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陷怪圈:养什么,病什么?如何预防鱼病?换个角度,柳暗花明又一村!

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来看待鱼病的预防
  • 文/图 湖北沙洋正邦现代农业有限公司 罗玉柱

近年来,水产养殖病害发作越发严重,而养殖户往往束手无策而陷入:养什么,病什么,死什么的困境!如果换个角度来预防鱼病,会不会收到柳暗花明的效果?

根据鱼病学理论,鱼病的发生是动物本身、养殖环境、病原微生物三者共同作用而由引起的,从而使我们治疗鱼病的手段大多数为以下方案:

1、针对病原微生物:杀虫、杀菌,内服药物等;

2、针对养殖动物免疫力:内服保健品等方法;

3、针对养殖环境:调水、改底等。

但是这些年来我们按照这个思路来做的时候,许多人往往都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结果是按下了葫芦,浮起了瓢。”,效果并不十分明显,而且无法预防疾病的发生。但水产养殖永远是防重于治,可是预防鱼病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入手呢?

我们不妨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待水产养殖,我们的养殖池塘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有以下特点:

1、小型生态系统、不稳定,易受外界环境的干扰(特别是露天养殖池塘);

2、结构简单,生物多样性差;

3、自我调节能力弱,更新快。

广告

所以我们养殖过程中,几乎每一次鱼病的爆发都与这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失衡)有关系,怎样来保持池塘的处于一个动态的生态平衡,就能减少鱼病的发生,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池塘养殖环境中的生物成分:

生产者:

这里主要分析浮游植物,也是我们池塘养殖的主要生产者,决定着水体的初级生产力。

我们先来看一下浮游生物的季节变化特点:

(1)春季

早春硅藻、衣藻大量出现,轮虫及桡足类开始大量繁殖,到晚春逐渐减少,此时,枝角类达到最高数量。

(2)夏季

浮游生物量达到最高峰。浮游动物中以轮虫和原生动物为主,大型浮游动物(如枝角类、桡足类)很少,浮游植物优势种明显,往往大量繁殖形成“水华”。

(3)秋季

浮游动物数量逐渐增加,但仍大大少于春季。浮游植物中,蓝藻、绿藻数量下降,硅藻和甲藻类数量上升。

(4)冬季

浮游生物种类和数量均大大减少。

因此根据以上浮游生物季节性特点,我们需要按照以下要点来调节水体生产者:基肥足、春肥补、夏肥控、秋肥勤。但是如果是养殖过鱼虾的老鱼塘,有一定的淤泥,基肥可以省略。假如淤泥较深,还要采取清淤、晒塘等给池塘“减肥”的方案。

过度施肥,水色过浓,极易引发PH值过高,甚至倒藻

根据光合作用第一方程:

CO2+H2O=CH2O+O2

根据光合作用通用方程:

16NH4+92CO2+92H2O+14HCO3+H2PO4—>C106H263O110N16P+106O2

影响藻类光合作用效率的因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有:无机碳、光强、温度、微量元素和藻龄等。

温度影响有机体的代谢过程,在一定范围内温度提高10℃光合作用增强1~2倍。但温度的提高必需伴随光照的增强,否则单方面提高温度由于加速呼吸过程反而抑制藻类的生长。温度和光照我们人工无法控制,但是可以通过关注天气预报,及时预测水体发生的状况,提前做出决定,减少鱼病的发生。

藻类体中磷、氮、碳之比通常为1:7:40。三种元素中某一种相对量的不足,其他两种即成为生理上的多余,而不足的这一种即成为限制因子,同时整个营养过程也受到限制。

过度施肥导致水质老化

天然水体中磷是藻类生长的限制因子,随着水体中的P的增多,N的消耗量常常超过补充量而成为限制因子(特别是在连续晴天太久时),在极肥的水中,当P和N都不缺时,C就成为限制因子,二氧化碳不足是水质老化的原因之一。当然还有许多微量元素,就不具体分析了。

