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次辩才韵诗帖》背后的故事

苏轼被放杭州一年之后,在西湖上修筑了南北长堤,便是后人称颂至今的“苏堤”。同年,他还写下了《次辩才韵诗帖》,记录了他与高僧的一段对话。这位高僧就是辩才,他是苏轼的僧人诗友。

龙井辩才元净(1011—1091),字无象,杭州于潜人。他10岁出家,25岁时,宋神宗闻其德行,赐其紫衣袈裟及“辩才大师”称号。辩才禅师居上天竺19年,晚年迁居龙井。

宋 苏轼 次辩才韵诗帖(局部)

相传苏轼在任杭州通判时因慕辩才之名,特地到上天竺谒见。寒冷欲雪的冬天,辩才正好外出讲学,让苏东坡在白云堂前雪地里空等一场。眼看天色将暗,苏东坡只好怏怏而归。临走时,他挥笔在堂壁上写下七绝一首:

不辞清晓叩松扉,却值支公久不归。

山鸟不鸣天欲雪,卷廉惟见白云飞。

后人为了纪念这段佳话,在苏东坡当时立雪处建造了一座“雪坡亭”。

【1】辩才老师退居龙井,不复出入。余往见之。尝出,至风篁岭。左右惊曰“远公复过虎溪矣”。

辩才归隐杭州龙井寺后立下清规,山门送客最远不过“虎溪”,苏东坡慕名前去探访,没想到两人一见如故,马上就成了好朋友。以至于送苏东坡下山时,不知不觉就过了“虎溪”。他们身边的随从都叫起来说:远公过虎溪矣。人们为了纪念这段佳话便将这里的桥,称之为过溪桥,并在桥上建亭称过溪亭。这段佳话被苏东坡记录在他的《次辩才韵诗帖》中。

【2】辩才笑曰“杜子美不云乎,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因作亭岭上,名曰过溪,亦曰二老,谨次辩才韵赋诗一首。眉山苏轼上。

《次辩才韵诗帖》作于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整幅作品长:47.9厘米,宽:29厘米,行书、纸本,原帖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辩才曾经给苏东坡写过一首《龙井新亭初成诗呈府帅苏翰林》,《次辩才韵诗帖》就是苏轼为了和辩才的诗而作的。作品由序和诗两部分组成,序就记录那段佳话,诗则是整幅作品的主体。

北宋书法崇尚“字如其人”,这幅作品落笔沉着、从容,已没有十年前书写《黄州寒食诗帖》时的激宕,墨色浓重却透着清雅之气,虽丰腴浑厚却不失秀逸之质,有种“豪华落尽见真淳”的境界。

【3】日月转双毂,古今同一丘。惟此鹤骨老,凛然不知秋。去住两无碍,人天争挽留。去如龙出山,雷雨卷潭湫。来如珠还浦,鱼

《次辩才韵诗帖》盛赞辩才超然物外、仙风道骨,自己与辩才能二老同游,当是人生幸事。大千世界,一切有法,且如是观之。作品落笔沉着、从容,已没有十年前书写《黄州寒食诗帖》时的激宕,墨色浓重却透着清雅之气,丰腴浑厚仍有秀逸之质。

【4】鳖争骈头。此生暂寄寓,常恐名实浮。我比陶令愧,师为远公优。送我还过溪,溪水当逆流。聊使此山人,永记

【5】二老游。大千在掌握,宁有离别忧。元祐五年十二月十九日。

(0)

相关推荐

  • 高清碑帖-宋·苏轼《次辩才韵诗帖》

    苏轼行书<次辩才韵诗帖> 书于元祐五年(1090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杭州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辩才是一位德高才显的高僧 辩才自上天竺归隐龙井寺后 便立下清规 山门送客最远不过" ...

  • 苏轼《次辩才韵诗帖》

    大图模式苏轼<次辩才韵诗帖>,纸本,行书,29厘米×47.9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苏轼自署书于元祐五年(1090),自书诗一首并叙.凡20行,计188字.东坡与辩才交的佳话留传后代.&l ...

  • 苏轼行书《次辩才韵诗帖》

    苏轼 <次辩才韵诗帖>,行书,29×47.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高清经典|苏轼 行书《次辩才韵诗帖》

    苏轼 <次辩才韵诗帖>,行书,29×47.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历代书画高清复制 订购联系:谢强 15112681313 END

  • 高清经典|苏轼《次辩才韵诗帖》

    苏轼(1037-1101),宋代书家.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苏洵之子,苏辙之兄,父子三人史称"三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官至端明殿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谥文忠.诗.文.书 ...

  • 苏轼 行书《次辩才韵诗帖》

    2021-04-24 09:52·书法爱好者之家 苏轼 <次辩才韵诗帖>,行书,29×47.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 <次辩才韵诗帖>,行书,29×47.9cm 台北故 ...

  • 高清经典|苏轼《次辩才韵诗帖》

    苏轼(1037-1101),宋代书家.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苏洵之子,苏辙之兄,父子三人史称"三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官至端明殿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谥文忠.诗.文.书 ...

  • 苏轼《次辩才韵诗》行书欣赏

    苏轼<次辩才韵诗帖>,纸本,行书,29厘米×47.9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自署书于元祐五年(1090),自书诗一首并叙.凡20行,计188字.东坡与辩才交的佳话留传后代.<诗 ...

  • 一个冻死的乞丐,写出了流传千古的绝命诗,背后的故事令人唏嘘

    嘉庆年间,通州城外大道上,一个乞丐冻死雪中,这本是很平常的事,可是当地官员查看他的尸体时,在他的怀中发现了一首诗.诗云: 赋性生来本野流,手提竹杖过通州. 饭篮向晓迎残月,歌板临风唱晚秋. 两脚踏翻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