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探微(163):尺布斗粟——释“尺”


汉字探微

(163)

尺布斗粟——释“尺”

朱英贵

一、“尺”字小引

“尺布斗粟”这个成语的字面含义就是指一尺布或一斗粟,借以形容数量很少。它的深层含义是出自《史记》的一个典故,用以比喻兄弟之间因利害冲突而不能相容。

西汉初年,淮南厉王刘长自幼苦命,母亲赵姬在怀着他的时候就含冤获罪,等刘长一出生母亲就愤而自尽。刘长在母亲死后被吕后收养,和文帝刘恒一起长大。随着吕后去世时间的推移,外戚势力被清剿一空,大权已经牢牢掌控在汉文帝刘恒的手上,刘邦的儿子便仅剩下刘恒、刘长两人。刘恒登基后,刘长还常常习惯的称呼文帝为“大哥”,感情不可谓不深厚。然而对于汉文帝来说,唯一能够对他的权力造成威胁的,就是仅存的兄弟淮南王刘长了。此时正是汉文帝六年,突然传出了文帝的亲弟弟、淮南王刘长造反的消息。刘长获诛,世上就再也没有一个人能威胁到文帝的皇位。可惜,皇权之下无兄弟,最后还是被自己的亲哥哥谋了性命。于是《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记载:“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这就是“尺布斗粟”这个成语所含的历史故事。

今天我们看到“尺布斗粟”这个成语,可以知道自古以来“尺”就可以用来量布,“斗”就可以用来量粟。那么“尺”这一自古就有的度量长度的单位是如何确定的呢?“尺”字的构字理据又是什么呢?本文就来谈谈这个问题。

二、“尺”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尺”字的字形演变与字源演变

甲骨文中未见“尺”字,上图的金文是战国晚期金文,学界有将其释为“尺”字的。战国睡虎地秦简亦见有“尺”字(见上图),其字形与说文小篆相类似。至于隶书和楷书的字形均由说文小篆调整笔画而来。古人以人体作为量度长度的标准。《说文》分析字形结构从“尸”(人体)、从“乙”(标识符号),其构字理据在六书中属于指事。

《说文解字》卷八尺部:“尺,十寸也。人手卻十分動脈爲寸口。十寸爲尺。尺,所以指尺䂓榘事也。从尸从乙。乙,所識也。周制,寸、尺、咫、尋、常、仞諸度量,皆以人之體爲法。凡尺之屬皆从尺。”

许慎所解释的大致意思为:一尺,就有十寸那么长。人的手掌线之后退却延伸十分的动脉位置就是“寸口”。十寸为一尺。尺,是用来标识规矩大小的度量工具。它的字形采用“尸”和“乙”会合成意。“尸”是人的身体部位,“乙”是用来标识的符号。在周代的长度制度中,寸、尺、咫、寻、常、仞等各种长度单位,都是以人体部位为依据的。大凡跟“尺”意思相关的字,都可以用“尺”作为表意的偏旁。

许慎的解释应该是不错的:“尺,所以指尺䂓榘事也。”在周代的长度制度中,寸、尺、咫、寻、常、仞等各种长度单位,都是以人体部位为依据的。然而许慎并没有说明“尺”是依据人体的哪个部位来确定长度的,古文字字形也未能够明确显示标识符号“乙”所标识的“尸”是人体的哪个部位,这就给后世的解说留下了悬疑之处。

有的学者根据“尺”字中作为标识符号的一捺所指向的大致位置揣测,标识符号所标识的可能是人的小腿部位,认为从脚掌到膝部为一“尺”。愚以为,这种说法是不符合实际的,因为即便是用今天“尺”的长度来衡量,正常人的小腿也会超出一尺,更何况古代的“尺”要比今天小得多呢(约等于今天的七寸左右)。那么,“尺”究竟是以人体的哪个部位为依据的呢?标识符号所标识的不是人的小腿又是什么呢?