水体中的碱度来源于空气二氧化碳和溶解的碳酸盐矿物(主要来自石灰石和白云石)。总碱度过低的池塘藻相单一,藻类生命期短,很容易诱发倒藻、鱼病甚至是泛塘。

所以在精养鱼塘里,提高总碱度,少量多次使用生石灰可以有效提高池塘生产力,稳定水体环境,减少鱼病的发生(斑点叉尾鮰禁用)。

许多养殖户朋友把生石灰当成消毒剂来使用是有一定的误解,生石灰对于改善池塘环境的作用要远远大于其他作用。

因此根据自己水体中的营养情况,做到针对性施肥,但需要注意与自己池塘的消费者相匹配(避免过量施肥),对于水产养殖非常有意义。

再来看一下藻类的种群生长过程,通常分为五个阶段:

1、诱发期或延缓期——数量暂时未见增长,

2、指数增长期——数量极快增长,

3、直线增长期——数量增长减慢,

4、平衡期——数量达到高蜂后保持稳定

5、消落期——数量下降。

浮游植物繁殖到一定密度后数量不再增长甚至下降的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下列五点:

1、氮、磷或微量元素的耗尽,

2、二氧化碳或氧的供应不足'

3、pH值的过度变化;

4、代谢产物的积累;

5、透明度的降低所引起的光照不足。

每施一次肥都会催生一代新的藻类,施肥次数越多藻类代数就越多,藻相就越复杂,这样由于每一代藻类生长时间不一样,老化死亡的时间也就不一样,集中或大量老化死亡的现象自然就可以避免了。因此少量多次为浮游藻类补充营养,特别是在养殖高峰期对于池塘环境的稳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一些养殖朋友喜欢大量施肥反而对池塘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下面我们看一下,施肥以后水体所发生的变化:

施肥后,浮游生物最初出现的优势种类和所施肥料的性质有密切关系:

施有机肥料,喜有机质的浮游植物,如棕鞭藻、隐藻等,浮游动物如尾毛虫、周毛虫等将首先大量出现。

施无机肥料,放射硅藻、栅藻、榴弹虫、弹跳虫等,将成为主要种类。

施肥量的多少和浮游生物种群亦有密切关系:

施肥量较大,绿藻和蓝藻类中的一些种类将大量发展。

施肥量小时,硅藻中的许多种类,将成为优势种类,如纺锤硅藻、圆盘硅藻等。

施肥后,由于水中营养物质的增多,浮游生物在数量上将出现高峰:

鲢鱼易消化的浮游植物,4天左右可达到高峰。

鲢鱼不易消化的浮游植物,5~10天可以达到高峰。

浮游动物4~7天可以达到高峰。

浮游植物的种类不同,其高峰出现时间亦有不同:

喜肥的种类,出现较早。

喜瘦的种类则比较晚些。

浮游动物中首先大量出现的是原生动物,其次为轮虫,再次为枝角类,最后为桡足类。

施肥原则如下:

池塘施肥,液态入水

基肥施好,营养全面

有机无机,合理搭配

少量多次,勤施少施

晴天上午,溶氧充足

看天看水,看鱼看病

消费者:

这里面主要分析摄食浮游植物的动物,如花白鲢、浮游动物、螺蚌等。

浮游动物以浮游植物为食物,因此浮游植物的多寡决定着浮游动物的数量。但是,另一方面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产量也起了调节和促进的作用。首先通过浮游动物的不断滤食,浮游植物不致因种群密度过大而恶化了本身的生活条件。但是这种调节也是有极限的,这就需要我们按照上文所说的杜绝大剂量使用肥料。

有些浮游动物可以直接摄食一些病原微生物,当然假如浮游动物繁殖过多也会导致鱼病的发生,因此浮游动物对于鱼病的发生也会有非常大的作用。我们需要控制浮游动物的数量与池塘浮游植物的量相匹配,过多或者过少都会引起池塘生态系统的崩溃。

再来看一下花白鲢等滤食性鱼类,花白鲢通过对浮游动植物的不断滤食,保证池塘溶氧的正常,也使我们的投入品(饲料)产生的废弃物更多的转换为鱼肉。因此滤食性鱼类的实时体重要与我们的饲料投喂量或者浮游生物量成正比。所以养殖模式的设计间接影响着鱼病的发生。

池塘未放养花白鲢导致藻类死亡

最后来看一下底栖生物,如螺蚌等,它们摄食饲料残渣,以及浮游生物等,改良底质,起到池塘清洁工的作用(其实也是免费的改底工作者,也要控制其数量),当然这一切需要保证底层充足的溶氧。

分解者:

