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孔子》卡司公布|舞者专访:让角色住进身体,讲好他们的故事

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剧院演出市场沉寂了半年多的时间,原定于在5月上演的大型民族舞剧《孔子》也被迫推迟。从暑夏到寒冬,这一部堪称“中国文化名片”的舞剧终于再次上演。

△舞剧《孔子》资料照片(部分非此版卡司)


文/夏白夏
摄影/刘海栋
在中国歌剧舞剧院和演员们见面那天,他们正在为另一部舞剧《李白》忙碌地排练着,几乎是见缝插针地挤出了一点时间来接受采访。然而真的聊起了《孔子》来,演员们还是有很多话想说。
饰演“孔子”的郭亦鸣、饰演“妃”的余瑜、饰演“公”的朱寅饰演“臣”的刘彬都已经完成了无数场《孔子》舞剧的表演,这一部可以称得上在中国舞剧史上划时代的作品,对于他们自己来说,也有着与众不同的意义。
1

表演是让角色住进身体里

舞剧《孔子》截取了孔子周游列国的一段生命历程,这是孔子理想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大同世界与黑暗现实的碰撞,是他不断碰壁,无法完成梦想的不归途。对于年轻的郭亦鸣来说,如何饰演一位年近六旬的老者,是他必须要克服的挑战。“上台会有服化道的帮忙,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心理建设,首先要从心里理解孔子、才能够在舞蹈动作中表现出这样一位老者的状态。

△舞剧《孔子》资料照片(部分非此版卡司)

因为没有台词的帮助,舞剧演员必须要在音乐的配合下,通过舞蹈动作来完成抒情、叙事的全部要求,即便是孔子却并非全然老迈的状态,在《剑舞》一段,因为已经进入到孔子理想中的完美世界,他的闪转腾挪、俯仰翻卷便瞬间轻捷洒脱了起来。

△舞剧《孔子》资料照片(部分非此版卡司)

而“妃”作为这部男人戏中的女主角,其实是剧中最为认同和欣赏孔子的人。舞剧中段的《以舞问孔》便是妃和孔子完成沟通的过程。“他们远远的相见,中间隔着十几个群舞演员,就像纱帘一样隔开了妃和孔子。但是随着舞蹈进行、队形变幻,妃和孔子好像在对话中达到了共识,他们从头到尾都没有一点接触,但是到了最后一刻,两个人共同完成三个动作,只有简单的三个动作,跟着情绪进入都对话中的观众,都能体会到这种震撼。”在余瑜的观念里,妃应当是一个非常“大女人”的角色,她有自己的思想,所以会对孔子的政见产生认同,时代所限让她所能做的,只是不断地去向公引荐孔子。

△舞剧《孔子》资料照片(部分非此版卡司)

从《孔子》首演的群舞一员,到后来担纲妃的角色,余瑜第一次上场时,恨不得每一个舞蹈动作都用尽全力,“后来就渐渐意识到,你所要做的,其实是用肢体语言来表达这个角色想说的话,那些话你没有说出来,但是观众都能听得到。”这一套通过身体表达的语言体系,便是舞蹈演员的进化,“现在导演会对我说,余瑜,你就是妃。

△舞剧《孔子》资料照片(部分非此版卡司)

而以卫灵公为原型的公,虽然昏庸无度,却极端宠爱以南子为原型的妃,扮演公的朱寅在双人舞的表演中,更多地想要将这种“爱”传达出来。“因为两个人的年龄差很大,所以并不像很多帝王和妃子那样,是在双人舞中表达’欲’的,他更多的是一种近乎于父亲对女儿的疼爱和保护,在双人舞的动作中,我们也要通过这种细节,来展现公作为一个角色的唯一性。

△舞剧《孔子》资料照片(部分非此版卡司)

孔子独一无二,他在周游列国中所遇到的困境却是时代的缩影,因此刘彬在扮演“臣”的过程中,除了简单地树立一个反叛奸臣的形象,还要兼顾时代背景,可以说当时那个大环境下的黑暗、恐怖、让孔子志不能酬的困顿,都是通过他的演绎来完成的

△舞剧《孔子》资料照片(部分非此版卡司)

几位演员都通过文本资料仔细地研读过孔子的生平和相关的时代背景,舞剧和舞蹈节目的差别,就在于你不仅仅是通过动作完成一部作品,而是通过形象的树立去给观众讲一个故事、达成一次交互、一种沟通。
演员们没有说过一句话,观众却读懂了千言万语。
2

“演过的每个角色我都喜欢”

对于舞剧演员来说,遇到一个适合自己、也能够跳得舒心的角色,其实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情。“我们领导总说,跳一段舞蹈很容易,把动作做好了就行,但是想要做一个好的舞剧演员,你需要完成一个人物、进入一种状态。余瑜说,这种时候,思考就显得至关重要。
虽然同在一个舞团当中,其实几位演员专业的舞种也各不相同,刘彬、朱寅是学习民间舞出身,郭亦鸣则是古典舞专业,在完成不同作品的时候,他们都需要对自己的动作进行一些调整,来满足角色的需求。

