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周学道呵斥的魏好古

周进中举之后,钦点广东学道。考南海、番禺两县童生。有一人名魏好古,交完卷后,求周学道面试诗词歌赋,被周学道给骂了出去,说:“当今天子重文章,足下何须讲唐汉!”

明清两代,八股取士,诗词歌赋没了市场,被视为杂学。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写的人,可不是白出现的。魏好古明显可以听出是个谐音,好古被代表皇家选拔人才的周学道呵斥,就是说明崇尚古代、好诗词歌赋,在明清是受到压抑的。

吴敬梓的价值判断,在这里是不言而喻的:他反对八股科举制度对人的异化。

在历史上科举考试是必然影响时代文风。唐代诗词歌赋盛行,甚至在唐中叶后考进士增考诗赋,如果诗赋考得好也可以录取。这是唐诗兴盛的反映,同时又反过来促进了唐诗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唐代做诗,对象往往是上层知识分子之间的。即使是白居易的诗,号称极为平易,对象也不是普通老百姓。

简单说,科举考试,就像现在的高考,要保证公平合理,怎么办?就要将它形式化,便于甄选人才,尽量减少阅卷者的主观性。这种标准化,就容易导致人的压抑。现代高考制度也面临这样的难题。

从积极的意义上来说,科举制度为国家选拔人才打开了一条门阀之外新的道路。唐太宗李世民在一次科举考试结束后,站在午门城楼上看着新进的进士们鱼贯进入朝堂,高兴得对左右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个人层面来说,科举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来看,是普通老百姓实现跨阶层跃升的唯一道路。周进和范进就是极好的例子。中举前后的人情冷暖,以及生活质量的巨大跃升,便明白为啥读书人还要挤这华山一条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