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嘉:冬天的饶力河·北大荒支边生活

冬天的饶力河

——北大荒支边生活

口述:吴泽佐  记录整理:吴  嘉

吴泽佐支边时北大荒留影

我从北京到北大荒是1965年9月2号,是跟随支边青年去的,当时是北京市副市长给我们送的行,那年我17岁。火车坐了四天四夜才到了853。853农场是老铁道兵1956年开始建设的,那个地方一开始很荒凉,我们一下火车满脚泥泞,天气还可以。

当天晚上,我们睡在农场的汽车修配厂,打地铺住了一晚上。去的时候很多人夹道欢迎我们。后来分配我们去分场学习,听老铁道兵介绍他们是怎么建设北大荒燕窝岛,讲一讲建场史。当时的人很苦。4月份刚开春的时候,水面还有一指厚的冰层,下面都是淤泥,俗称大酱缸,机车根本都进不去,只能趁还没有完全解冻的时候上去。人踩在上面就跟踩到海面上似的,噗哧噗哧地晃。

吴泽佐(右)在北大荒支边时与战友合影于农场修理厂

荒地的蚊子小咬特别多,两只手得不停地打。我们开始都排着队走,边走边打。在沼泽地上走了将近三个小时,才走到了分场的点儿。一个分场有七个生产队,有五六万亩地。我们到的时候,正好是掰苞谷的地方。当时也没有机器,就是人工,掰了往背后的筐里装。当筐里装得快满了,就低头倒在地上一堆。就这样我们边学习边劳动,大约20天后把我们分配到各个生产队。

我那个生产队是最艰苦的,离分场最远,有8公里路。当时也没有车,要去分场的话就得走路,走过去不到两个小时。当时也不觉得苦,干活还是很努力的。

当时我下生产队的时候我们队都是茅草房子,洗脸、漱口都在公路边。那是一条运粮的公路,路上都是泥巴,泥巴粘在鞋上都走不动路,一甩腿,就会掉下一大坨,大约有七八斤,走一路甩一路。茅草房子很低,没有礼貌都进不去,进门都得低着头钻进去。连门都谈不上,就拿块布挡着,屋里有炕。

每天就是干农活,到了秋天就收大豆、苞谷。大豆靠人工收割,我一天也就能割三四亩地,割了放在旁边排成一行。等天冷了之后,用牵引的康拜因,拖拉机在前面拉,康拜因在后面拾起来脱完粒,送到粮仓里面。粮仓满之后,拖拉机拉着车斗过来,把粮食装走。拉到大队晒场集中,然后扬场,清选干净,再过秤。每一个麻袋装90公斤,麻袋口用针缝上。几个人一起抬高了,另一个人钻在底下扛着送上车,最后一起上交到粮库。

那时候年轻有力气,也不知道累。我的力气算大的,在我们队没有一个人能跟我比。老职工和铁道兵跟我比掰手腕,都不行,我自己也觉得自己还行。

秋天要割草盖房顶。茅草也叫羊草,有半人多高。房顶先铺上檩条,再抹上一层泥,然后把羊草像蓑衣似的一层一层地铺在房顶上,房子就不冷了,不漏了。

吴泽佐妻子北大荒留影

每年快春节的时候,每个队派四五个人去支援打鱼队,打完鱼分给每家。冬天的饶力河有的是鱼,河道拐弯处水比较深,冰有50多公分厚。我们顺着河道打冰眼,然后把网顺着冰眼放到冰层下面,跟穿针一样。有一根引线叫做水线绳,把一根竹竿先穿到眼里,每到一个冰眼,前面有一个管方向的毛钩后面带的是网绳。就这样一个眼一个眼地穿过去。围着河道鱼窝子转一圈,大约有一百多米。下到冰层下的网通过水线绳拖到出网口拉上来,里面什么鱼都有,黑鱼、狗鱼、鲫鱼、鲤鱼,一网上来有一万多斤。

打冰眼的时候,帽子大衣都扔一边,见到有鱼都不怕冷了。水线绳开始只有小拇指粗,从水中拉出来后,绳子都变成了冰条,越来越粗。拉上来的鱼堆在河道里,等着生产队的马车、马爬犁拉回去。

回去之后把鱼鳞刮了,鱼胆取出来后,放到锅里,就放一点盐,油也没有,能有几个辣椒就很不错了。可是鱼煮熟之后锅里全是油。冬天的鱼没什么活动,所以长得特别肥。我把打上来的一条鲫鱼称了称,是3斤7两,一顿就吃这一条鱼就饱了。几顿饭老吃鱼也上火,解手都解出不来。