△舞剧《孔子》资料照片(部分非此版卡司)

郭亦鸣记得,有一位编导曾经对他说,演员和编导是敌人,演员和自己的角色也是敌人。“在创作的过程中,你要和编导、和角色之间反复磨合、这是有一个过程的。很多时候你不是因为这部戏多好、这个角色多么适合你才开始,而是在这个磨合的过程中,擦出火花、完成塑造。

△舞剧《孔子》资料照片(部分非此版卡司)

一名专业的舞者,接到每一个角色都万分欣喜,在排练和表演的过程中,演员成就了角色、角色也成就了演员,仅自己最大的能力把角色演绎好,就是一名舞剧演员的专业素养。“如果可以,我也希望能够尝试更多不同的形象、不同的角色、不同的演绎方式。刘彬说,“这是填补艺术道路上,我个人的空白。
3

突发疫情,停演不停练

因为突如其来全球蔓延的新冠疫情,各行各业几乎都在年初的一段时间内陷入了停摆,各大院团自然也不例外,武汉籍的余瑜,因为封城的缘故,一直留在剧团的宿舍里,与家人分隔两地。

△舞剧《孔子》资料照片(部分非此版卡司)

然而舞蹈演员仍旧是个特殊的职业,俗话说“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老师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即便是各自在家,中歌舞的演员们也要进行一些基本功训练,保证自己的身体状态,为重返舞台做好准备。“这是为了我们自己不能荒废的一份事业,也是为了这几年来通过《孔子》《昭君出塞》《李白》这些剧目在观众心中打下的口碑,我们有义务去维持这个代表了中国舞剧事业最高水平的状态。” 刘彬笑言,“但是在家呆久了,确实特别想回来,一来是我们就算是日常训练,也需要像地胶、把杆这样的专业设备,二来在家里练舞的话,总归还是有点放不开。

△舞剧《孔子》资料照片(部分非此版卡司)

不过近年来的演出任务繁重,几乎每个年节都在外表演,能够在家里多陪陪父母,也是相当难得的机会,解放军艺术学院毕业的郭亦鸣回忆说,“就算是上学的时候,寒暑假也在外面演出,陪父母的时间还没有和老师同学在一起的时间多,这一次也算是因祸得福了。

△舞剧《孔子》资料照片(部分非此版卡司)

朱寅更愿意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待这次疫情,“老子说过,’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事物的发展总归是往一个对立面的方向去的。前几年我们演出密集,演员身体疲劳、伤病不断,团队也没有时间静下心来准备好的作品。诚然疫情让整个社会都陷入了停滞的状态,但是对于院团上下来说,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去休养生息、潜心思考,准备更多优质的作品来回馈观众。
4

好的作品会传递一种文化

创造一个现象

刘彬印象最深的一次演出,是舞剧《孔子》巡演300场纪念、回到国家大剧院的交响版本。集合了剧院的歌剧团、舞剧团、民乐団等各部门的力量,呈现出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表演。“当时还有很多粉丝从全国各地赶来,演出结束签售的时候,队伍也排了很长很长。”回忆起那时的场面,刘彬还是十分感慨。

△舞剧《孔子》资料照片(部分非此版卡司)

采访中几位演员多次提到,正是从孔子开始,舞剧作品从送票为主、变成可以买票盈利、再到场场爆满,座无虚席。这对于创作者、表演者和整个行业来说,都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时至今日在互联网上,舞剧《孔子》仍旧是热议的话题,曲段、舞段也频频出现在短视频平台上。

△舞剧《孔子》资料照片(部分非此版卡司)

《孔子》能够获得如此成功,广受好评,除了高质量的创作、表演之外,背后与中华民族联系紧密的文化也功不可没。开场的《执羽》舞,动作来自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祭祀动作,演员们的表演围绕着受众的长羽进行,表演时,整体的气场向下,传递的精神世界却是向上的,时代性的宏大感便通过演员的舞蹈传递给了每一个观看者。

△舞剧《孔子》资料照片(部分非此版卡司)

玉人舞也是如此。古人尚佩玉,玉玦都是成对出现的,舞蹈编排也是两两一组的女孩以对称的动作完成,达成了画面美感的同时,也体现出了孔子所崇尚的一种纯粹、朴质、“宁为玉碎的”不屈精神。

△舞剧《孔子》资料照片(部分非此版卡司)

这些传统早已经融入到了我们民族的观念和审美当中,因此当《孔子》把他们具象为舞台上的场景时,它便唤醒了我们每个人心中更为高远、宏大的追求,超出了汲汲营营的凡尘俗世,飞到更加开阔的地方。
这就是艺术本身最为强大的力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