性,历史上多次改道,因为这个,所以还对学者对“黄歇筑浦”有了怀疑,这是后话。金山志里说到“上海历史最大的河流之一东江就在金山,连接泖湖与柘湖,东江规模不亚于黄浦江。曾经的泖桥村与现在水库村有柘湖的缩影”。

吴淞江(苏州河),上海人的叔公河记载比较详细。吴淞江之名始见于《陈书·侯传》,在北宋时郏亶和郏乔父子的《水利书》中,松江与吴淞江两名并用,元至元十五年(1278)改华亭府为松江府后,始只称吴淞江。此前吴淞江通用的名称叫松江(和现在上海行政区域松江并无关联)。松江,又称松陵江、笠泽江,曾经是一条横贯东西的通海大河。早在秦始皇称帝的时候,这条通海的水道就已是长江三角洲地区连接湖(太湖)海(东海)的航运要道。大约到了东汉时期,这条水道出现了两个名称:西段叫松江;下游河口段称沪渎,南北朝《吴郡石像碑记》云:“吴郡娄县界,松江之下,号曰沪渎”。有专家认为,沪渎可以说是苏州河最初的名称。上海简称“沪”,即由此而来。这当然只是上海名字来源众多说法中的一种。

上海成陆过程示意图 (吴贵芳 《古代上海述略》)

三条支流中,吴淞江确实是势力最大的,最为民众所依赖。在静安寺的历史记中,远古就有人坐船从吴淞江到静安寺烧香。而且,吴淞江沿江南岸有96条支流,北岸有82条支流,如此多的支流,使松江水势深广可敌千浦。在唐朝时期,江面最宽阔处达20里,浩荡之气魄,非现在小小婉约的苏州河可以比拟。虽然因为泥沙淤积,吴淞江到北宋时只有9里,还是太湖最重要的支流。因为从东北入海的娄江在唐代已湮塞。这里插一句,娄江的淤塞除了因为太湖太湖筑堤、海平面上升等客观地理因素,也和一种叫“菰”的食物有关。从南北朝一直到唐代。人们食用菰米的历史非常悠久,李白还写过“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当时人们大规模种植菰,它就不断侵占河道,阻碍水流。

吴淞江,上海人的叔公河,虽然气势逼人,但有天然的“短板”,它的河道过于弯曲。自古即有“五汇四十二弯”之说。弯曲多,就容易淤塞。所以,自北宋起,历代朝廷均以疏浚松江为要政。当时的朝廷也想过很多办法,包括三次截弯取直。这确实极大改善了吴淞江的境遇,到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海舟巨轮仍然可以从吴淞江入海口向西行驶直至东葑门(苏州)停泊。

但是,要注意的是,截弯取直治标不治本。历史终究没有选择吴淞江。因为截弯取直只是改善了排水泄洪能力,并不能解决下游潮汐涨沙的壅积。在明朝时期,历史记载了对吴淞江的治理有三次重大的行动。自此,黄浦的几位重要功臣登场了。

明永乐元年(1403年),太湖水患,户部尚书夏原吉被委任治理,他是非常有智慧的人,广泛听取民意,最后采纳了叶宗行“以浦代淞”的建议。叶宗行乃上海召稼楼的秀才,他提出的方案非常有创意:开挖一条人工运河“范家浜”,将黄浦与吴淞江和范家浜沟通。黄浦的水量大于吴淞江,因此吴淞江成为黄浦的支流,最终汇入东海。夏原吉慧眼识才,采纳建议后,发动了20万民工疏浚了当时的范家浜,和大黄浦、达泖湖融为一线,以“浦”夺“淞”。这条由大黄浦、范家浜、达泖湖,南跄浦口组成的新河道,史称“江浦合流”。清代有《竹枝词》描述:“陆家嘴北范家浜,明夏尚书浚阔长。今日试寻浜旧迹,中央一片浦汪洋。”应该说,叶宗行功不可没,人民也不会忘记他,至今浦江镇还设立他的纪念馆。