这不禁令人想起与“尺”有关的一个传统中医概念“尺脉”,与“尺脉”相关的还有“寸脉”与“关脉”,合称为“寸关尺”。古人命名一定有其依据,而“尺脉”与“寸脉”都在人体的腕部,不在腿部。由此可知,“尺”的构字理据应该是跟人的腕部与小臂有关,下面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中医所谓的“寸关尺”的大致位置(参见下图):

当你去看中医大夫帮你把脉的时候,大夫用三根手指,朝向腕关节的那根手指所把的叫寸脉,中间那根手指所把的叫关脉,朝向肘关节的那根手指所把的叫尺脉,这就是所谓“寸关尺”三部脉,寸关尺三部的跳动脉搏,分别称为寸脉、关脉、尺脉。据《脉经》记载:“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阳出阴入,以关为界。”

以此论之,何谓“尺”与“寸”?愚以为,尺脉到肘关节的距离即为“尺”,寸脉到腕关节的距离即为“寸”。这同时也应该是“尺脉”与“寸脉”的命名依据。当然,若以今天的“尺”来衡量,正常身高的人的尺脉到肘关节的距离不足一尺,然而古时候的“尺”比今天小(夏商周的尺度是不一样的,笼统地说,一尺大约相当于今天的七寸左右),故以此看法来认知古人对“尺”与“寸”的命名及其长度,应该是有道理的,不知各位学人意下如何。

    三、“尺”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综上所述,“尺”的构字理据当为从尺脉到肘关节的距离,它的造字本义就是以这段距离为参照的长度单位。例如:“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论语·泰伯》)再如:“布指知寸,布手知尺,舒肘知寻。”(《大戴礼记·王言》)又如:“六国变法度……所云周尺八寸者,盖用当时所用尺较周尺之长短,止当八寸。”(清·李斗《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上》)

由此可以引申为指称量长度的器具。例如:“夫名,以所明正所不智,不以所不智疑所明,若以尺度所不智长。”(《墨子·经说下》)孙诒让间诂:“言以所明正所不知,若不知物之长而以尺度之也。”再如:“验长常携尺,愁干屡侧盆。”(唐·韩愈《和侯协律咏笋》)

又可引申为指称像尺的东西。例如:界尺、镇尺、戒尺、卷尺、卡尺、鲁班尺、千分尺、计算尺、直角尺、丁字尺、比例尺……

还可引申为用尺来度量的动词意思。例如:“徂来之松,新甫之柏,是断是度,是寻是尺。”(《诗·鲁颂·閟宫》)

还可引申为喻指法度或标准。例如:“为文有绳尺,备众体。”(《金史·文艺传下·元好问》)再如:“近世有司,乃并无所谓绳,无所谓尺,若闭目以探庾中之豆,白黑大小,惟其所值。”(清·曾国藩《武昌张府君墓表》)

还可引申为用作中医学名词“尺脉”。例如:“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脉缓者尺之皮肤亦缓。”(《灵枢经·邪气藏府病形》)再如:“阳生于尺,动于寸;阴生于寸,动于尺。”(晋·王叔和《脉经·分别三关境界脉和所主》)

还可引申为用作乐谱记音符号之一。例如:“中吕用‘上’字……林钟用‘尺’字。”(《宋史·乐志十七》)再如:“大乐声……其声凡十,曰:五、凡、工、尺、上、一、四、六、勾、合,近十二雅律。”(《辽史·乐志》)

根据上面对“尺”字的字义演变过程的梳理,现将“尺”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四、含有“尺”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古人很重视以“尺”作为度量长短的工具,含有“尺”字的成语也很丰富,其中“尺”字的用法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形:

其一,成语中的“尺”字单独表长度,例如:

尺波电谢——波:水波。指人世短促,如波逝电闪。语见《文选·刘孝标》:“青简尚新,而宿草将列,泫然不知涕之无从也。虽隙驷不留,尺波电谢,而秋菊春兰,英华靡绝。”

尺二秀才——旧时用以讥讽写俗字的书生。“尺二”即指当时“眒”字的俗体“尽”字。语见宋·孙奕《履斋示儿编·文说·声画押韵贵乎审》:“诚斋先生杨公考玄南漕试,……先生见卷子上书‘眒’字作‘尽’,必欲摈斥。考官乃上庠人,力争不可。先生云‘明日揭榜,有喧传以为场屋取得个尺二秀才,则吾辈将胡颜?’竟黜之。”

