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仁潘家庄清真寺、三家寨道堂
兴仁潘家庄清真寺、鲁础营三家寨道堂、
贵州游侠
2014年8月2日一早,我们从贵阳出发,经贵惠高速、惠兴高速到达黔西南州兴仁县,向西北方向行14公里到达潘家庄乡,这里有一座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的清真寺,据1987年的州文物志记载:为四合院建筑,门前有18级石阶,两厢为木结构穿斗式硬山顶;正殿为木结构穿斗式悬山顶,明间后壁设窑窝,供回民诵经礼拜用。当时仍保持原貌。
从文物志来看,这个清真寺应该从门前开始就很有看头。
正值赶集,我们把车停放在路边,就打听着走过去,通过场坝,就看到了清真寺的木制门楼,门楼果然保持了原貌,其立柱、横梁、角撑都是各种手法的木雕作品,雕刻十分精致。
然而门前的18级石台阶已经没有几级了,大部被填平成了场坝的一部分。进入院内,两厢已经不见了,正殿变成了钢筋混凝土的高大建筑。
1987年就上了州文物志的有名的潘家庄清真寺,竟然被改建成了这个样子,不知文物部门是干什么吃的。
我们离开潘家庄向来路驶去,不远有路右转龙场乡方向,龙场是一个溶洞之乡,有许多溶洞,我准备去看资料中占有篇幅最多的且曾经被村民开发过的“彝家洞”。
一路打听来到兰家寨,一个小伙子告诉我们:这个洞可以从山后面出来,就在我们来路的挖白石头的工地的前方,他指引我们向山下走去,走了一段就看见右面山腰的树林后面有一个黑黢黢的洞口,左面更高处的山腰也有一个有石墙的洞口,下到山脚有路通向左面,上到半腰却又转向了右面,到了山边又没有了路的踪迹,我们就向下走一段再折向山腰,有小路的痕迹,来到大山右侧的洞口,有油漆书写的“彝家洞”,洞口亦有石墙卫护。
洞内还有一座石房子,有售票处字样,看来确实开发过旅游。但现在连小路也被村民挖断了,种上了玉米,我们在贵州的许多地方都看到非常多的好田好土都被撂荒,只有这里连进洞的小路都种上了庄稼。
前行不远被一水潭全部挡住了去路,仔细一看,只有二十公分左右深,我们就卷起裤脚,淌水过去,走了一段,感觉水温极低,冰冷刺骨,我们迅速通过,来到对岸。前行有的地方有路的痕迹,有的地方是乱石嶙峋,一直没有好看的钟乳石景观,一直走了几百米,才有一段确实非常美丽的钟乳石景观群,
但持续不远就没有了,继续前行渐渐看见有了光线,待看到了洞口时,又一个水潭堵住了去路,水面平静,可以看出水底有乱石道路,但非常窄,看到乱石并不平稳,且水深大概只有五十公分左右,我们就在水中行走,谁知有一段有八十公分深,我们就坚持走了过去,大家的裤子都湿透了。洞口也有部分石墙。
走出洞口,看见公路就在十多米外的下面,由于穿的都很薄,且气温很高,裤子很快就半干了
上车返回潘家庄方向一段,去加了油,就调头向鲁础营方向驶去,由于全程都是修建好了路牙,却又长时间没有铺设新的路面,致使路面成了一个个小水塘,路面损毁严重,我们走了许久才到达乡镇边上。却又停了下来。
到前方一看,是一辆大货车坏在了路的左面,另一辆大货车想从右侧通过,其前轮路边有一堆乱石泥土,继续行走将靠上故障车,驾驶员正在挖轮前的泥土,我们也帮着抬石头、挖泥土,一会就可以通行了,我们在大货车旁洗手后前行,途中山上有一颗美丽的石柱。
前行来到鲁础营街上。在街上左转二百米停车,这里有一座建于清光绪年间的“三家寨道堂”。
这是陕、甘回民民马光列在此地经历了14年的战乱后选中此地修建是回民道堂,,后其妹因夫被清军杀害,发誓守节,长途迁徙至三家寨,在道堂后部修建了房屋,并开辟了一片花园,从此被称为“姑祖”,并在此修行至逝世,一直没有走出道堂一步。
这里保护得较好,也进行了一些修复。望月楼仍然保持完好,前厅也是老建筑, 旁边一座木门楼保持原样,望月楼旁有一座精石料修建的石门。
驱车前行不远左转,里面的粮管所自元朝起就是世袭土司的庄园,土司曾获免死铁券金牌,至清朝改土归流后仍然掌管大权,一直到民国,亦为当地豪门。州文物志介绍:庄园占地6600平方米,三进三重堂建筑群,1987年仍存西进前厅、雕楼、厢房、仓房、天井等建筑。
来到现场,只看见有一座精石砌筑的水池,疑为当年鱼池,有很长的精石料石墙,中部的石砌碉堡只余一层多。其余已经荡然无存,现已经卖给私人做养殖场。
十分令人不解,既然在1987年就作为文物记载于文物志上面,为何还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
怀着郁闷的心情,离开鲁础营,到达县城住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