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的思维——原始文化探秘(5)
在遥远的原始社会里,人类的祖先就已经产生了语言和思维。
原始人的思维方式和文明人有着极大的差别。19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学的兴起,西方人类学家在对澳洲、美洲、非洲近存原始部落的研究中,对原始思维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发现了原始思维方式的五大特征。
一是形象性。原始人的思维是感性的、形象的,缺乏抽象力或逻辑能力。他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面现象和事物的个别化,而不能把握事物的共性和事物的类,更无从认识事物的内在关系。比如,原始人能够描写各种各样走路的步态,如坚定的步伐、踌躇地踱步、歪着头走、挺着肚子走等等,但他们却没有独立存在的一般的“走”的概念。他们对每一种鱼如鲷鱼、鲈鱼等,或每一种树如橡胶树、灌林等,都能分辨得很清楚,都各有专门的用语,但却没有表示一般的“鱼”和“树”的词。
二是混沌性。在原始思维中,人与外在事物、主体与客体尚未区分开来,也不知道事物的因果关系,处于一种混沌不清的状态。法国著名人类学家列维-布留尔把这一特征称为“互渗律”,在原始人眼里,自然界的一切现象永远处于一种感性的神秘的互渗关系之中。例如,肖像和原型在原始人看来是同一的,肖像就是原型。于是,他们画出一个人或一种动物,然后用长矛等武器猛刺这一形象,相信会对它所代表的那个人或动物造成同样的伤害。他们还认为,吃一种食物就意味着同它互渗。吃老虎、野猪的肉,就会增强胆量和勇气;而吃了鸡、蛋、绵羊、乌龟,则会变得怠惰、虚弱、怯懦。
三是拟人性。原始人在思考周围万物时,总是将它们拟人化,认为万事万物都像人一样有灵魂,都像人一样能支配自己的活动。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由此提出“万物有灵”论,认为原始思维的核心观念就是灵魂观念以及由它演化的万物有灵论观念。在原始人看来,当一个人昏迷或死亡时,是由于灵魂离开了身体,因此可以通过召唤让灵魂重新回到他的身内。他们还认为,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的精灵,甚至无生命的事物,如河流、石头、树木、武器等等,也被看成一种有智能的东西,可以和它们交谈,向它们表示赎罪或惧怕。
四是动作性。原始人的思维还没有完全与动作分离,手实际上构成了脑的一部分。因此,原始人往往同时具有两种语言,即有声语言和手势语言。不同部落的原始人彼此不懂对方的有声语言,但却能够借助于手、头和脚的动作彼此交谈。事实上,原始人的许多思维成果就是在游戏、舞蹈、歌唱等摹仿性的动作中体现出来的。原始思维的动作性也在现代儿童身上得到了重现。瑞士著名心理学家、哲学家皮亚杰把0-2岁婴儿的心理归于动作思维阶段,其思维活动是与感知动作结合在一起的,他们的思考就存在于游戏的动作之中。
五是群体性。原始人在长期的群居生活中,形成了一种可包容部落每个成员的群体思维,它主要表现为思维方式的群体习惯。这种群体习惯是一种强大的支配力量,它使原始思维具有惊人的一致性。列维-布留尔把这一特征概括为“集体表象”。他认为,这种集体表象在该集体中世代相传,在每个成员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同时根据不同情况,引起该集体中每个成员对有关客体产生尊敬、恐惧、崇拜等等感情。这种群体思维通过舞蹈、宗教仪式、谈话等形式渗入每个人的心中,从而使这种思维方式得以牢固地保持下去。
原始思维的上述特征表明,原始人的思维方式是由他们的生存环境所决定的。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演进,原始人开始学会区分人与人,区分人与自然。于是,原先混沌不清、感性具体的思维方式,逐渐被带有某种概括和抽象成分的新思维方式所代替;原先拟人化的神话自然观,也逐步被区别人和自然的科学自然观所代替。哲学就是从这里产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