黄浦入海,吴淞江静静变成一条支流,河水由西向东汇入黄浦江。吴淞江衰落,除了和自身弯曲太多有关,也和黄浦的崛起有关。说到黄浦,就不能不说她的“父亲”春申君。唐宋以后,东江和娄江都逐渐衰歇,只剩下松江,也就是吴淞江。吴淞江仅一条支流,不堪重任,经常堵塞。朝廷派人四处寻找新的出路。这时候,东江的一条支流出现在众人视线里,它是一条小河道,初期“阔仅一矢之力”(即宽度只有一箭的射程,约70米)。成功上位主要原因是地理位置非常好,位于吴淞江和东江转弯处,名字叫“黄歇浦”,也被叫作“黄浦”“大黄浦”,现在能找到最早关于“黄浦”文字记录,出自于元末明初著名学者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三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负责地方农业的官吏——检田吏,遇到一位乞讨的老农,检田吏就把老农的哭诉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下来,诗太长,抄录部分:

谁知六月至七月,

雨水绝无湖又竭。

欲求一点半点水,

却比农夫眼中血。

滔滔黄浦如沟渠,

农家争水如争珠。

数车相接接不到,

稻田一旦成沙涂。

……

“滔滔黄浦如沟渠”,它能出现在老农的口中,说明黄浦当时不是无名河道,事实上,黄歇浦大名鼎鼎,因为它的名字源自于战国时期黄歇,也就是春申君。

在上海黄浦的微信公众号里,曾经有对黄歇浦典故的描述,文章中说“根据地质考证,当时海岸线在南桥(奉贤)、莘庄、嘉定一线,上海城区和黄浦江主干水道尚未成陆,被称为“海之上洋”。黄歇绝不可能在海底挖掘一条河。据《越绝书》,黄歇在吴地兴修水利、治理河道,造福一方,深得民心,“黄歇筑浦”的故事虽然不真实,却反映了百姓对他的怀念之情。”

上海地区海岸线变化 (绘图:上海交通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

在《上海史研究》里,作者指出,战国时期,当时位于上海西南方向的东江经常淤积,泛滥成灾。黄歇带着大家及时疏通。东江呢,作为黄浦的母亲,比较有个性,经常改道。一开始从杭州湾向南入海,后来经浦东新场镇向东入海,后来又向北流入吴淞江,改道称为今天的黄浦。所以,今天的人想当然认为战国时期上海城区还没有成为陆地,还在一片汪洋大海里,所以“黄歇筑浦”是个不靠谱的传说,其实这是因为不了解东江水道的历史所致。当时东江走向在松江,这和上海市区成陆不是一个维度的事情。至今松江新桥镇还有春申村和春申祠。笔者还特地去探访并且拍照。乘坐地铁一号线到莘庄北站,换乘708路公交车可直接到春申祠。它现在原来的春申村所属的民居别墅群里,虽然从外面看修葺的不错,但似乎无人去打卡。笔者腐朽不解:作为外国列强入侵中国的产物,租界里的一些大楼每天都有人去打卡,但是上海真正的文化之源却鲜有人问津?

春申祠堂

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只是如果没有春申君治理东江,可能就没有日后的黄歇浦,今天的黄浦。而上海之所以能成为今天海乃百川的大上海,地理位置是第一优势所在。正如李光羽先生所总结:上海的区位优势独一无二,属于江海之会、南北之中。江海之会呈奇妙的“工”字,上面一横的吴淞江,若是往左,上游直通苏州、无锡等地,这一横,若是往右是吴淞口,出吴淞口,便是长江。又可兵分两路,各自东西,西是溯江而上至长江中下游;再远,深入华夏腹地,“湖广熟,天下足”,直抵重庆。若东出长江口,即被东海拥入怀抱。这里是中国南北海岸线的中腰,往东有韩国、日本,往南达南洋、西洋。“工”字下面的一横是黄浦江,往右,杭州湾—东海;往左,上游通往浙北,先后接连三座名城——嘉兴、湖州、杭州。最妙的是,苏南“长三角”,浙北杭嘉湖,都连接着南北大运河,沟通中国五大水系。可见上海这个“工”字形水道诚如一副春联“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而这一切都和春申君息息相关。东江泛滥,洪水肆虐,四周居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春申君能开浚,造福一方人民,功在千秋,所以才能命名河道为“黄浦、黄歇浦,春申江,春江,申江”。如果只是毫毛之善,举手之劳,又有谁会以命名、建立祠堂来纪念呢。即使是后来的黄浦功臣夏原吉等人也没有享受这个待遇。