尺二冤家——尺二:指卷轴高度。指众多的求书画者。语见宋·陶穣《清异录·文用》:“少师杨凝式书画独步,一时求画者纸轴堆叠若垣壁。少师范见则浩叹曰‘无奈许多债主,真尺二冤家也。’”

尺蠖求伸——尺蠖:虫名,体长约二三寸,屈伸而行。尺蠖用弯曲来求得伸展。比喻以退为进的策略。源自《周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

尺有所短——比喻事物有其短处,并非在所有的情况下都是合适的。语见南朝·梁锤嵘《诗品》卷下:“元长士章,并有盛才,词美英净,至于五言之作,几乎尺有所短。譬应变将略,非武侯所长,未足以贬卧龙。”

尺泽之鲵——尺泽:一尺见方的水面;鲵一种小鱼。小水洼中的小鱼。比喻见识短浅的人。语见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

断缣尺楮——犹言断缣寸纸。残缺不全的书画。语见明·叶盛《水东日记·王元章画梅》:“今人间往往有其所画梅花,断缣尺楮,人争宝之,多元章自书所题其上。”

鱼肠尺素——指书信。语见北周·庾信《谢滕王集序启》:“鱼肠尺素,凤足数行,书此谢辞,终知不尽。”

鱼传尺素——尺素:古代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因此称书信。指传递书信。源自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玉尺量才——玉尺:玉制的尺,旧时比喻盐人才和评价诗文的标准。用恰当的标准来衡量人才和诗文。源自唐·李白《上清宝鼎》诗:“仙人持玉尺,度君多少才;玉尺不可尽,君才无时休。”

足尺加二——比喻过分、过头。语见高阳《慈禧前传》十:“在恭王自己接见的贺客中,有人说要请大格格出来,以公主的身份,接受叩贺;只这原是足尺加二的趋奉,但正如俗话所说的,‘马屁拍在马脚上’,惹得恭王大为不悦。”

其二,成语中的“尺”字前加数词表长度,例如:

昂藏七尺——昂藏:雄伟、气度不凡的样子;七尺:七尺高的身躯。指轩昂伟岸的男子汉。语见清·赵翼《放歌》:“徒负昂藏七尺身,实只太仓一稊米。”

百尺竿头:桅杆或杂技长竿的顶端。比喻极高的官位和功名,或学问、事业有很高的成就。语见唐·吴融《商人》诗:“百尺竿头五两斜,此生何处不为家。”

百尺无枝——比喻罕见的大而有用之材。源自汉·枚乘《七发》:“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

垂涎三尺——涎:口水。口水挂下三尺长。形容极其贪婪的样子。也形容非常眼热。语见老舍《赵子曰》第三章:“对面坐着一个垂涎三尺的小黑白花狗,挤眉弄眼的希望吃些白薯须子和皮。”

喙长三尺——喙:嘴。嘴长三尺。形容人善于辨说。语见《庄子·徐无鬼》:“丘愿有喙三尺。彼之谓不道之道,此之谓不言之辩。”

六尺之孤——六尺:古代尺短,“六尺”形容个子未长高;孤死去父亲的小孩。指没有成年的孤儿。语见《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目无三尺——不把法制放在眼里。形容违法乱纪,胡作非为。三尺,指法律。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称。古代把法律写在三尺长的竹简上,故称。

五尺竖子——指尚未成年的儿童。古尺短,故称。同“五尺童子”、“五尺之童”。

五尺童子——五尺:古代尺短,所以以五尺指儿童的身高。泛指儿童。语见《战国策·楚策四》:“不知夫五尺童子,方将调饴胶丝,加之乎四仞之上,而下为蝼蚁食也。”

五尺之童——指尚未成年的儿童。古尺短,故称。语见《孟子·滕文公子》:“从许子之道,则市价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其三,成语中的“尺”与“寸”或“咫”合称,例如:

尺寸可取——比喻有些许长处。这是认为自己有才能的谦虚说法。语见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今蒙主上托以重任者,以吾有尺寸可取,能忍辱负重故也。”

尺寸千里——千里远景,如在尺寸之间。形容登高所见。语见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尺寸之柄——柄:权力。指尺寸长大小的权力。比喻微小的权力。语见《史记·魏豹彭越列传赞》:“魏豹、彭越虽故贱,然已席卷千里……得摄尺寸之柄。”

