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中这个一闪而过的情节,曾经在一个女人身上真实发生过

回复“写作”加入轻松高效写作

1

《甄嬛传》里,有一个情节一闪而过,而这个情节,只是为了帮助甄嬛得到曹贵人的倒戈。

皇帝想要用公主和亲,曹贵人一听吓得不轻,赶紧说:温宜年纪尚幼。

皇帝来了一句:要是温宜年龄合适,朕又何必犯愁。

这句话意思再明显不过,如果有需要,温宜肯定是要去和亲的。正是这句话让曹贵人内心惊恐,决定倒向甄嬛,为自己和女儿谋出路。

最终,是朝瑰公主去和亲。即使贵为公主,也无法避免和亲的命运。

甄嬛还顺势安排曹贵人协助处理公主出嫁事宜,用心很明显,让曹贵人亲眼看看,公主和亲有多么悲惨。

送走公主后,不但曹贵人难过,连皇上也心情低落,说公主一直哭,他心痛难忍,所以早早回宫了。

朝瑰公主嫁的王已经六十多岁,没多久便一命呜呼。按照当地风俗,公主需要嫁给新的王。

太后心疼,希望公主回来,皇上却大笔一挥,让公主依习俗再嫁。

这一段在《甄嬛传》里是很不起眼的情节,只是为了推动其他人物的发展,但却看得人很压抑。

朝瑰公主的故事,早在汉朝就真实地发生过。

汉武帝刘彻是野心勃勃的皇帝,他上位后,反对和匈奴和亲,更想武力征服。无奈出师不力,只能曲线救国。

匈奴当时非常强大,很多边陲小国都被匈奴控制,而乌孙国是个例外,既强大又不受制于匈奴。

在张骞的建议下,汉武帝决定和乌孙联姻。笼络住了乌孙,在对付匈奴这件事上就多了一分胜算。

乌孙当然也愿意和汉朝联姻,这样他们也多了一份保障。

刘细君便是被选中和亲的公主。

当然不是真正的公主,她的父亲只是王爷,因叛变而死。刘细君很小便是罪臣之女,受尽苦楚。

但不管怎么样,宗室女的身份摆在那里,一道圣旨,她就是名正言顺的公主。

没有人在乎她愿不愿意,就像《甄嬛传》里,没有人在乎朝瑰公主愿不愿意,至始至终,观众连朝瑰公主的面都没见到。

公主和亲,不仅仅是出嫁这么简单,更牵扯到家国利益,跟上战场也差不多了。

刘细君出嫁时,光陪嫁的乐队和侍从就有一百多人。她出嫁乌孙,不仅带去金银财宝,更重要的是带去汉朝的文化。

2

乌孙王猎骄靡已是须发老人,而公主正是豆蔻年华。这境遇和朝瑰公主如出一辙。

到乌孙后,刘细君被封为右夫人。

匈奴看到汉朝和乌孙结亲,自然不想好处全部落到汉朝头上,于是也送来了一位公主和亲,被封为左夫人。

一左一右两个夫人,本来这身份就很敌对,再加上汉朝和匈奴也是敌对状态,后宫的争斗,估计比《甄嬛传》还要残酷。

但汉武帝能选择刘细君,肯定是因为她身上有一些过人之处,不然,送个草包公主过去,不是贻笑大方吗。

刘细君是才女,她写过一首流传很广的《悲愁歌》: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

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为室兮旃为墙,

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

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这首诗光听名字就挺悲的,内容更是字字悲泣。她住不惯乌孙的房子,吃不惯乌孙的饭菜,恨不得化成鸟飞回故乡。

据说,汉武帝看到这首诗也颇为动容,每年都派人给公主送去家乡的锦衣和美食,以解公主思乡之苦。

但我个人觉得,刘细君做这样的诗,其实有点过于真性情,说得不好听点,就是情商不太高。

作为和亲公主,天天想念娘家,嫌弃夫家的一切,其实两边都不怎么讨好。乌孙方面会觉得她身在曹营心在汉,弄得好像亏待了她似的,人家肯定不开心。而汉武帝那边,看到公主那么想回来,很担心她完不成任务啊。

汉武帝每年派人送东西去,除了解公主相思苦,估计也带着安抚的意思。

但刘细君不但写了,还流传了出去,以她在宫斗中的成绩来看,她肯定是智商情商都在线的。

只能说,真的是情难自禁,也可见,在乌孙的日子,对于她来说,实在是太痛苦了,痛苦到不愿意顾及情商。

房子住不惯,饭也吃不惯,天天伤心难过,做梦都想回到家乡。

这样的心境,就算锦衣玉食,又怎么能幸福呢。

好在,难过归难过,刘细君还是凭自己的聪明才干在宫斗里活了下来,并得到乌孙上下一致夸奖。

3

前面说了,猎骄靡年纪很大,眼看着自己快不行了,想要立自己的孙子军须靡为王。刘细君和军须靡年龄相当,所以他希望刘细君改嫁。

这是乌孙的习俗,后来的王不但继承先王的王位和财产,连女人也是要一起继承的。

在汉人看来,这简直是乱伦,完全过不了心理这一关啊。

才女的心思更细腻,刘细君当然不愿意。她写信给汉武帝,希望能够回国。

她接受不了乌孙的习俗,也受够了思乡之苦。和亲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国王都死了,总可以回去了吧。

没想到,她等来的,是汉武帝一句:从其国俗。

家乡已经回不去了,她唯一的出路,只能是按照乌孙习俗,嫁给军须靡为妻,继续把后宫当战场。

这是所有人都愿意看到的,因为她的再嫁,乌孙和汉室的关系又近了一步,彼此联结更深。

再嫁后,刘细君和军须靡育有一女。

但她始终心绪不安,难以真正开心,不久便因产后不调忧伤去世。

她死时,年仅40岁。

至死,她都没能再回家乡。

在大局面前,一个女人的悲欢好像一点都不重要。

《甄嬛传》里,朝瑰公主再嫁,皇帝心里也没有丝毫波澜,其他人除了感叹几句,也照样该怎样就怎样。

刘细君死后,汉朝又派了另一位公主刘解忧到乌孙和亲,这位公主的经历更是传奇,不但三次改嫁,最终还顺利回到了长安,与刘细君的早逝相比,她算是长寿之人。

就连她身边的婢女,也一样传奇,和解忧一起到了乌孙,在宫斗中,成为很厉害的外交家。

大家如果想了解,点个在看告诉我,下一篇写她们。

两位公主的和亲,帮汉朝积蓄了力量,为后来的强盛打下了基础,也维持了边疆近百年的和平。

于她们而言,这是悲剧,于黎民百姓而言,却是幸事。

是非对错很难去分辨,只能说,历朝历代的和平,除了男人在战场厮杀流血,也有女人在另外的战场拼搏流泪。

以后再有哪个脑残说,仗是男人在打,重活是男人在干,男人的贡献比女人大,或者说女人那么厉害咋不去打仗啊,把这些和亲公主的故事甩他们脸上。

和平的路上总有牺牲,但没有理由漠视这些牺牲,更不能把别人的牺牲看作理所当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