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对我们的教诲——华县名仕顾熠山与他的儿女们

邮箱:3125136050@qq.com


过去那不能忘记的日子
作者 顾秀碧
我1927年7月15日生于华县杏林镇马家斜村。194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5月23日华县和平解放,我与爱人黄仲霭一同参加工作,分别在县妇女联合会、县委秘书室任职。1951年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始,我被调入华县公安局。1965年元月调华县农业银行。1978年11月离休。
在九十一年的人生里,近几十年平静淡然而过,可前几十年的经历却时时浮现在脑海,不能忘却……
受父辈教诲品学兼优
我家两代都是教书的,祖父顾丁焌为清朝廪贡生,在乡里设馆授徒,戊戌变法时曾创办太王庙小学堂。父亲顾熠山,考中秀才后留学泾阳味经书院,在“兴学救国”思想的熏陶下,积极投身新教育,开拓事业。他与同仁一起组建了华州教育研究会,借太王庙小学办起第一所新型学校,教育会附设二等学堂和华州私立女子师范小学,参与创办了咸林中学、单级师范、孤儿救助院,长期从事教育和教学实践,把大半生岁月都献给了教育事业。

1952年父亲与儿女在西安合影 自文史五

我们兄妹小时候跟着祖父和父亲读书识字,从启蒙始就受传统道德教育,对于面辞有礼、长幼有序、作息有常、整洁有规习以为常,从小就养成了艰苦朴素、勤奋劳动的好习惯。父亲是华县天足振学会发起人之一,他提倡女孩子不受封建思想束缚,不缠足,不擦胭抹粉,我们姐妹和妯娌六人没有一个缠足。
全家人生活拮据,可对儿女的学习进步却倍加关心,常托人从外地购买书籍。父亲常说:勤能补拙,勤学才能成才。他支持女孩子学文化,和男儿一样读书学习。我在太王庙小学(今杏林小学)上学时,记得有一次作业没做好,从本子上连撕了几张纸,父亲就批评我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这样浅尝辄止,怎么能做好?”然后把撕下来的纸拾起来当草稿纸用。我至今记忆犹新。
后来我到少华女子学校上学,父亲那时在县上任职,事务繁忙,但总是抽空过问我们的学习成绩和在校情况。再大一些,我又离家到西安女子师范上学,父亲便托他的学生代为管教,及时接济生活,定期考查学习表现,想方设法督促我勤奋上进。
父辈的教诲对我的影响是一辈子的,无论在哪个学习阶段,我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当然不用说,即便是离休后我依然是学习看报不放松,依然关心国家的大事和发展。
难忘抗日战争的岁月
记得在少华女校上高小期间(1940年前后),日本向我国发动了侵略战争,大片国土被侵占,同胞被残杀,激起了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年学生的极大愤恨,学生们都以不同的形式开展抗日救国活动。
我们女校在学生会的组织下,也开展抗日救亡和募捐活动。学校组织了宣传队,教唱革命歌曲、刷标语、打腰鼓,我也加入到这一行列中,学会了很多抗日歌曲,比如《松花江上》《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我们还到村庄、街上宣传,动员青壮年踊跃参军打日本鬼子,动员民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还记得《送郎上战场》的歌词是:
(女)送郎送到大路旁,手拉着手儿舍不得,今日离家投军去,何时才能回家乡!
(男)叫一声妹妹别悲伤,我去从军打东洋,我妹在家多努力,救国不分男和女。
(女)情郎哥哥去当兵,当兵要当抗日军,不是好铁不打钉,奴家织布又开荒,你冬有棉衣夏有粮,莫为奴难过和悲伤!
课余时间,和同学们到文庙(少华中学连墙)慰问抗日受伤的将士,给他们打扫卫生、洗衣服等,总之利用各种形式激发广大青年的抗日热情,动员大家踊跃参军打鬼子。
在1945年前后,我被太王庙小学聘请教书,给初小班教算术、给高小班教公民课,还教全校音乐。我给学生们教了很多抗日歌曲,其中有一首《渔光曲》在学区音乐比赛中获得了第四名。几十年过去了,这些歌曲依然挂在我的嘴边,有时候情不自禁还会唱起这些老歌。前些年在中心医院住院,小护士要听我唱抗日歌曲,我感到自豪。
原文来源:《华州记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