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绣之 蜀绣(2)
针法;花卉人物 立水 打籽
花卉、叶子
蜀绣一般绣品用的丝线比较其它的绣种要粗,而且较多的使用折返针法,但针脚紧密,所以整体感觉厚重,并不粗糙。在需要三种以上的颜色变化时,针法的前后排序是,先绣颜色最深的部分,再绣浅颜色的部分,最后在深、浅颜色的中间绣过渡的颜色。如果超过三种颜色,深浅颜色之间同样需要这种过渡。只绣两种颜色时,深浅之间有很深的交叉重叠,以达到晕散效果,所以色彩过渡有明显的晕散感。针距走向如果是圆形图案,如花卉等,以侧面的视觉角度,根据视觉效果的要求,在靠近中心部分设一个中心点,不管色彩怎样变化,针线的走向始终围绕中心点向四周呈放射状延伸。叶子是顺中间的静脉向尖端部分呈约四十度角排列,枝杈等基本上也是四十五度角向末端排列,云纹基本上都是横向排列。清代早期一般不留水路(间隙),大约乾隆以后逐渐开始留水路,[见图]
明代缠枝莲花卉
清早期的蜀绣用的丝线较粗,针脚密集而且短,层与层之间重叠均匀,不留水路,所以视觉上很厚重。
清代中晚期蜀绣牡丹花、叶子的随意用色。
到清代中晚期,经脉部分不在加绣丝线,直接露出底色,用水路显示。牡丹花的层次多于其它绣品,多数花心部分明显突起,给人一种在侧后方观看的视觉效果。清早期绣蝴蝶的翅膀略显狭长,边缘部分凹凸很大,呈锯齿状。到清代晚期幅度渐小,但比其它绣种也要大,外部边缘使用深色沟边。蜀绣构图较为均匀、松散,明显不如其它地区的绣品紧凑。
早期蜀绣叶子的针法、留水路的绣法
早期的静脉部分一般要用丝线填满,不漏水路。在只需要绣一层的情况下,部分叶子采用半面深色,半面浅色的绣法,用于显示叶面的阴影效果。这种一片叶子采用半个深、半个浅的绣法,其它绣种没有。只有蜀绣独有,也是区分蜀绣与其它绣种的重要方法之一。
蜀绣在绣中间的过渡颜色时,丝线向两侧延伸,与两侧的针迹有较多的重叠,重叠的针迹不要求整齐排列,而是根据操作者的感觉随意加长或缩短,以形成一种晕散的效果,这种针法使色彩的变化自然立体。在绣个体图案时,如一个花瓣,半片叶子等,多数用两种色线完成,不留间隙“水路”,仍然采用两种颜色重叠,使用重复较深的针法。
B清代蜀绣人物针法;
蜀绣人物的眼睛、眉毛多用绘画的方法,整个人物轮廓用上下垂直的行针,根据肤色、服装的要求变换丝线颜色,每针针距的长短完全凭经验和感觉而定,针脚以排满为准,根据人物姿态使用相应的色线勾勒服装轮廓和花纹。
明代以前人物题材的刺绣品多为佛像唐卡等宗教用品,十七世纪中晚期开始出现了绣人物画和祝寿的题材。为了更丰富的表现绣品的内容,人物故事题材越来越多,到清代中晚期,无论是哪种风格的绣品,也不管是大的刺绣工厂还是家庭绣品,都有人物故事,其相关内容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