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药罐法治疗痛证的方法探讨
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简化McGill疼痛询问量表观察煮药罐疗法对痛证的临床治疗,分析煮药罐疗法的临床疗效及其操作方法。并将药罐与玻璃罐在操作时间、吸附力、舒适度及治疗部位的吸附数量进行比较,分析药罐与玻璃罐在操作上的优缺点。有助于应用药罐疗法更好的对痛证患者进行治疗,以相对安全而有效的方法,使患者更愿意接受治疗,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并对药罐疗法的临床操作总结经验,以提高临床疗效。研究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2008年5月至2009年3月的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90例门诊痛证患者分为药罐组60例和玻璃罐组30例。对药罐组患者进行1个月的治疗,通过简化McGill疼痛询问量表记录观察煮药罐疗法的临床疗效和操作方法。同时对比观察药罐和玻璃罐两种治疗方法的操作时间、吸附力、舒适度及治疗部位的吸附数量。按制定的观察表格收集资料经复核后,录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药罐对痛证的治疗效果:药罐治疗痛证对患者能起到治疗作用,对痛证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达78.33%。药罐疗法对痛证疗效与病程长短有相关性,早就诊,药罐的治疗效果可以提高许多。药罐治疗痛证患者对中医证型和病种与疗效无一定关系。煮药罐疗法值得在痛证的临床治疗中推广和应用。2.与痛证相关的因素研究:在研究的60例临床痛证患者中,女性多于男性。痛证可以发生在任何年龄,痛证的发生与年龄无关。痛证的主要中医证型为寒湿阻络,其次为肝肾两虚。3.对药罐操作方法的研究探讨:3.1罐的选择:采用竹罐,取材容易、制作简便、轻巧价廉、不易摔碎,并且在煎煮的过程中易于吸收药物,同时竹罐也能较好的保持温度,不会立刻变冷。3.2煮药罐处方:药物主要为活血化瘀,行气通络类药物,不仅能针对湿、瘀等引起的“不通”进行“化”的治疗,而且还能被吸收后对气血经络起到“通”的作用,提高药罐的疗效。3.3留罐时间长短与拔罐数目原则上应该根据病种、患者体质和接受程度而定。3.4病人感受与药罐温度的关系:煮药罐的温度集中70—85℃煮药罐治疗所得的患者舒适度比较高同时其吸附强度也比较强,在临床应用上比较好操作。3.5治疗时室温与患者舒适度和吸附力的关系:在室温20—25℃或低于20℃做药罐治疗的舒适度较高。吸附强度和室温无直接相关。3.6药罐的处理:将药物放入中药包,置中药包于煮锅内,加水煮沸,将竹罐投入锅水中再煮5—10分钟。以电饭煲保温备用,这样处理能让药物成分渗透进竹罐。当要治疗便用时加热至85℃左右,这样能使竹罐保持一定的温度,既能起到温通的作用,也能起到促进药物吸收的作用,同时还能为患者所接受。4.玻璃罐与煮药罐的优缺点对比:玻璃罐在操作上比较便利,操作时间较药罐短。药罐在吸附力上和玻璃罐相差不大。药罐在舒适度上较玻璃罐好。药罐在治疗部位吸附数量多于玻璃罐。5.拔罐起泡问题:药罐常易造成起水泡的问题,起水泡反而使药罐疗效更佳,所以水泡的出现我们可视同为“发泡疗法”。容易引起起泡的因素有:留罐时间长;治疗时气温高;患者的体质为湿盛者等;同一部位的重复治疗;有过膏药、热敷,红外线照射等治疗的部位进行药罐;疼痛较剧、病痛明显、病程较长的相应部位,拔罐后容易起泡。起泡与疾病的关系:疼痛较剧、病痛明显、病程较长的相应部位,拔罐后容易起泡。结论:1.药罐治疗痛证对患者能起到治疗作用,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达78.33%。药罐治疗痛证的临床疗效和病程长短有相关性。2.药罐疗法的罐宜用竹罐。煮药罐处方活血化瘀,行气通络类能提高拔罐的疗效的药物,如独活、川芎、红花、赤芍等。留罐时间长短与拔罐数目应该根据病种、患者体质和接受程度而定。药罐温度宜在70—85℃。治疗时室温宜在25℃以下。药罐的处理上宜先煮药物再加入竹罐煮,后以电饭煲保温备用,使用时加热至85℃左右即可。3.药罐在吸附力和玻璃罐相差不大、舒适度较玻璃罐好,治疗部位的吸附数量较玻璃罐多,操作时间上较玻璃罐长。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和应用。4.煮药罐疗法在治疗时有起泡问题,能提高药罐的临床疗效,为“发泡疗法”。容易引起起泡的因素有:留罐时间长;治疗时气温高;患者的体质为温盛者等;同一部位的重复治疗;有过膏药、热敷,红外线照射等治疗的部位进行药罐;疼痛较剧、病痛明显、病程较长的相应部位,拔罐后容易起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