蝦与虾
蝦,蝦蟆也。从虫,叚声。
这段文字太简,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文讲:
蝦蟆,见于《本草经》。背有黑点,身小,能跳接百虫。解作呷呷声,举动极急。蟾蜍,身大背黑无点,多痱磊。不能跳,不解作声,行动迟缓。绝然二物,陈《藏器》、苏颂皆能详言之。许于此但云“蝦蟆”,不云“䗇鼀”也。亦谓其似同而异。
段玉裁的这段文字表述得十分清楚,即:蝦蟆是一种背有黑点,身材较小、动作敏捷,善于在跳跃中捕食小虫的动物,而蟾蜍的样子与“蝦蟆”很像,但有明显的差别,蟾蜍还被叫作“䗇鼀”,许慎的释文只讲“蝦,蝦蟆也”,而不讲蝦蟆也是蟾蜍,说明许慎认为“蝦”只作“蝦蟆”解释,与蟾蜍是两码事。《说文解字》收有“䗇”,释文:
䗇,䗇鼀、詹诸。
“詹诸”即今“蟾蜍”。由此可知,古代的“蝦”、“蝦蟆”并不是今人讲的“癞蛤蟆”(民国胡祖德《沪谚》写作“癞蛤壩”),而是指后肢发达,善于跳跃的青蛙,也就是上海人讲的“田鸡”。
“蝦”的另一发声为xia。虾是甲壳纲,十足目,长尾亚目动物的通称。体分头胸部及腹部,海洋与陆地湖泊中均有出产,一般生长在海洋中者为“海虾”,湖泊中者为“河虾”。虾种类很多,古代中国的动物学水平很差,根本无法用科学的方法给予分类,于是只能统称之为“虾”,部分常见的则根据其色泽或体形分别叫作对虾、白米虾、龙虾等。
视频来自秒懂百科
古人留下的咏虾的佳作不少,清朝的江浴礼《江城子·咏虾》中唱道:
鲤鱼风急海门秋,摇菱舟,剪寒流,银篾筐轻,捞出稻花稠。绝妙水晶样子,偏爱著,碧绡头。
夕阳红上酒边楼,酒新篘,小勾留,一笑登盘,巧配内黄侯。任切须发张似戟,难洗尽,折腰羞。
词的上阙讲捕虾:深秋时节,渔民摇着采菱用的小木船,用竹笾在湖中捞虾,初出水的虾全身通透如水晶,头上像带着碧色的纱巾,煞是好看。下阙则叙吃虾的感受:夕阳西下,映红了江边的酒楼,秋日新酿的酒刚开甏,一盘虾已上桌,尽管虾钳、虾须犹如武士手持的戟,但它仍躲不过被人饕餮之苦痛。
江南的大多数活河虾的身体呈半透明青绿色,而太湖产的一种虾呈白色,煮熟后呈略泛红的乳白色,是太湖名产,与白水鱼、银鱼合称“太湖三白”。董无恺是清代江苏武进(今常州市)人,他的《清玉案·太湖虾》堪称咏虾之佳作:
湖波万倾明如练,虾菜寻常甚贱。水母空教无目见。编诸绳缕,牵来鉴网,早向冰盘荐。
为姑为妾应红遍,偏此处沙虹色变,玉鬣冰肌风格擅,真堪助酒,还宜下筷,好供霜橙片。
古人的动物知识差得很,人们发现水母(即海蜇)不长眼睛,而在水母附近总能发现有虾,于是以为海蜇“以虾为目。潮来,众虾拥附,哂食其涎,若乘桡然,谓之‘虾槎’。泛水如飞,见人惊沉”。词中“水母空教无目见”就套用了这个典故。碧波万顷的太湖犹如一块白布,这里盛产价廉物美的白米虾,人们用绳编的网和篓捕虾,虾是盘中佳肴;通常的河虾不论大小,一煮即红,而偏偏太湖虾煮不红,如玉的须和如冰的身体,这是太湖白米虾之本色,它是下筷助酒的好东西,如酒后添加点橙片,这可是神仙世界啰!