后来老打鱼工告诉我,打了冰眼之后要喝冰水。也不记得冷不冷了,打冰眼是力气活,用的工具冰凿有十六七斤,很累。打一个冰眼就趴下去喝一口冰水。冰眼有六七十公分深,打下去之后水就冒上来,我们就喝一口。过了几天,就能解手了,这个办法还行。

想想还是挺苦的。能打到鱼的时候很高兴,打不到鱼就麻烦了。网有时候被水里面的草或石头给挂住了,还得想办法把网取出来,要不然冻在冰层里就报废了。那时候就觉得冷啊,人都变形了,也是苦中有乐。

冬天我不爱睡热炕,爱睡在稍微凉快点儿的地方。因为煮鱼的时候,把炕也烧烫了,最外侧还凉快一些。我也比较抗冻,别人都喜欢炕头暖和,我还行,没事儿。

过春节的时候,队里的职工都分了鱼。春节那天,大家都互相串门拜年,每家坐一会儿,聊会儿天,吃点瓜子儿,水果糖都很少有。老职工抽叶子烟,我不抽烟,屋里呛得受不了。就这样,每家都走一走,互相拜拜年,很和谐的。

到了春天,开始整地播种。那时候我还没上机车,在干农工。4月20号,地刚开始开化。三台播种机十米零八宽,播种小麦。当地有一句谚语:播在冰上,收在火上。我当时站在播种机上,看着疏堵机是不是堵了,两个人站一台机器,一边上种,一边看着别堵了。

5月份,派我去总厂支援施工队,到瓦厂人工打水泥瓦。让我养生,就是把脱模的瓦放到木头箱子里。然后两个人抬到水池子里泡三天左右,再捞出来。二百多斤的份量把我的肩压得黑了肿了,后来磨出了茧子。用这些瓦盖房子,因为铺草的房顶还是会漏水。

回去以后,生产队开会,要选人上机务,也就是开车。我因为干活很卖力,不怕累、不怕脏,被选上了,去开拖拉机。我的车长是个贵州人,叫窦德富,满脸胡子,很能干。那时候一个车上有六个人,一个车长两个驾驶员,每人再带一个徒弟。大家都觉得上车多好呀,心里特别高兴。

我先是当农机助手,车上有司机,我坐在车前面的大犁上,如果在开荒过程中,犁被草给缠上了,我们就得把草给扯出来,有时一扯一大堆。有时还得拿撬棍把障碍给撬开,车才能再走。那时候开荒还允许烧荒,就是把干草给烧掉。烟特别呛人,脸都熏黑了,根本睁不开眼睛,还得不停地打蚊子。一天下来,就只能看到两个眼珠子了,头上身上都是土。

到了晚上,我坐在犁上,身后五六米,就有狼跟着。一开始当助手就得吃苦坐在外面,看到狼的眼睛都是蓝的。地里的老鼠洞特别多,开荒的时候拖拉机一过,就把老鼠给吓出来了,狼就跟在车后面吃老鼠,但是没有听说狼咬过人。

白天的时候海鸥特别多,它们围着我们刚刚翻开的地捡虫子、蚯蚓吃。翻地的时候有时候还能碰到野鸡,能捡到野鸡蛋、野鸭蛋,也是一种乐趣。因为开荒的都是沼泽地,还碰到过仙鹤,我们管它叫长脖子老等。它在矮树上铺的窝,一个人躺在上面都行。我捡了六个老等蛋,个头和鹅蛋差不多,回去煮了吃了,味道有点腥。野鸡蛋比较好吃。开荒的时候还有狍子、马鹿。那时候的人下夹子夹狼,把狼皮送到分厂奖励20块钱。狼肉可以吃掉,狼肉味道还可以,好吃。

那时候也不缺粮,一个月生活费有七块钱。一个馒头半斤重,我最多的时候能一次吃3个。衣服脏了没人洗,得自己洗。弄得跟叫花子似的,脏得很。我也没办法,因为修车呀,身上都是油,还要给车还有农具保养上油,下班之前都要把车保养好,等着下一班来换班。我们是三班倒,干一天休息一天,有夜班有白班,反正没有干净的时候。

我们每天都在地里吃饭,那遭罪呀。就在地上找点蒿子杆儿或者柳条弄一弄当筷子,车上太热,找个稍微阴凉的地方吃。那时候有专门给机车上送饭的,肉包子做得还挺好。刚开始的时候不行,馒头都粘嘴。因为是春小麦做的,生长期短,不像冬小麦。有时候会打牙祭,杀一头淘汰猪,就会有肉送来,挺好吃的。有时候有淘汰马死了,马肉我们也吃。那时候的肉没有什么调料,就放一点盐。油用的是当地的豆油。豆腐也有,青菜有时候吃不到。冬天的时候就吃冻萝卜,跟猪食似的。什么苦都吃过。

