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
朋友上初一的女儿早恋了,惊慌失措地问我到底该怎么办?我告诉她,这个时候的孩子有些青春懵懂太正常了,都不能叫早恋。朋友着急地不行,“都互相称老公老婆了,还到处跟人炫耀呢,唯恐大家不知道呢。”
朋友的家庭连年战争,婚姻处于崩溃边缘,面对教育孩子的问题,她和老公根本无法统一,女儿倔强反叛,学习不好,经常在学校带头闹事。她工作忙的一团糟,而孩子父亲则总以工作太忙为由,连寄宿学校一周接孩子一次的时间也没有……孩子长期处于亲情疏离的状态,没有人谈心,缺乏关爱,只能外向寻求感情慰籍。
很多时候,有些家长靠学校,似乎孩子一到学校就万事大吉,不用操心了。孩子成绩不好,是老师教的不好;孩子打架了,是学校没有管好;孩子早恋了,是老师没引导好,而且在言行举止上,无意中与孩子结下了攻守同盟:孩子骂老师,家长听着乐;孩子抱怨学校,家长想办法转学;老师管教重了,家长跑到学校算账……每一个家长都不愿助纣为虐,但却在实际行动上却为虎作伥。要知道,学校和家长从来都不是对立方,只有良好的家校合作才能更促进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还有一种情况,有些家庭会把责任推到孩子身上。孩子成绩不好了,骂;孩子不听话了,打;处处挑剔处处找刺,孩子想说心事,家长没时间没心情倾听;孩子有疑惑了,只能自己去网上寻找答案,只能向外寻求情感慰籍,久而久之,便沉迷于网络游戏,更有甚者出现早恋苗头。
教育,其实根在家庭。师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更多的时候学校承担的是授业和解惑的责任。只有具有人文情怀的学校和老师,才繁衍出“传道”的社会责任。这个可遇而不可求。而传道责任是否承担到位,还要看孩子的悟性。而传道责任是否承担到位,还要看孩子的悟性。有的孩子,经过家庭教育的良好点拨,能从善如流,能明细善恶,便能让“传道”这个意义深刻传达;否则,又会变成学校的一桩罪状。
如果学校给予的是理性的父爱,那么家庭该承担的便是感性的母爱。学校这种理性父爱家庭不可控,我们能做得是如何尽到家庭承担的母爱。母爱是陪伴,是感染,是鼓励,是引导,是倾听,是懂得,有了这些秉持,我们的孩子才有可能在来势汹涌的青春期里成功突围,平稳过渡,才有可能长成我们期待盼望的样子。
问题孩子的后面一定是问题家庭。现代教育让家长言传身教。但最美的言传,也不如日复一日的身教。当孩子玩游戏玩手机玩电脑的时候,应该检讨我们是否也做了“低头一族”?当孩子不看重学习的时候,我们自己是否在自我学习激励孩子?当孩子满口脏话时,我们是否经常出言不逊?当那么小的孩子都陷入感情沼泽,我们问问自己的心,有否倾听她的心事?有否给予她足够的关注和温暖。
孩子太小,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社会给予她什么,她就吸收什么。所有好的善的,都是必须通过努力获得,而学坏,则看起来毫不费力,不过需要一再突破自己的心里防线而已。
如果我们是前生,孩子便是我们的今世;如果我们是因,孩子便是我们的果。如果孩子不懂得尊重,是家长不懂得尊重;如果孩子不懂得感恩,是因为家长不会感恩,如果孩子不懂得爱,是因为家长没有给予足够的爱。进而言之,家庭开明,培养出的孩子性格开朗;家庭温暖,培养出的孩子极具爱心;家庭冷漠,孩子自私逆反;孩子家庭常年战火不停,孩子一定性情暴虐以暴制暴……
很多时候,家庭与孩子,互为映照。
学校固然重要,首先要明确,家长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学校的教育是锦上添花。只能让好孩子更好,却不能让一个长期被不良习惯包围的孩子瞬间脱胎换骨。
孩子是我们种下的一朵花,无论她是热情的向日葵,是奔放的玫瑰,是纯洁的百合,还是温暖的康乃馨,浪漫的薰衣草,或者她是一株带着自己使命而来的永不会开花的植物,都不要忘记,家庭,才是她赖以生存的土壤。
对于每一位家长,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家庭和谐,夫妻和睦。这样的家庭才能培育出蕴含爱、温暖、欣赏、担当、感恩、包容等正能量元素的土壤,让孩子最终开出属于他自己的花儿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