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书协2020年国展培训笔记(七十七) 2024-06-22 03:53:32 取先人笔法之精华,加以创新而变通。无论什么时期,先人的笔法永远都是后人创作的基石。当下书坛,书家们在创作中更多强调的是艺术性的创新,但“千古不易”的笔法规律依然遵循。笔法在具体的作品中得以展现,在此以具体隶书作品为例来探析隶书笔法在其中的应用与发展。隶书中的起笔方式在其“蚕头雁尾”的“蚕头”中表现较为明显,暂且分为藏锋逆势起笔与露锋顺势起笔两种,呈现在作品中的多数为藏锋逆势起笔,而露锋顺势起笔较少,多出现于汉简、摩崖石刻等作品中。如下图(图3-11)出现在摩崖石刻《石门颂》碑帖中的“上”、“子”、“谷”,其主笔都属于露锋顺势起笔。以下图(图3-12)中出现在居延汉简中的“上”、“平”、“车”,其主笔属于露锋顺势起笔。 在现代隶书创作中也有对于露锋顺势起笔的借鉴与应用。例如全国第二届隶书展获奖作品里,王墉创作中出现的“聿”字(图3-13);全国第三届隶书展优秀作品里,陈山河创作中出现的“有”字(图3-14)等。隶书中不同的收笔方式丰富了隶书笔法的表现形式,在隶书作品中,收笔方式大致分为以下几种。1.提笔上位出锋式收笔此类收笔方式大多出现在隶书“蚕头雁尾”的“雁尾”中,如下图(图3-15)四山磨崖石刻中有较多提笔上位出锋式收笔的应用,整个笔画取按势,先按后提,以上挑式作为一笔的结尾,充实了整个笔画的笔法内容,整个字也显得活泼灵动。 扫以下小程序不占空间免费收看国学大师讲座 当今很多书家的创作中对此类收笔方式也有所借鉴,如全国第三届隶书优秀作品中张铜峰的创作(图3-16)与上述四山摩崖石刻(图3-17)中的收笔方式基本吻合,只是出锋的角度有所变化,可以说其创作取法来源就是四山摩崖石刻。又如全国第三届隶书作品展优秀作品中贾徽的创作(图3-18)也出现了提笔上位出锋式的收笔方式。 2、提笔中位(或下位)出锋式收笔此类收笔方式在以汉简(图3-19)为主要创作题材的隶书作品中运用较多,主要表现在汉简的竖画中,整个笔画取按势,由重到轻提笔出锋。马王堆帛书书法第一人,马王堆书法艺术研究院院长吴巍先生的创作(图(3-20)可以说是简牍帛书的缩影,直接取法汉简,其收笔方式也吸取了汉简的精髓。 3.不提按出锋式收笔此类收笔方式较多出现在单刀石刻的撇画和捺画中,往往行笔均速,笔画粗细无较大变化,最后自然出锋,并不十分明显。在学习考察过程中了解的位于济宁市的任城王墓,其中多数石刻属于单刀刻成,很多字的撇画和捺画的收笔方式属于不提按出锋式收笔(图3-21); 在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中,部分碑刻上的文字撇画与捺画也属于不提按出锋式收笔等(图3-22)。在全国第四届隶书作品展中很多书家从单刀石刻中取法,借鉴了此类收笔方式,如书家冯卫良(图3-23)、薛梅杰(图3-24)等人的作品。 隶书中的行笔方式多以中锋为主,但中锋用笔过程中的轻重缓急所对应的行笔方式不同,线条的外在形式和内在力量通过用笔过程中不断的提按转换来实现,进而表现出的笔墨效果不同。1.裹锋行笔此类行笔方式在用笔过程中形成的线条多表现为柱状(图3-25),呈立体效果。隶书中的裹锋行笔方式用笔以一分至三分居多(图3-26),一至二分笔则线条轻盈秀美,如《曹全碑》;二至三分用笔则线条遒劲润泽,如《张迁碑》;各种笔道结合用笔线条富于变化,如《礼器碑》。 在创作中裹锋行笔方式运用较多,例如全国第四届隶书展中毛清民的创作(图3-27),直接取法《曹全碑》(图3-28),一分用笔居多,线条清秀隽逸;张晖的创作(图3-29)直接取法《张迁碑》(图3-30),二分至三分用笔为主,书风方劲雄浑。王东来的创作(图3-31)则取法于《礼器碑》(图3-32),各种笔道相结合,线条质感与礼器如出一辙。 2.绞锋行笔此类方式在行笔过程中可扭转手腕或肘臂,亦可捻笔杆转动,形成的线条呈一平面(图3-33)。隶书中的绞锋行笔方式以用到笔的三分处居多。 