我开的车是东方红54,洛阳出的。后来我又开了新车,当了车长,开的是东风75。再后来又开了东方红60,那是工程车,最好的车了。有时候开车到很远的地方去干活,离生产队也有七八公里。

新川还和我骑车去了打鱼队,还有新斌和露露也来过。当时也没什么吃的,我就杀了一只鹅,大鹅炖海带,还挺香的。鸡蛋有的是,在北大荒,我们自己养鸡养鹅。

冬天我们就上山伐木,给各家当烧火柴。我是开着拖拉机拉着爬犁,整棵的木头就放在爬犁上。那时候也不懂环保,到山上找到方便的树,两个人拉大锯,下面锯几锯,再往上挪五公分接着锯。树快倒的时候,为了安全就得喊:“上山倒喽!”其实挺危险的。因为山上的树比较密,弄不好倒的时候就会挂在别的树上,摘挂时候很危险。因为跑的方向不对也有被砸死的,还有时候树倒下去又弹回来伤人的。

在北大荒,我也被锻炼好了。一次在地里的时候,机车缸桶的注水圈坏了,排气管往上冒水。我就一个人,没有办法,躺在地上把油底壳卸下来。因为这时候的油里有水了不行了,得换机油。于是回到生产队拿机油,还得换注水圈,来回都得走。自己拆了自己装,锻炼得都会修了。

我还开车在山上推石子修路。前些年回去,看到自己修的路还在用,很自豪。两条路有150米长。那时候边修路边送石料,用来修晒场。最早都是土晒场,下雨就不行了。现在要修成半圆形像鱼鳍,下雨的时候水都流走了,出太阳的时候就可以晒粮食。粮食晒干完了清选,再用扬场机扬场后,就可以上交了。

1986、1987年开始改革,让我们包地,一个人包120亩地,我们家两个人就是240亩地,也不开车了,自己单干。后来商量着,自己买车吧。于是买了一个很旧很老的拖拉机,是淘汰的东方红54,因为这个车比较省油。买车花了一两千块钱。我到总厂的修配厂废料堆里去找能用的配件,按废品的价论公斤买回来。我还买了农具,把拖拉机又改成了有悬挂、推土机。我能开荒、能推土、能修路、能排水,所以那几年挣了一点钱。那时候我算七级工。

回北京退休安度晚年的吴泽佐在整理北大荒时期的信件和资料

回北京之后,有了这点钱,我们租房不到一年就买了农民的房,五间房大约三分地,花了两万七千元,后来生活就慢慢好起来了。

也亏得大哥帮了我们。他给大兴的一家公司打官司打赢了也不收费,这个公司的总经理叫张家亮,他主动问大哥有什么困难吗?大哥说:“我有个兄弟在北大荒没回来。”这个总经理就说:“好办,我们开个调令。”

于是,1990年我们全家回了北京。这年,我女儿17岁。

在北大荒呆了二十五年,得感谢邓小平的政策好,我们才能全家回来。

1996年我就退休。

本文作者吴嘉(右)与友人交谈

作者简介:

吴嘉,吴泽佐之女,在北大荒出生的知青二代,1990年17岁时随父母回到北京。

(0)

相关推荐

  • 她因为长得太漂亮,被印在一元人民币上

    童养媳,是中国古代非常特殊的一种存在,这种现象的存在,是古代社会压迫女性的一种表现.作为被压迫的存在,大多的童养媳的命运都极其悲惨,一如当年艾青笔下的大堰河. 梁军也曾经是一个童养媳,不过她并没有向命 ...

  • 吕士恒自传(六)《踏查荒原》

    作者简介 吕士恒,1935年1月6日出生于浙江东阳县.先后任职:854农场生产队,854农场学校校长,牡丹江农管局副局长,建三江农管局副局长,黑龙江农垦总局农业处处长,嫩江农管局局长.直至1995年退 ...

  • 【灵璧故事】生产队轶事

    生产队轶事 文/抱璞斋主   (77岁) 一,1978年以前,那时公社的生产队,是基层农业经济体的最小核算单位,除了队长,还有个会计.理财好的生产队,有仓库保管员,兼现金保管.有的队长直接装着队里的钱 ...

  • “犁后喘” 的故事

    引言:我参加过854农场场史中,第一.二部通讯电力部分编撰.特别是在参加第一部时搜集的老铁道兵的亲历.本次讲的是老铁道兵开垦北大荒时的真实故事.讲述人名字叫王占海,据他说发生时间是1957年5月份. ...

