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必东丨关于死亡的话题(散文)
说到死,很多人会谈虎色变。对于眷念生命的人来说,死亡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伤悲。从古到今,死亡却是任何人也绕不过的坎。死亡是生命的最终结果,包括一切动植物,只是人们对死亡的观点不同而已。而把死亡当作超脱或者快乐的享受,这却也有人在,相比较而言只是不多而已。
既然每个人都绕不过它,那我们今天不妨聊一下。说起死亡,不外乎两种途径:一种正常死亡,一种是意外死亡。
所谓正常,就是按照人的生老病死规律说的。古语说的好,“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这病字,就是生命运行规律带出死亡的罪魁祸首,小病小灾在生活中很普象,而得了绝症,却是每个人都不愿意且很无奈的事,可以这么说,这种死亡是遗传或者自身长期生活不良习性造成,是大多人能够接受的无奈。
至于意外死亡,严格地说,就是打断人的正常生存规律,对生命造成快速断裂现象,比如地震洪水车祸等,强势按压生命的方式,这种是惨绝人寰的结果,这是违背人的意志,带着强烈的悲伤和痛。
2014年我奶奶去世两个月后,掌管家谱的善儒大叔也去世了,家谱传到我的手里。没事的时候我翻看家谱上的人名,就像一条泥泞的大路上,一辈辈人排着队走向死亡,而靠近我们的却是我刚刚逝去的亲人。他们回望的眷念眼神,那种渐行渐远的身影,一遍遍地敲打着我心。
我清楚的记得,在青少年时代不会感觉到时间的局促,那时天真烂漫,却总想一下子长大。但是到了二十多的时候,事业和婚姻却让我无比的烦恼和怨恨,好在不服输的我还会爬起来,欠下的账让我生不如死。记得那个时候我有两个同学:一个因为舆论压力喝药自杀,一个得白血病病无奈去世,这些现在想起来很是惋惜。到了我三十岁以后,生活有了转机,一度顺风顺水,有了钱和地位,似乎飘了起来,走在人前,老是想显摆什么。这样的日子我没有好好去珍惜,喝大酒,耍女人,最终到了离婚边缘。四十岁的时候,事业一落千丈,曾经的辉煌成了落日余晖,一切的一切,似乎回到了从前,曾经的辉煌和现在的落魄形成莫名讽刺的反差,事业和生计的捉襟见肘一度让我苟延残喘,寻死觅活。此时身体走向不再年轻的步履,黑夜里感觉到死亡的召唤,四十奔五十,五十向六十,青春不再,老而何为?
西方作家马尔克斯说过:父母健在的时候,你与死亡中间有一层垫子,父母离开的时候,你就直接坐在死亡上面了。读者朋友们,大家看到这句话会有什么感觉呢?我的感觉是死的临头是早晚的事情,但是我不想过早的离去,我希望自己在明白生命真谛的前提下,能珍惜眼下的时光,多去为自己的理想而继续努力。
生活里总有些人平日里吸烟喝酒,不注意身体的张弛有度,以至于得了不治之症,在惋惜之余我们不得不想的一句成语: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很多灾难往往都是自己有意无意造成的,看看身边早逝的亲朋好友,我们要学会珍惜有限的生,毕竟无限的死早早晚晚会找到我们。
还有些人属于意外的死,那些人是悲怆的可怜代表,意外的逝去,总让人伤痛和思念,而死亡却是无情的交割,唯有的是亲友的祝福:早入极乐,活着心安也。
我经常去龙凤寺的超升殿,那里有许多生者给逝者立的灵牌和照片,看到生卒年我心惊了,老的且不说,男女也不说,年轻的就有:六十年代的,七八十年代的,九十年代的,最小的是一个八十年代的母亲抱着一个一十年代的幼儿,我泪奔了,真是:黄泉路上无老少啊!
说生死说到伤心,这就是大家忌讳的原因,从古到今,悲伤莫过生死,从中到外,忌讳难超鬼魔。眼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个离去,眷恋生命油然而生。想想逝去的岁月,总觉得时间流逝太快。唯有的手脚不再停息,在不太老之前,多做一些想做的事情。切莫到临别时候,怨天尤人作悔恨之态。
新年伊始,作此丧气之文,实属敲钟警示之心,莫怪莫怪!
2019年3月14日作与广东
作者简介:
王必东,笔名墨池留痕江苏东海人,连云港作家协会会员,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学习创作,利用工作之余不断的磨砺笔端,学习众家之长,并得到一些文学前辈指导,二十多年来陆续在国家级刊物和一些省市级刊物及网络上发表小说散文若干。现在除了业余创作一些散文随笔和短篇小说外,正在创作长篇小说三部曲《追梦》,目前上部《王者风范》已经杀青,中部《必胜信心》正在研墨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