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中“无为”,是真的“什么都不做”吗?
在道家看来,“道”永远具有三性:一是无名性,二是自然性,三是无为性。“道常无名”“道常自然”“道常无为”,此之谓也。
“无为”与“自然”是道家思想的核心范畴,自然无为既是道家的价值论,也是道家的方法论和境界论。正因为“自然”与“无为”两个范畴是那样的密不可分,所以,对于道家“无为”思想的理解,那是一定要联系对“自然”思想的理解。我们要破除人们习惯从字面的意思去理解道家的“无为”概念及其思想。也就是说,不能简单和不加任何限制地将道家的“无为”理解成什么都不做,什么都不为。要知道,不只是不少普通老百姓有这样的认知,就连不少外文翻译也是这么翻的。
“无为”的字义解释以及道家“无为”的真义
解释“无为”概念, 关键要准确解释“为”字是什么意思。《说文解字》说:“为,母猴也”,清人段玉裁注曰:“凡有所变化曰为”。既然“为”是变化的意思,那么“无为”当是“没有变化”“不变化”的意思。接下来的关键问题是,要明确指出这“没有变化”“不变化”的“无为”在道家语境中究竟指的是什么。
实际上我们在先前对道家的老子和庄子的“道”和“自然”思想的论述中已经反复明确地指出了,宇宙间存在的一切万物,其本性都是从“道”那里获得的,而一旦万物各获其性,那就决定了它们都是本来具有的,并且是自性具足的,一句话,是自然的。
由此亦就决定了,万物的这一自然之本性是不能和不应有所变化和人为改变的本然性的存在。在道家看来,由道赋予万物的自然本性是不能变化的,是不容改变的。因此,老子和庄子就将这一状况用“无为”的概念加以规定和描述。通俗地说,不变化、不改变、不破坏、不违背万物自然本性的行为就叫“无为”。反过来说,如果将万物的自然“真性”变了,将万物的自然“自性”化了,那就是“有为”了。由此可见,保住万物的真性和自性不被“变”掉、不被“化”掉,此乃道家“无为”之本义和真义也。
老子《道德经》中的“无为”主张
应该这么说,“无为”思想是老子《道德经》思想的实质所在,或者可以这么说,老子所提倡的所有精神都完整地包含在他的“无为”思想中。我们常说,中国人精神和灵魂的需求是多层的,而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三大主体的儒道佛正是以他们各自的“入世有为”“超世无为”“出世放下”思想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其中道家的“无为”精神已然成为中国人精神的标识之一。
在老子看来,圣人都是用无为思想来行事(“圣人处无为之事”);按无为的原则去行事,那天下没有治理不好的(“为无为则无不治”);最高的得道之人无所作为,即不存心蓄意而为(“上德无为,而无以为”);无为的效益,天下没有什么能比得上它们(“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因此圣人不有心作为,所以也就未坏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所施为便能无所不为(“无为而无不为”)。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老子的“无为”思想是通过不同概念得到反映的。换句话说,“无为”在老子那里是具有多种内涵及其意义的。有政治意义上的无为,有认识意义上的无为,有生活意义上的无为,有为人处世意义上的无为。
具体说来,在“取天下”之政治意义上的“无为”用的是“无事”,在超越分别之认识意义上的“无为”用的是“无知”,在少私寡欲之生活意义上的“无为”用的是“无欲”,在处下、居后、退让之境界意义上的“无为”用的是“不争”,等等。一句话,“无为”涵盖了天人之际。唯其如此,在道家那里,“无为”表征的乃是一种精神生活的境界
“无为”就是“自然”
无为”就是保持万物的本来状态和情状。道家主张要让万物自己去生长而不要去人为地干涉它,要按照、依顺万物的自然之性,并辅助万物自然化生和发展,不敢勉强而为和妄有作为。老子说:“万物作焉而不为辞”(2章),意思是说,任凭万物生长变化而不加干涉。“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意思是说,以协助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加以干涉。
在这里老子是要向人们表明,万物的生长变化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人们只能协助、辅助、帮助万物生长变化,而不能代办,更不能试图改变这一生长变化的进程。因此,老子的“无为”思想就直接取得了“辅自然”“常自然”“法自然”的意义。
读懂并领会老子《道德经》中的无为思想及其精神,第一始终要与其“道”“自然”概念及其思想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行揭示和研究。第二要清楚老子的无为思想是通过对不同的概念的阐释而得到具体而又全面反映的。
“无为”是对分别认识的超越和否定
在老子看来,构成宇宙万物本体和规则的“道”是一个整体性的存在,道生万物,本无价值性的善恶美丑之分。万物的自然状态和情状也正是体现在它们各自的本性俱足之上。也就是说,万物各自有从“道”那里获得了完整和充足的本性。如此就决定了,对于任何一个自然天生的个体来说,它们的本来的状态和情状都是完满的。所谓的性足和完满的意义是在于,只要它们保持了自己的样子,那就是“真善美”,那就是最好。既然是最好了,当然地就不能对它们有任何的增加或者减少。而如果这样做了,就是改变了本来或说原来的样子。改变了,变化了,一句话,分别了,那还是它们自己吗?老子要破除和超越这种“分别”,真正的意思正是反对一切对事物的本来的样子进行人为的改变和变化。
(作者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徐小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