尺寸之地——尺寸:形容数量少。面积狭小的封地。语见《战国策·楚策一》:“君无咫尺之地,骨肉之亲。”《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而齐尺寸之地无得,岂不欲得地哉?形势不能有也。”

尺寸之功——尺寸:形容数量少。微末的功劳。语见《战国策·燕策一》:“夫民劳而实费,又无尺寸之功,破宋肥仇,而世负其祸矣。”

近在咫尺——咫尺很近的距离。形容距离很近。语见宋·苏轼《杭州谢上表》:“凛然威光,近在咫尺。”

天涯咫尺——咫:古代长度单位,周制八寸,合今市尺六寸二分二厘;咫尺比喻距离很近。比喻距离虽近,但很难相见,象是远在天边一样。源自《左传·僖公九年》:“天威不违颜咫尺。”唐·李中《宫词二首》:“门锁帘垂月影斜,翠华咫尺隔天涯。”咫尺千里——比喻距离虽近,但很难相见,象是远在天边一样。源自《南史·萧贲传》:“能书善画,于扇上图山水,咫尺之内,便觉万里为遥。”

咫尺天涯——咫:古代长度单位,周制八寸,合今市尺六寸二分二厘;咫尺比喻距离很近。比喻距离虽近,但很难相见,象是远在天边一样。

咫尺天颜——比喻离天子容颜极近。亦指天子之颜。源自语本《左传·僖公九年》:“天威不违颜咫尺。”原谓天鉴察不远,威严如常在面前。

咫尺万里——形容画幅虽小,意境深远◇也指诗文的含意深远。源自《南史·萧贲传》:“能书善画,于扇上图山水,咫尺之内,便觉万里为遥。”

咫尺威颜——比喻离天子容颜极近。亦指天子之颜。同咫尺天颜”。语见宋·王安石《和蔡枢密孟夏旦日西府书事》:“联翩人贺知君意,咫尺威颜不隔霄。”

咫尺之功——咫尺比喻微小。微小的功劳。语见《战国策·秦策五》:“虽有高世之明,无咫尺之功者,不赏。”

咫尺之书——书:信。古代书写用木简,信札之简长盈尺,故称。语见《史记·淮阴侯列传》:“而后遣辩士奉咫尺之书,暴其所长于燕,燕必不敢不听从。”宋·苏洵《上欧阳内翰第一书》:“欲徒手奉咫尺之书,自托于执事,将使执事何从而知之,何从而信之哉?”

其四,成语中的“尺”与“寸”呼应,例如:

尺壁寸阴——阴:日影,光阴;寸阴:指极短的时间。日影移动一寸的时间价值比径尺的璧玉还要珍贵。极言时间可贵。源自《淮南子·原道训》:“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间得而易失也。”

尺短寸长——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比喻人或物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源自战国·楚·屈原《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尺幅寸缣——指小幅书画。语见清·徐沁《明画录》卷三:“笔意苍劲,尺幅寸缣,便有林壑窅冥之势。”

尺山寸水——指每一小块山水。语见清·张问陶《青神舟中饮酒排闷》诗:“丹稜彭君古豪杰,对予常笑峨嵋劣;曾向华严顶上来,尺山寸水皆能说。”

尺树寸泓——泓:水深。泛指地方虽小,却有花草树木、清泉流水的景区。例如:街心公园虽然只能算是尺树寸泓之地,但也是人们休心养性的好去处。

尺瑜寸瑕——大块美玉而小有疵病。比喻良才而有小缺点。语见宋·岳珂《宝真斋法书赞·蒋观文钱塘天府二贴赞》:“尺瑜寸瑕,工所不弃。”

寸兵尺铁——比喻微小的武力。语见宋·苏轼《策略五》:“不用寸兵尺铁,而天下屏息,莫敢或争。”

寸长尺短——比喻人各有长处和短处。亦指微才薄技。语见语出《楚辞·卜居》:“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寸长尺技——犹言微才薄技。语见《二刻拍案惊奇》卷三九:“孟尝君平时养了许多客,今脱秦难,却得此小人之力,可见天下寸长尺技,俱有用处。”

