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非新作《月落荒寺》: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合上书,我第一时间想去圆明园正觉寺感受一番。想来一本小说的奇妙之处,便是让人在读后涌起寻根的兴致。在最初拿到这本书时,书名让我一时间陷入猜测,这是什么寺?寺里究竟发生了哪些故事?为何是荒寺?我喜欢在阅读之前给自己一个预设,而后带着假想的谜底寻找谜底。这之后,时而和结局一拍即合,时而分道扬镳是我的乐趣所在。

很明显,这一次我的阅读体验不属于前者,因为我并不认为这本书的基调是下沉的哀悼,尽管在此之前我从一个“荒”字里,认定故事的悲凉底色,可事实上当我结束此程的阅读体验后,我从中体味到的更多是,人生便是如此不可控,我们仅是一段经过,任凭命运的捉弄而无计可施。

在我的印象里,格非的《江南三部曲》第一部令我当年读来很是惊艳,尽管之后两部有些失望,但整体还算可圈可点。如今回忆起来,第一部之所以让我印象深刻,全在故事的趣味性上,也就是小说的内容有意思,很勾人。

向来优质的小说要么胜在故事性,要么胜在文辞。格非的文辞自然也夹带中国古典文学的典雅意蕴,但我更为他的故事布局所倾倒。我宁可不吃不睡,也急于想了解接下来的情节,这种故事圈套般的写法,在格非同时期的作家里已很普遍,他们从国外几位知名作家处学来些经验,借助自家故事背景,完成的还算成功。

于是从那时起,我便对格非的作品充满期待。至于期待什么,无非是引人入胜的有趣故事。然而在我做着个人期许的同时,我忽略了一位作家也需要不断成长。当他从精心安排的巧妙情节里转型时,既是在挑战自我,也是在挑战读者。读者果真能接受习惯突然被打破吗?假如没有文辞和情节助力,你能从他表面上看来的平淡中,读出并不肤浅的深意吗?

想来每位读完《月落荒寺》的读者,都会在心里留下一个印象:这本书真没劲。的确,如果从故事本身而言,它毫无新意。甚至在读到楚云失踪时,你已经能够预料出接下来的走向。就像电视剧里男女躺在床上,一个熄灯的镜头闪过,谁能不解其中意。

楚云和宜生的交往初始,像极了我们身边的甲乙丙丁。两人在相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产生的各种情绪,也属日常情侣的常态。围绕在两人身边的亲友所需应对的生活危机,兴许会引发你的共鸣。即便你无法感同身受,也断不会否定它们的真实性。

至于同我们的日常体验有些出入的地方,或者说在结构小说时必要的内容,来自于楚云的黑社会哥哥和她不幸成为暴力之下的牺牲品,这也直接致使爱情的终结。对多数读者来说,尽管与黑社会之间存在遥远的距离,但是通过媒体报道,对这类事件并不陌生,因而读起来也都在意料之中。最后楚云的不肯相见,宜生的黯然神伤,以及多年后两人各有归属的相遇,宜生的旧爱难忘,楚云的落落大方,将故事终结在符合人情人性的相对圆满里。

确是一段毫无起伏的故事,如果从扣人心弦的情节安排来讲,这本书甚至不像是出自格非。但是我们让它褪去精致的外衣,就像一个平凡的人,在悲欢离合里度过一生,那么这部小说实则是在向读者传达人活一世的真相。正所谓世事难料,感情也好,事业也罢,生活不会由着人的期许转移,同样也不会一股脑把全部灾祸降临给谁。因此活在这世间,无论聚散离合,我们更多时候只能任由命运摆布,而无计可施。

何必将得失看的太重?得失本就不控制在人的手里。它好像受到隐形力量的驱使,让我们这些坐在不同小舟里的人,经历坦途和波折,在无法把控命运的前提下,继续生活。我将书里提及的音乐和绘画,看作调节生活的方式,或者说艺术内含救人于水火的法则之一。与某种艺术相遇,也是随机的过程。它能陶冶你,也能恐吓你。与艺术结缘的初始,往往难以分辨真伪。而这也和生活本身一样,无法分辨的时候就任它开始,随着时间,它自会给你答案。

这种看似虚无的状态和月落荒寺的意象很符合,月亮落至何处,它落下时周围有何景致,看它落下时人们的情绪如何,不同境况下触发的效果各不相同。而这不同的效果,亦是每个人各异的人生之旅中的某个片刻。对有些人而言,也许记住了那晚的景色。反之另些人,或许只记住了当晚的人和自己那刻的情怀。尽管宜生不想忘记楚云,可时间犹在继续,下一秒终究要替代此时。他无法阻止时间和事态的发展,就像他一直以来的被动接受。

谁又能说我们未曾经历过如宜生这般想而不得,我们需要的是看淡这一切,就像一枚下落的月亮,如果某一刻注定落在荒寺,便由着它落吧,也许它反而是别人的美梦。犹如匆匆过客的我们,来这时间一遭,尽管经历不同的悲喜,但其实都是在得失中循环,并且我们最终将会发觉,放下才是大自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