  • 【 吴泽锴】游梦

    游梦 福清市实验小学六年一班 吴泽锴 指导老师:俞爱娟 在那里,我是一个渔夫. 我总是坐在溪前的柳树旁,独自一个人钓着鱼.山溪对面,几座茅草小屋相依着,炊烟袅袅,显得那般祥和:屋后,苍翠的群山重重叠叠 ...

  • 褚丽君——我与战友赴山东看望原铁道兵东北嫩江农场二分场十一连老领导

    今年春节前一位战友因为看了我写的关于铁道兵东北嫩江农场系列文章之一(北大荒的八千三),知道我们很想念原嫩江农场二分场十一连的老领导,给我提供了我们连指导员黄全章的电话,得已找到了分别四十八年的老连长姜 ...

  • 吕士恒自传(九)《亘古荒原成良田》

    作者简介 吕士恒,1935年1月6日出生于浙江东阳县.先后任职:854农场生产队,854农场学校校长,牡丹江农管局副局长,建三江农管局副局长,黑龙江农垦总局农业处处长,嫩江农管局局长.直至1995年退 ...

  • 吕士恒自传(十)《在北大荒成家立业》

    作者简介 吕士恒,1935年1月6日出生于浙江东阳县.先后任职:854农场生产队,854农场学校校长,牡丹江农管局副局长,建三江农管局副局长,黑龙江农垦总局农业处处长,嫩江农管局局长.直至1995年退 ...

  • 吕士恒自传(十四)《美好年华怎样度过》

    作者简介 吕士恒,1935年1月6日出生于浙江东阳县.先后任职:854农场生产队,854农场学校校长,牡丹江农管局副局长,建三江农管局副局长,黑龙江农垦总局农业处处长,嫩江农管局局长.直至1995年退 ...

  • 吴嘉:冬天的饶力河 ——北大荒支边生活

    冬天的饶力河 --北大荒支边生活 口述:吴泽佐  记录整理:吴  嘉 吴泽佐支边时北大荒留影 我从北京到北大荒是1965年9月2号,是跟随支边青年去的,当时是北京市副市长给我们送的行,那年我17岁.火 ...

  • 「知青往事」冬天的饶力河——北大荒支边生活25年

    吴泽佐支边时北大荒留影 冬天的饶力河--北大荒支边生活 口述:吴泽佐 记录整理:吴 嘉 我从北京到北大荒是1965年9月2号,是跟随支边青年去的,当时是北京市副市长给我们送的行,那年我17岁.火车坐了 ...

  • 冬天的饶力河——北大荒支边生活25年

    吴泽佐支边时北大荒留影 冬天的饶力河 --北大荒支边生活 口述:吴泽佐 记录整理:吴 嘉 我从北京到北大荒是1965年9月2号,是跟随支边青年去的,当时是北京市副市长给我们送的行,那年我17岁.火车坐 ...

  • 徽州骄子吴象逝世,曾力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多次回乡,称赞休宁三张“牌”

    据澎湃新闻消息,2021年5月18日上午,我国著名农村问题专家.经济学家吴象在京逝世,享年100岁. 吴象,1922年1月生,安徽休宁人.1938年参加革命,1939年入党.曾任抗日军政大学教员,新华 ...

  • 歌手:吴嘉怡-TA(女生完整版)(翻自 不是花火呀)//同步歌词音乐

    吴嘉怡 吴嘉怡,电视剧<亲爱的翻译官>中女三主角,由李溪芮饰演.吴嘉怡是演艺界新人,乔菲的好闺蜜,热情直爽心地善良.吴嘉怡和王旭东是一对欢喜冤家,最后有情人终成眷属.角色介绍 在<翻 ...

  • 魂牵梦萦饶良河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Sheqi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古镇赊店 作者 | 蓝蓝天空 原创 | 乡土赊旗(ID:gh_06d ...

  • 吴嘉雯不是嫡传 胜似嫡传《鸳鸯抗婚》

    吴嘉雯不是嫡传 胜似嫡传《鸳鸯抗婚》

  • “青吴嘉+”长三角一体化文艺联盟形成“四地一品五联”格局

    3月25日,"青吴嘉+"长三角一体化文艺联盟第三次主席联席暨工作推进会议,在苏州市吴江区文联文心书房举行.来自上海市青浦区.嘉定区.苏州市吴江区.嘉兴市嘉善县的文联主席.办公室主任 ...

  • 饶良河的传说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饶良河的传说 作者 | 蓝蓝天空 原创 | 乡土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