鱼塘是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鱼类与许多微生物、浮游生物和藻类都是相互联系的。细菌也是一种生物,可以分解有机物,再生营养,去除多余的营养,特别是来自饲料残渣的氮和来自鱼类的排泄物,因此,细菌在这个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微生物生长代谢的产物影响着环境,改变了的环境反过来也影响存在的微生物,即打破微生物原来的生态平衡,发生生态失调。

微生物种群演替现象是经常发生的,而其本质即是不断发生平衡失调和建立新的生态平衡的过程。

微生物与浮游生物一起,占据了鱼池生态系统的大部分。在鱼塘当中的微生物群落,主要有四个主要功能:

1、是鱼、虾食物链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2、参与生物处理过程(有机物分解、氮循环等等);

3、也有害细菌或病原微生物,会导致鱼、虾生病;

4、有益菌群通过竞争和抑制机制,帮助控制病原体。

所有这些都是有益和有害细菌之间的平衡。包括:营养、水环境(温度、pH值、氧气)的变化……都对微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细菌群落的不平衡可能会影响氮循环和有机物的分解,或导致不必要的细菌或病原体的过度生长,从而影响养殖鱼的健康和生长。

因为我们对微生物的认知还非常的浅薄,过分夸大某些微生物制剂的作用或者过分贬低微生物的作用都是不对的。

如果从一开始就通过有益细菌,促进微生物群系统的早期形成,在池塘微生物平衡和代谢能力中起重要作用。管理池塘中的微生物群落,这样的水质处理可以帮助养殖户拥有一个健康,微生物平衡的池塘。注意:微生物的使用频率与饲料的投喂量、或者池塘有机物质最好成正比。

下面情况会影响微生物制剂的效果:

①天气状况不好。

②溶氧不足(特别是底层溶氧不足)。

③水色很淡或水色不稳定。

④碱度-pH值和盐度。

⑤覆膜池等。

⑥轮虫,枝角类等浮游动物大量存在。

⑦水中重金属或农药等化学物质含量过高

⑧是否长期使用,坚持从养殖前期定期使用,减少污染物积累,越早应用效果就越明显。

⑨产品问题

有人持急躁盲目态度,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这种效果微生物是无法达到的。

再者微生物的处理是有一个极限的,寄希望于微生物能够解决鱼病问题是不现实的,微生物制剂的使用,先要为微生物营造一个合适的环境,引导池塘微生态系统向着健康的方向去发展,如果拥有一个较为健康的微生态系统,即使鱼病发生,治疗起来的难度相对较小。但是当池塘的微生态系统被严重破坏(比如多次消杀之后或者清塘之后),如果发生鱼病将非常难以治疗,在这种鱼塘首先要考虑恢复池塘的微生物系统,否则就会进入一个越治越死,越死越治的恶性循环。

每一个池塘就是一个独立的生态系统,其生物组成差异很大。特别是浮游生物,不仅表现在地区性上,就是两个相邻的池塘,其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往往不同。

在一个鱼塘生态系统中,生态平衡还要受气候(水温、阳光)、溶解氧、水体有机碳、有机氮含量所决定。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外界环境的改变,结合自己鱼塘的具体情况(养殖模式、池塘情况),在环境变化中,使用各种投入品,使自己池塘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处于一个动态的平衡当中。

稳定生产者(合理的营养保持池塘藻类的生物多样性,使浮游植物不至于一受到外界环境变化就出现大量死亡),调节消费者(根据季节、投喂量等因素使他们与初级生产力相匹配),强化分解者(为有益微生物创造适宜生存条件,建立起健康的微生态系统),只有他们处于一个相对动态的平衡当中,才能有效预防鱼病的发生。根据池塘的不同养殖阶段的需要去调节池塘的生态平衡是池塘养殖管理核心技术。

因此从事水产养殖,需要我们自己(求人不如求已)拥有较丰富的养殖经验、还要有一颗敏感的心(能够从池塘细微的变化看出端倪,及时将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希望广大养殖户朋友看到此文,能大幅提高自己的养殖技术,最后祝大家养殖成功!

参考资料:

王武《鱼类增养殖学》

何志辉《浮游生物和淡水渔业讲座》

林文辉《池塘里的那些事儿》

聚焦 | 回顾

转载声明

本文为“水产前沿”独家稿件,版权合作,敬请联系wx@fishfirst.cn。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