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笔记二]关于用韵
关于史鹏先生,本人在博文《诗词背后的故事》中有过介绍,在此不必赘言。先生经常被邀作诗词讲座,因平时我常向他讨教,所以有机会便把我也叫去听课。我虽愚钝,但听了老先生的课后,对诗词方面的有些问题还是提高了些认识,无事时也翻看一下做的听课笔记,觉得很有益处,故整理后记录于博客之中,如果有喜爱诗词的朋友正好浏览,也算为史先生弘扬诗教出了一份力。
关于用韵的问题,在要求放宽的声浪日高的今天,原不打算多谈,但看了这么多的作业,可以说是不太理想的情况下,又想起我们协会(湖南省诗词协会)平日一贯主张采用《平水韵》的远见卓视,倒还想和大家商讨一下,我想提出几个问题:
1.为什么杜甫老了之后的诗作,还自称是“老至渐于诗律细”?我们知道所谓诗律,前已指出就是平仄、对仗、韵脚等,就韵脚言,当时尚未出现《平水韵》之称,所奉行的是《切韵》(至南宋平水人刘渊,始将《切韵》206部归并为107部,金人王文郁又并为106部,故称《平水韵》)。诗圣杜甫这种至老追求“诗律细”而不是任意粗放的严于律已的要求,我们应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2.《平水韵》成书,至今约800年,为什么诗人们都热爱它,历久不衰,奉行唯谨,写出了那么多好诗?古人就不谈了,就当代诗人中,姑选几个众所周知的例子:
大力提倡新文学的鲁迅的《自嘲》:“运交华盖复何求,未敢翻身已踫头。破帽遮顔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冬秋。”
著名新诗人臧克家的《答友人问》:“问我年来竟若何?韶华未敢任蹉跎。耽书静案融通少,信步清庭意趣多。座上高朋抒壮志,窗前小朵缀青柯。听凭岁月随流水,依旧豪情似大河。”
这两例不都是规规矩矩用的或“十一尤”或“五歌”的《平水韵》么?
再看以研究诗词格律著名、而非以写诗著称的王力大师的《赠内》:“甜甜苦苦两人尝,四十五年情意长。七省奔波逃猃狁,一灯如豆伴凄凉。红羊溅汝鮫绡泪,白药医吾铁杖伤。今日桑榆晚景好,共祈百岁老鸳鸯。”
姑且不论诗的水平如何,作为一个老专家他可还是老老实实恪遵《平水韵》的“七阳”呀!
北京王成钢先生编的《华夏吟友》共有五、六大本,堆起来尺多高,全部选的是平水韵。还有一些诗刊,也是只编平水韵的来稿,非此不用。这又是为什么呢?
3.从以上纵向观之,自唐至宋和自宋至今的诗人,一般都是按切韵、平水韵作诗的;再横向观之,当前不仅国内港、澳、台的诗人及海外侨胞中的诗人仍在坚持用《平水韵》,而外国爱好写汉诗的作者,也仍是采用《平水韵》。最近出版的《全球汉诗三百家》,共收17个国家和地区325个作者,计1814首诗,对诗的要求,仍“力倡传统之平水韵”(见编者前言)。
面对古今中外这些情况,我们究竟应当怎么样去适应呢?为此,凡我诗友,是否应对用韵的选择,再作深入、细致的考虑,然后,择善而从。我认为这些都是值得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