历史选择了黄歇浦,还有一个原因,它的水流非常急,不容易堵塞。这也很奇怪的事情,黄浦初期才70米,是一条不可貌相的小河道。后来,东江堵塞后,浙西许多河港“皆屈流入黄浦”。宋朝以后,黄浦水势渐增,称“大黄浦”,河流西连泖河通薛淀湖(今淀山湖),向北连接上海浦通往吴淞江。到了元代,黄浦愈益宽阔,吞并了上海浦,在当时的黄浦口(虹口区嘉兴路桥附近)入吴淞江。元代文人张之瀚曾经些事:“黄浦春风正怒号,扁舟一叶渡惊涛”。

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里又出现了一个浦,上海浦。上海浦也算鼎鼎有名。谭其骧先生曾经撰文,认为上海命名来源于“上海浦”,当然这又涉及到上海命名来源问题,这里不作讨论。总之,上海浦在历史上值得书写一笔,它原来的位置在上海县城东面,一直到清同治年间还见于著录。

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巡抚都御史李充嗣奉命疏浚吴淞江,他“改入浦之道”,另拓浚宋家港70余里,引吴淞江水在今潭子湾附近折东改道至宋家浜,经范家浜入海。吴淞江原河道成为与改道后的吴淞江并行的支流,改称旧江。据薛理勇先生考证,吴语中“旧”、“虬”同音,故亦称虬江。“虬”是一种曲折盘旋的龙,也有人认为,吴淞江下游水道已经找不到明显的主流河道,河道曲折盘旋,弯弯曲曲如“虬”,于是被称为“虬江”。现在上海市的普陀区有“西虬江”,静安区、虹口区境内有“虬江路”,杨浦区有“东虬江”(现在的“东虬江”并不完全是原来的吴淞江故道)。如果把它们串联起来,大致上就是被废弃的吴淞东故道。

吴淞江的疏浚,黄浦的治理,还和鼎鼎有名的海瑞有关。

明隆庆三年(1569年),巡抚都御史海瑞“按江故道,兴工挑浚”,疏浚黄渡至宋家浜河道,拓宽延伸吴淞江“故道”约10里,也就是苏州河能出现在外白渡桥附近,和海瑞息息相关。吴淞江从此入黄浦。

自此,上海水系格局基本没有改变过。当我们亲近滨江,遥忆古上海“沪城八景”之一“黄浦秋涛”,当年我们的母亲河犹如钱塘江海潮,“十八潮头最壮观,观潮第一浦江滩。银涛万叠如山涌,两岸花飞卷学湍”,再次致敬成就黄浦的五位功臣:春申君、夏原吉、叶宗行、李允嗣和海瑞。

(原载于2021年9月30日“新民晚报”)

(0)

相关推荐

  • ​黄浦江变迁

    ​黄浦江变迁 政协头条 2020-06-16联合时报社 关注 黄浦江的前身是东江. 古太湖通过"三江"泄水.东晋庚仲初的<扬都赋>注释:"今太湖东注为松江(按 ...

  • 黄浦江河道变迁考

    ​黄浦江河道变迁考 来源:清史所 作者:清史所 点击数:3028 更新时间:2005/12/24 [数据库]1996年 [文献号]4443 [原文出处]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原刊期号]19960 ...