当今很多书家习惯将绞锋行笔方式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图3-34),写出的线条质感老辣苍劲。3.铺毫行笔此类行笔方式在运笔过程中笔毫平铺于纸面(图3-35),所用笔毫长短不同线条表现不一,铺毫行笔给人以有血有肉,有骨有力之感。简书中所用铺毫行笔方式较多,现代很多隶书创作中也应用到这一行笔方式 4.拖锋行笔拖锋也叫拖笔,多露锋行笔,笔杆在前,笔锋在后,用笔杆拉着笔锋走,顺毛而行(图3-37),表现出的线条自然松动,舒展流畅,但用笔较浮,力透纸背效果不够。 赞 (0) 相关推荐 隶书个性的建构——谈朱海澄隶书创作的探索 我一直在关注朱海澄的隶书创作,这种追踪式的关注,使我获得了书法家动态式的图景.朱海澄是我观察创作"个性"具有珍贵价值的个案.当代书法评论,常聚焦于作品本身的呈现,或者对业已成熟的名 ... 笔法初探(硬笔)——捺 有思考,才有收获. 本期,与大家聊聊捺的写法.捺有斜捺与平捺两种: 捺画相较于撇简单些,较易掌握.先聊聊斜捺的写法: 笔直接向右下方滑入纸面,起笔要轻.而后向右下方行笔,行笔过程中,逐渐加力下按,使划 ... 中书协2020年国展培训笔记( 一 百零七) 米芾书<三吴诗帖> 临帖之所以会边临边忘,原因也正在于读帖不深.我们很多人,临帖前几乎都不读帖,依葫芦画瓢,敷衍了事.临帖之事,开卷释然.闭卷茫然,想必是多数人都曾有过的体会. 所以,拿到 ... 中书协2020年国展培训笔记(七十九) 尊重经典.崇尚法度(以古为师,对古法的深刻认知). 学书有五个境界,明.新.深.通.化. 明:明白什么是书法,写字与书法不一样. 新:自己对书法的理解.看法.要在古人的基础上有别于古人. 深:理解要深 ... 中书协2020年国展培训笔记(七十八) 一幅书法作品犹如一幅画,有色之处是画,无色之处也是画;同理,有字处有结构,无字处也有结构.有字之处,谓之"黑",无字之处,谓之"白",处理好通篇黑白关系,是章法 ... 中书协2020年国展培训笔记(七十六) 在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中,篆.隶是古体,现在作为传统书法还有它的艺术性,许多人还在研究和创作,但从字体演变来说,它很早即过时了,东汉以后就很少在实用.草书过于简化,结体变得简单和符号化了,加上草 ... 中书协2020年国展培训笔记(七十五) 首先,学行书宜自晋人入手.为什么呢?因为行书在东晋时期达到了中国历史上的最高峰,而且至今未能被超越.古人有句话叫做"取法乎上,仅得其中".也就是说,入手学习最上乘的范本,学习者也只 ... 中书协2020年国展培训笔记(七十四) 内容与形式是艺术创作一个永恒的话题.在艺术创作中,把内容放在主体的观点占大多数;而把形式作为艺术创作至为重要位置的观点也同样影响很多艺术家. 情感与形式的表现是所有艺术中最根本的问题.由于历史的和现实 ... 中书协2020年国展培训笔记(七十三) 临帖是每一个学书法者不可缺的功课,如何临帖是学书者都想急于解决的问题,而刘文华老师认为,在此之前,首先要弄明白临帖是在临什么.他说,我们入门学古人的时候,就是把古人的规矩摆在了桌面上,临帖就是学规矩, ... 中书协2020年国展培训笔记(七十二) 在笔法技巧中,运笔的速度是绝对不可忽视的技巧之一.笔速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快与慢的问题,它与所要书写的墨色.字体,所要表现的风格.节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笔速本身既能完美地表现这几个方面,又要受到这几个方 ... 中书协2020年国展培训笔记(七十一) 很多人准备国展作品,花了很多心思.其实,准备作品是有诀窍的.实地看过评审的人就会发现:首先是很多作品打包成卷,然后一张一张的由工作人员掀开,那么这里面的窍门是什么呢?因为作品都很长(大),所以评委坐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