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走笔|陈惠龙:细微之处见文明

挥洒别样风采,谛听细水微澜。体味文字美好,感悟生活本真。这里是人大代表和人大工作者的“书香驿站”。'卧龙走笔”专栏第52期刊登陈惠龙的《细微之处见文明》。

同事告诉我,卧龙走笔的文章“存货不多了”。我应了一句,发动发动,我们自己也要带头!说出去的话,可不能打哈哈。借着一次上党课的机会,我琢磨着讲点什么。思来想去,我就结合平时工作生活中的一些小细节小感悟,尝试着与大家共勉!不过,首先要声明一句:并非自己做得有多棒,而是学思践悟向前看。

第一个小细节:私信及时回

我有一个亲戚,老是打电话不接、发微信不回,不仅我有看法,他爱人也是一肚子的气,几次授权我好好地“点拨”一下。但毕竟是亲戚,很难得有这么合适的机会“开口”。

为什么说私信要及时回呢?一是出于礼节的需要。人家有事问你,或者告诉你一个什么事,出于礼貌,就要及时回复,这是尊重人的表现,也是为人处世最基本的礼节。二是出于确认的必要。不回,人家不能确定你是不是一定收到了,心里老记挂着。回了,负责通知的人心里就踏实了。也许,有的人会这么想,我知道了就行。可是,设身处地想一想,假如是你通知别人呢,你会希望别人怎么做。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如何做到及时回呢?一是养成好习惯。有空就看一看手机,重要的信息别错过。不能老是强调“手机在充电”,或者“忘了带在身边”。二是依次先后回。比如,同事发稿子给我看,我先回一个“收到”或OK,表示我已经知道了。有时间,即时校审;没时间,稍后再看。看完之后即回复意见,尽可能不耽误时间。

第二个小细节:入群改真名

如今微信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各种各样的群数不胜数,同学群、老乡群、同事群、家长群、亲人群、小区群、工作群……眼花缭乱。有了这些群,亲人朋友就在身边,工作生活更加方便。但我发现,有不少的人入群的时候,尽管群主再三提醒实名,有的人总是不予理睬,弄得大家总是在想,这个“往事如烟”是谁呀,那个“有容乃大”又是何方神圣?为什么要改真名,我觉得理由有三:

一是替他人考虑。为人处世,凡事都要将心比心。既然同意入群,一般来说要么是亲人朋友,要么是同学同事,人家很想知道你是谁。如果老是穿着一件厚厚的马甲,看似你的自由,你的地盘你作主,实际上就让人感觉缺那么一点儿为他人着想的爱心与善念。

二是没必要躲闪。古代行军打仗,武将策马挥鞭,倘不认识,第一句话总是要问:来者何人,本将手下不斩无名之辈。刀光剑影、生死攸关之际,都想弄清楚对方身份。人际交往之中,就更要光明磊落。君子坦荡荡。报上一个姓名身份,其实是没什么关系的。如果躲躲闪闪,反而让别人起疑,觉得不真诚。

三是改名并不难。对于年轻人,特别是微信玩得溜的人而言,改名并不难,在群昵称里修改一下备注即可。对于老年人,特别是微信不怎么会用的老人而言,可能操作起来就不那么顺畅。但有一个办法,可以请身边会弄的年轻人帮忙,或者请人教一教,很快也可以学会。

第三个小细节:地库开车灯

有一次,我从省行政中心东3地库开车准备外出,刚起步不久,突然从旁边道口冲出一辆车,着实把我吓了一大跳。再一看,开车的不正是好朋友也是老同事嘛,我赶紧“吼”他一句:老兄,地库要开车灯呀!

毕竟是好朋友,后来我找到机会,好好地跟他“理论”了一番。他说,交规上没有这一条,地库一定要开车灯。我说,不管有没有这一条,也许交规不可能穷尽开车遇到的每一种情况,但可以比照隧道开灯的要求,道理是相通的。

安全第一,开着灯,对自身而言,更容易看清路况。更关键的是,对他人而言,更容易发现“有车来了”。你想想,很多地下车库光线不怎么好,开车不亮灯,假如又正好碰上不容易察觉的深色车,突然一下“冒”出来,有时候连反应的时间都没有。

由此联想开去,我总在想,安全驾驶,爱车就是伴侣;倘有不慎,车子即是凶器。“美女”与“猛兽”,其实就在转瞬之间。我在方向盘中间,一直贴了一个手写的“NO车损”,意思是时刻提醒,伤不起,赔不起,安全还得靠自己。记得以前的货车上,总爱写着:宁停三分,不抢一秒。现在我体会最深的是:好的习惯,保障安全!有了好的习惯,就不会疲劳开车乱飚车,也不会随意转弯不打灯,更不会酒驾醉驾飘飘然。

第四个小细节:车上留电话

我原来住在红谷滩普瑞花园,是一个已经入住了十多年的老小区,小区车位有限。总是看到有人在业主群里呼叫:不知是谁的车,挡住了我的车哟!特别是一些走亲访友的外地车,车上不留电话,业主找物业也没用,弄得被堵的人心烦气躁,干着急!

从这件小事中,我就想到,为了防止这种情况,何不在车上留一个固定的挪车电话呢,很多4S店就有专门的“挪车电话”,自己拼好手机号固定在车玻璃旁,方便又美观。实在没有,就自己写一个号码,留在显眼的地方。千万不要老想着,临时停下,马上就走。结果就可能一下忘了,堵了人家很久。

当然,留了电话,还要注意接听。也有一些人,虽然留了电话,但手机丢在一旁,或者调了静音,任凭人家急着跺脚,他依旧“千呼万唤不出来”。碰上这种人,真不知说什么好!你要是多说了两句,他可能还要跟你吵架:不就是临时停了一下子!说到底,这就属于素质问题。万一碰到了,就忍忍吧,大人不计小人过。毕竟大千世界,什么人都有。

第五个小细节:电梯讲次序

坐电梯是很有讲究的,但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却忽视了这一点。那么,怎么坐电梯才是合适的呢,我百度了一下,有很多的礼仪,包括与同事、领导、陌生人乘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礼仪。我归纳了一下,主要是五条:

一是先出后进。这是电梯进出的“交通规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文明有序。单位电梯还好,一些公共场合比如医院的电梯,经常是电梯里的人还没出来,外面的人就蜂拥着挤进去,场面混乱不堪,与文明背道而驰。

二是靠右进出。我在电梯礼仪里没搜到这一条,只是说等候电梯要站在电梯按纽的一侧。我理解,基本上就是靠右进出,跟交通规则相对一致,也比较好记。同时,电梯停留时间短,还要注意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快出快进。

三是女士优先。这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男人的绅士表现。当然,这里的女士,不单指女性,也包括领导、老人、长辈、残疾人、小孩,以及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一句话: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四是保持安静。电梯空间狭小,人又拥挤,大家应尽可能保持安静。碰到熟人,可以点头招呼或问一声好,特别不宜嘘寒问暖说个没完。如必须讲话,也要注意轻声细语。切忌在电梯里大声接打电话,更不能吸烟。

五是文明用语。如见到领导或同事,礼貌地道一声“您好”就可以了。如领导先出电梯,你可以说声“慢走”。如自己先出电梯,也可以说声“拜拜”或“我先走一步”。假如电梯拥挤,里面的人想出来,可用“借过”“请让一让”“谢谢”等提示用语。把握的原则是文明、适度、舒服即可。(作者系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副主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