实际上河虾可以生食,但江南一带喜欢把虾浸泡在酒里,活活地被醉死闷煞,称之“醉虾”。清代上海人陈维崧作《青玉案·咏醉白虾》是古人留下不多的食醉虾诗之一:
半笼春水浴如镜,早倾向全盘净。一片空明娇掩映,霜髻半呷,雪肌半挺,似带春酲病。
寻常虾菜空相竞,谁解得高阳心性,细忆风姿心自省,七分酒气,三分生气,羞与侯鲭并。
该词用了几个典故。“高阳”是古代地名,在今河南杞县西南,秦末郦食其就是高阳人氏,他对汉高祖刘邦自称为“高阳酒徒”,于是“高阳”常被借喻“酒徒”;“侯鲭”又作“鯸鲭”、“鯸鮧”,就是所谓的“河鲀鱼”。元未明初大学问家陶宗仪《南村綴耕录》卷九“食品有名”中讲:“按《类编·鱼部》引《博雅》云:鯸鮧,鲀也。背青腹白,触物即怒,其肝杀人。正今人名为“河豚”者也。然则豚当为鲀也。”
盘中的酒液平如镜,把洗净的白虾倒入盘中,酒液浸润了白虾,白虾的须嘴在抖动,雪白的肌体半死半挺,像一个个的酒汉。看到如此美好的下酒菜,有谁能描述出酒徒的心情,酒徒对着被醉了的白虾,十分酒气,三分生气,不过,醉虾的滋味确实可与值得“拼死一吃”的河鲀相提并论。陈维崧是上海人,太湖与上海相距几百里,古代交通不便,很少有人会把太湖的白米虾贩运到上海,而上海沿海也出产一种海生的白米虾,陈氏所咏的“醉虾”应该是海产的白米虾。
旧时上海,河虾大多制成“油爆虾”。至今“油爆虾”仍是沪上本帮菜馆的看家菜,制作较简单,河虾洗净可剪去须脚,入油锅氽成金黄色,入糖、酱油勾芡即成。河虾人锅后即变红,上海老古话有“烧虾等不到红”,此喻性子急的人。海产的白米虾大多以清水加适量盐煮食,沪语把水煮叫作she,写作“煠”,此菜名就叫作“白煠虾”,如你去南汇、川沙、崇明一带,经常可以吃到这种“白煠虾”。
唐代诗人唐彦谦写过一首《紫虾》诗,歌咏一种产于苏州的紫虾,这种紫虾到底是一种什么虾,似乎难以详考,但他的诗写得很美,不妨抄录如下:
姑孰多紫虾,独有湖阳优。
出生在四时,极美宜于秋。
双箝鼓繁须,当顶抽长矛。
鞠躬见汤王,封作朱衣侯。
所以供盘餐,罗列同珍羞。
蒜友日相亲,瓜朋时与俦。
既名钓诗钓,又作钓诗钩。
于时同相访,数日承款留。
厌饮多美味,独此心相投。
别来岁云久,驰想空悠悠。
衔杯动遐思,啰口涎空流。
封缄托双鲤,于焉来远求。
慷慨胡隐君,果肯分惠否?
据地方志记载,在上海静安禅寺的院子里有一水潭--虾子潭,潭里生长着一种没有触须的虾,叫作无芒虾,又叫“和尚虾”、“虾子和尚”等名。据说是上海特有的品种虾,仅产于静安寺虾子潭内。相传静安寺右位叫智俨的高僧,人们并不知其有道行,某年的七月十五,某村庄要做道场,到静安寺邀请和尚参加。当时寺内的僧人已全被他村人邀请外出,仅剩智俨一人在家看门,在村人的请求下,智俨同意赴该村作醮事。他随村人坐船出行,途中见一捕虾人,就索虾一斗和水食之,并说:“等我回来时还你虾钱。”当智俨做完醮事后,村人只提供斋饭而不另施舍钱财,回家途中又遇到捕虾人向他索取虾钱,智俨无钱偿还,只得说:“我还你虾如何?”说完取水饮下肚中,顷刻从口中吐出原来吃下的活虾,似这些虾的芒(即虾须)全部消化了。此事传出后人们才知道智俨是一位了不起的高僧。不久,智俨称自己将圆寂,叫人用草绳挂满寺廊中,远近百姓闻讯后纷纷赶来参拜,还把带来的钱全部吊在草绳上。智俨圆寂后,和尚就用草绳上的钱重修了静安寺。以后静安寺虾子潭内特产一种无芒虾,据说是智俨的化身,食之可强筋骨、补大亏。清代上海许多书上均有无芒虾的记载,由于该品种虾灭绝太早,已无法知道它是属于哪一种类的虾了。清代上海人毛祥麟的《墨余录·无芒虾》中有更详细的描述。
虾的种类很多,并不是我所能讲得清楚的,现在市场上供应量最大的当推“基围虾”,成虾体长在15〜18厘米,体形大,肉质厚,口感好,深受市民欢迎。实际上“基围虾”不是虾的学名,而是指人工养殖虾。据称,广东沿海一带早就开始对虾的人工养殖,人们打基围海做成虾塘,这种虾塘里出产的虾就被叫做“基围虾”。后来,虾的养殖逐渐发展,养殖的虾的品种越来越多,于是“基围虾”又特指最早养殖的“基围虾”,主要是指中国对虾和日本对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