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天津消失的楼
摄影/张建;文/眾石
编者按:随着前些年大规模城市化的建设,很多天津著名的地标性建筑都消失了。这带去的不仅仅是人们的记忆,也改变着城市面貌。让我们从张建先生的老照片中,凝思一下......
昔日老洋楼,镌刻在历史的长河里,多姿的容颜,烙印于泛黄的照片中。但她的身影,却随着时光的推移,愈加憔悴,甚至消失了……倘若时光倒转,昨天其实并未走远。在天津千百座历史建筑中,我们选取了几座比较有代表性的建筑影像,与大家共同追忆她们美丽的身影。
下图:原先农公司大楼
先农公司大楼,始建于1923年,由英商先农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英籍建筑师D.LYLE设计,坐落于旧英租界的海大道,今大沽北路111号。先农大楼建筑面积为2864平方米,楼高17米,为砖木结构四层大楼,西洋古典风格。楼内共有房间76间,建筑平面布局为对称错位“丁”字形。大楼首层由石砌墙基,中央部分设有弧形入口,入口两边装饰有双柱。建筑外檐为折衷主义风格,大楼每层的窗楣都装饰有三角和半圆弧形断山花。建筑外立面上的矩形壁柱采用简化式柱头和柱基线脚,窗台上还装饰有涡卷支托和花饰。建筑顶层的中部设有装饰性塔楼,建筑外立面为水刷石材质,80年都没有出现渗水。在2005年下半年大沽北路拓宽改造工程中,先农大楼原计划保留,尚未被拆除。时隔约一年之后,该建筑被拆除。后被名为海融大厦二期的仿造建筑取代。
下图:原惠罗公司大楼
惠罗公司大楼,始建于民国初期,坐落于旧英租界维多利亚路,今解放北路173号。这座建筑曾由伊文思图书公司、利亚药店和惠罗公司共同使用。惠罗公司使用一楼的大厅,经营英式的高档生活用品,溥仪曾是大买主。大楼建筑面积为3200平方米,为三层钢混结构楼房,建筑外立面为水混饰面,平面为条状布局,顶部为缓坡顶并且四周出檐,檐部的中央部分作三角形折檐,外立面开有方窗并以壁柱相隔。2004年,保定桥修建时因拓路需要被拆除。
下图:原平安电影院
平安电影院,位于旧英租界马场道,今浙江路30号。1922年始建,总建筑面积2988平方米。影院始建之初,即放映世界一流的好莱坞大片,上座率极高,因此名声大噪。1929年年末,在这里放映了美国福克斯公司有声影片《歌舞升平》。这是天津第一次播放有声电影,开创了天津放映有声电影的先河。1956年平安电影院收归国有后,定名为天津音乐厅。2005年9月,拆除重建。2009年8月,天津新音乐厅新建完成。
下图:原启新洋灰公司大楼
启新洋灰公司大楼,始建于1913年,为中国民族资本企业启新洋灰股份有限公司在天津的总管理处,坐落于旧法租界海大道与威尔顿路交口处,今大沽北路111号)。启新洋灰公司是由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周学熙于1906年首次创办的股份制民营企业,厂址在唐山,总理处设于天津,周学熙自任总办。由于公司发展迅速,1913年,周学熙在天津旧法租界买地盖起了这座大楼,该建筑由天津奥租界工部局工程师布朗尼·莫瑟设计。大楼最初设计的正立面中部原为向里呈“凹”状并且建筑的两侧建有外楼梯。1934年,华信工程设计公司对该建筑的前檐、正立面和屋顶行了改建,将原中部两侧的外楼梯改在主楼的正立面位置。大楼改建后的建筑面积为1920平方米,为二层砖木结构,局部三层且部分带地下室,建筑西侧的正立面门厅并列四棵圆柱,建筑二层设有三个联排式拱券形成上有多种花饰的外廊。建筑两侧的门厅设有两棵圆柱,上承叠层伞顶雨棚,下为小门厅。建筑主体顶部为木屋架多坡瓦顶,两侧各设有一座三层方形角楼,该建筑是一座风格秀丽典雅的法式建筑。1949年后,天津市物资局金属公司在该建筑内办公。2005年下半年拓宽大沽北路,启新洋灰公司大楼被拆除。
下图:原大沽路法式小楼
法式二层小楼位于旧法租界海大道,今承德道与大沽北路交口。建筑为二层砖木结构,铁瓦楞坡顶带老虎窗。外立面为红、黄两色砖混合砌筑清水墙,转角处二层有铁艺阳台挑出,整体简洁,双色墙面使建筑物色彩明快,富于动感。2005年下半年拓宽大沽北路,这座建筑同沿路的其它建筑一样被陆续拆除。
下图:原中法储蓄会大楼
原中法储蓄会大楼,又称万国储蓄会,1912年成立,总部设在上海,天津分会坐落于旧法租界大法国路与水师营路交口,现在的解放北路75号,与赤峰道交口。该大楼为主体四层砖木结构建筑,转角处为圆形,以线条做装饰,阳台十分有特色。2008年因拓宽改造赤峰桥和赤峰道被拆除。
下图:原光陆电影院
光陆电影院,始建于1916年,原为区级文保单位。位于旧德租界威尔逊路,今解放南路与徐州道交口,为三层带地下室的苏俄风格建筑,一侧有塔楼。二楼左侧为圣安娜舞厅,三楼顶上有面积为300多平方米的露台,夏季可举办露天舞会。影院当时以放映美国影片为主,也是租界内上流人士交际活动的一个场所。1949年影院歇业,租给苏联对外输出影片公司经营,改名为莫斯科电影院,以放映苏联影片为主。1952年由天津市文化局接管,1969年更名为北京电影院。2010年,影院拆除,在原址仿照原风格新建后,作为市政协委员活动中心。
下图:原解放南路德式小楼
该建筑位于旧德租界威尔逊路,今解放南路250-254号,对面为德国俱乐部。该建筑为两层砖木混合结构的典型德式风格别墅。建筑整体为凸字形,主入口在凸字的两个阴角处。屋顶坡度较大,挑檐宽大,木架外露。在凸出的外立面有阁楼通气窗的精巧装饰。外立面为红砖清水墙,窗楣均为弧形上框,窗体高大,采光良好。2007年解放南路拓宽改造工程启动后,这座建筑同沿路的其它建筑一样被陆续拆除。
下图:马场道联排公寓
马场道连排公寓,位于马场道309号(不属于租界区),现马场道与友谊北路交口南侧,老居民俗称朝鲜人公寓,为马场道早期建筑(比五大道建设的还要早)。建于1910年,景明工程司设计,共有十二套连排住房。为二层砖木结构,坡顶带顶子间。每套住房前后均有小院,并分前后楼。前后楼之间是厨房,后楼有车库和贮藏间。正体布局紧凑合理,主次清晰,功能明确,划分实用方便。外檐主要为清水红砖墙,坡顶为铁瓦楞,屋顶上有老虎窗,屋顶四周有檐口。二层有阳台,既丰富立面造型,又增加休息空间。院墙砌筑成通透半镂空花墙,墙头呈波浪效果,与建筑本身形体做出对比,增强了装饰效果。2003年拆除。
(编辑:张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