寸地尺天——指一小块土地和天空。语见唐·杜甫《洗兵马》:“寸地尺天皆入贡,奇祥异端争来送。”

寸进尺退——前进一寸,后退一尺。指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即得不偿失。源自《老子》第六十九章:“不敢进寸而退尺。”唐·韩愈《上兵部李侍郎书》:“寸进尺退,卒无所成。”

寸蹄尺缣——比喻收受小贿。蹄,兽蹄;缣,黄色的细绢。语见清·吴伟业《梅村诗话》:“贪吏放手无罚,而寸蹄尺缣,辄加逮治。”

寸田尺宅——比喻微薄的资产。语见宋·苏轼《游罗浮山一首示儿子过》诗:“玉堂金马久流落,寸田尺宅今谁耕。”

寸土尺金——比喻土地收益极高,极其贵重。语见清·杨懋建《帝城花样·纫芗传》:“当万葩竞秀时,培植妙卉,寸土尺金,顾令此无足重轻之小草,蔓延庭阶,大是恨事。”

寸阴尺璧——阴:日影,光阴;寸阴指极短的时间。日影移动一寸的时间价值比径尺的璧玉还要珍贵。极言时间可贵。源自《淮南子·原道训》:“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间得而易失也。”

得寸得尺——得:取得,获得。指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得多少就是多少。源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三》:“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得寸进尺——得了一寸,还想再进一尺。比喻贪心不足,有了小的,又要大的。源自《老子·道德经》:“不敢进寸而退尺。”《战国策·秦策三》:“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

进寸退尺——进一寸,退一尺。比喻得到的少,失掉的多。源自《老子》第六十九章:“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

其五,成语中的“尺”与其他表数量的词呼应,例如:

尺板斗食——旧时形容小官位低禄少。语见《梁书·王僧孺传》:“久为尺板斗食之吏,以从皂衣黑绶之役。”

尺布斗粟——一尺布,一斗谷子。形容数量很少。也比喻兄弟间因利害冲突而不和。源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

尺幅千里——一尺长的画幅,画进了千里长的景象。比喻外形虽小,包含的内容很多。源自《南史·昭胄传》:“幼好学,有文才,能书善画,于扇上图山水,咫尺之内,便觉万里为遥。”

尺籍伍符——指记载军令、军功的簿籍和军士中各伍互相作保的守则。语见《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安知尺籍伍符。”司马贞索隐:“尺籍者,谓书其斩首之功于一尺之板。伍符者,命军人伍伍相保,不容奸诈。”

尺水丈波——比喻说话夸张,不真实。源自唐·孟郊《君子勿郁郁士有谤毁者作诗以赠之》之一:“须知一尺水,日夜增高波。”

尺竹伍符——本指记载军令、军功的簿籍和军士中各伍互相作保的守则。亦借指军队。语见明·方孝孺《书夷山稿序后》:“吾观四明蒋先生,羁寓数千里外,在尺竹伍符中,而放笔为诗……味其言如素处显位者,未尝有枯悴寒涩这态,是安可谓之穷士乎?”

斗米尺布——指少量的粮食与布匹。语见明·袁宏道《碧晖上人修净室引》其一:“余不知名,亦不识面貌,每日以沉湎为工课。凡所得斗米尺布,尽以沽酒。”

斗粟尺布——比喻兄弟间因利害冲突而不和。源自《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春;兄弟二人不相容。”

绳趋尺步——绳、尺:木工校曲直、量长短的工具,引伸为法度;趋快走;步行走。指举动符合规矩,毫不随便。语见《宋史·朱熹传》:“方是时,士之绳趋尺步,稍以儒名者,无所容其身。”

枉尺直寻——枉:弯曲;直:伸直;寻:古量名,八尺。屈折的只有一尺,伸直的却有一寻。比喻在小处委屈一些,以求得较大的好处。源自《孟子·滕文公下》:“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

尺步绳趋——指行有准绳,循法度。语见清·冯桂芬《复庄卫生书》:“以彼其文,岂不周规折矩,尺步绳趋,侍乎否否乎?”

尺椽片瓦——指建筑物遭受破坏后所剩无几的砖瓦木料。语见宋·陈亮《重建紫霄观记》:“盗平,无尺椽片瓦可为庇依。道士结茅而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