  • 上海“下海庙”

    王伟国 09-18 来自话题 #上海同城 6107篇 上海有座历史悠久的"下海庙",在昆明路73号. 吴淞江(现称苏州河)原是长江入海前的最后一条支流,上海的母亲河.明永乐年间水利 ...

  • 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之十四,申江

    闵行才女李媞家门口的这条黄浦江,自古以来,并不叫黄浦江.明朝的时候,叫横潦泾,沪语中横发黄的音,后世可能讹为黄龙泾.黄龙浦.在更遥远的年代,大禹治水的年代,可能叫东江. <禹贡>的扬州篇提 ...

  • 元代水闸,古人厉害!

    秦-唐时期,太湖的入海水道主要是东江.松江和娄江. 三江水道每日潮汐进退, 将海中泥沙带入, 很易淤浅.到了北宋," 今二江( 东江.娄江) 已绝,惟吴淞一江存焉.", 吴淞江成为 ...

  • 黄浦以及上海人的外婆河——东江

    黄浦江,本名黄浦,细究其史,一条励志的江.上海滩有的是从瘪三到大亨的传奇,默默契合了黄浦的精神,不屈不挠,自强不息. 这不是博人眼球,如果你肯静静心了解一下上海人的母亲河--黄浦的前世今生,就知道所言 ...

  • 苏州河 上海的‘外婆河’

    从唐朝时"江宽十里",到经历"黄浦夺淞",苏州河静静流淌:繁华.时髦.财富.割裂.开放--一滴河水映照出两岸发展的多重片段.这条河与上海如此紧密相连,流淌千年间 ...

  • 外婆家门前一条河

    文章点评 吴冰柯童话之三 外婆家门前一条河 (2009年3月18日) 口述/吴冰柯(6岁) 记录/红枫 点评/墨吟 图:吴冰柯上网淘宝 暑假到了,狐狸橙橙要到外婆家去玩,出发前她跟朋友说,我外婆家门前 ...

  • 微图说:请记住有个叫东江的河

    新薛河.薛城大沙河(薛沙河).老薛王河3条河道,共称十字河.十字河在滕州市庄里以上分两股,一股为西江,发源于枣庄市山亭区柴山前,一股为东江,发源于山亭区徐庄乡米山顶.两股在山亭区海子村合流,南至官庄北 ...

  • 上海人游上海|网络评选活动黄浦入榜名单新鲜出炉,快来点赞!

    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2020"上海人游上海"活动自今年5.19中国旅游日启动至今,覆盖了全市16个区,围绕五个一百及上海旅游节等相关主题,推出了众多精品线路及惠民活动.为了对 ...

  • 刘辉荣丨外婆家门前那条河

    外婆家,门前有条河,河流不急,河道不宽,弯弯曲曲延伸,河水汇聚湘江,宛如一条巨龙千古盘踞,也许这河形状如龙,也许是这沉睡的龙,每年五月或七月,龙要翻身一次,龙身一动,河就涨水,河一涨水,河两边的稻田, ...

  • 新中国第一家国营百货公司 我们自己的商店 里面有上海人满满的回忆

    与共和国同龄的上海第一百货,无疑是南京路步行街的地标,也被上海第一任市长陈毅称为"我们自己的商店",也是新中国的第一家国有百货公司.曾经第一百货里售卖的各式各样新奇现代的商品不但令 ...

  • 额尔齐斯河

    中国一条向西而流的河,全年禁渔.禁止打捞,河底藏天然"宝藏" 口舌生花     2021-05-06 15:15"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江,它的名字就叫长江:遥远的东方有一条河 ...

  • 美食精选:金蒜虎皮青椒、日式照烧鸡腿饭、外婆红烧肉的做法

    金蒜虎皮青椒 1.青椒去蒂洗净沥干水份备用;2.锅烧热,直接下青椒干煸;3.煸至青椒变成深色并起黄色的皮时即可捞出;4.热油爆香蒜末至变黄;5.下入青椒一块儿炒;6.加入盐,起锅前淋入少许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