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的证治(赵锡武)

   关于病名。就风证而言,其病位在肝(相当于神经系统)。中医理论,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气通于肝”,便是证据。所谓中风,病中于督脉,而非为风邪所中。因此不能顾名思义的认为中风是为风邪所中的病症。刘河间谓:“凡人风病,多因热甚,而风燥者为其兼化,以热为其主也。俗云风者,言:末而忘其本也。所以中风瘫痪者,非谓肝木之风实甚而卒中也,亦非外中于风尔由乎将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无所知也。多因喜怒思悲恐之五志有所过极,而卒中者,由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故也……。。对此论点我们是赞同的

  关于本病的命名及分类问题,不同意强分为类中,真中,认为只要系脑血管意外,皆可谓之中风,但虚实寒热之辨是必要的。类中之名不切实际。观《内经·贼风篇》可知。

  关于中风前的征兆问题。清代王清任《医林改错,中详细描述了未病之前的表现,颇值临床中注意以提高警惕。

临床体会有三点很重要:

指麻木凉,肢体局部的知觉障碍,常自觉一瞬间意识不清,而年在40以上者,在1到2年要特别注意警惕,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预防本病的发生。

  本病具体治疗方法:在昏迷期神志不清,病情危重,先予通关散(细辛、法半夏,皂角等分研末)少许吹于鼻中。其意义有二:其一是治疗意义,促使苏醒,其二是判断预后谓有嚏者生,无嚏者死。继予生姜汁、白矾灌之,灌后探吐。

   第二步,予再造丸每日二次,1—2日用毕,不宜多用。

本药作用有三类,因其虫药多,可调节神经功能失调,其二有养血药,具有化瘀通络作甩其三为有祛风药,有调节发汗中枢改善末梢血循环及感觉神经末梢功能,

在此间可配用录验续命汤(脑溢血可用本方,脑血栓形成则可用小续命汤)。

  第三步,安宫牛黄丸或苏合香儿对于痰盛有热象者予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热盛于阳明证见便干舌燥宜予紫雪丹,亦可用三化汤,兼湿者予苏合香丸。

   上药用至苏醒,其后遗症治疗如下:

  半身不遂为主,兼血压高者,予潜阳通络,选用风引汤(大黄,干姜、龙骨,桂枝、甘草、牡蛎、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加磁石,龟板,鳖甲、生铁落。

痰盛阳亢,血压过高也可以予天麻钩藤饮配合录验续命汤(麻、桂,归、参、石膏,干姜,甘草、芎,杏仁)。

便干舌燥阳明胃热,予三化汤或调胃承气汤。半身不遂善后方,选用候氏黑散(菊花、白术,细辛,去苓,牡蛎,桔梗,防风、人参,矾石、黄芩、当归、干姜,川芎、桂枝)宜冷服。

如无大便干热,血压已降,高血压症状巳减,留有后遗症麻木无力,屈而不伸,臂不能举可用强筋壮骨,遣经疏络法,则用桂枝汤加黄芪,当归,杜仲,续断,天麻,冬虫夏草、仙灵脾、鸡血藤,香附、乌药、高良姜、伸筋草,山甲等以善其扁病愈后还可用候氏黑散加六味地黄丸以巩固其疗效。

  以失语为主,选用资寿解语汤、地黄饮子、河间羚角散。

资寿解语汤:防风、附子,天麻、枣仁、羚羊角、官桂、羌活、甘草。

地黄饮子(河间方):熟地、巴戟天、山萸肉,石斛、肉苁蓉.附子、五味子、官桂,白茯苓,麦门冬、菖蒲,远志。

   关于脑血栓形成,视病情再配用活血化瘀药如桃红四物汤。

关于脑软化,可选用清·王清任补阳还五汤.

  在上述各方药中包括风药。风药对本病并不禁忌,可以调节血管功能。用热药问题,只要病证相符便可用,

如附子、干姜,肉桂,也有扩张血管作用。

又有淡渗药如云茯苓,白术,有促进吸收作用。

镇静药如龙牡、紫石英,铁落有一定降压作用,中医的用语为“降冲逆”。

凉血药可以止血,活血药可以通络,对肢体功能恢复颇为有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