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帘起处,走出来那个人——潘巧云:那布帘后面的妖娆(之一)
潘巧云
有种观点现在好象很有市场,说潘巧云是封建社会的悲剧人物,是个值得同情的弱女子。这样的说法,是既不符合《水浒传》小说实际,同时也是十分可笑的。
潘巧云其实就是小说编写者刻意描写的一个淫妇的典型,是小说中的“这一个”。小说正是通过潘巧云这个人物形象,深刻揭示出了因贪图一时的肉欲之欢,而暴露出来的那种无所顾忌的恶,从而写出了人性中那恶的复杂性。
《水浒传》小说中有四个著名的淫妇,一个是潘金莲,一个是阎婆惜,一个是贾氏,还有一个就是潘巧云。
潘金莲
如果说,潘金莲是因为追求与武松畸形的爱情而不得,从而沉沦于与西门庆的床第之欢而不能自拔,最终堕落成了毒杀亲夫的恶妇,所以,潘金莲的死是因为她的作恶太甚;
阎婆惜是因为忘恩负义,为了达到与张文远长相厮守的目的,而拿着梁山泊的书信百般要挟逼迫宋江就范,最终才招致了杀身之祸,所以,阎婆惜的死是因为她的做事太过;
贾氏是因为难耐寂寞,而与管家李固私通,并与李固串通一气,诬陷卢俊义入了死牢,最终在梁山泊被卢俊义凌迟处死,所以,贾氏的死是因为她的做事太绝;
那么,潘巧云则是因为她罔置人伦道德于不顾,忘乎所以地一味贪求肉欲之欢,最终才导致命丧翠屏山,所以,潘巧云的死完全是她纵情声色的滥情报应。
潘巧云
容与堂本第四十四回,是这样描写潘巧云的出场的:“布帘起处,摇摇摆摆走出那个妇人来。”
小说从潘巧云的甫一出场,就点出了她的淫荡本性。
首先,从潘巧云的动作来看,小说只用“摇摇摆摆”这四个字,就活写出了潘巧云那种无处不在的风情,那份由内而外的风骚。
各位看官看到这里,是不是就会想起潘金莲初见武松时的那个场景?
小说第二十四回,是这样描写潘金莲与武松的第一次见面的。
小说写道:“武大叫一声:‘大嫂开门’。只见芦帘起处,一个妇人出到帘子下,应道:‘大哥,怎地半早便归?’武大道:‘你的叔叔在这里,且来厮见。’武大郎接了担儿入去,便出来道:‘二哥,入屋里来和你嫂嫂相见。’武松揭起帘子,入进里面,与那妇人相见。”
从小说的这段描写可知,潘金莲与武松的第一次见面,是隔着那领芦帘的。一个在帘子里面,一个在帘子外面。
如果我们用特写镜头,放大下潘金莲与武松两人初见时的那个表情,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应该是两人先是疑惑,再是震惊,进而又是欣喜的那种复杂的脸部变化过程。
因为,潘金莲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如此委琐的丈夫,竟然还会有这么一个伟岸的兄弟。而武松也万万没有想到,自己那个命运如此不济的哥哥,竟然会娶了这样一个美丽动人的嫂嫂。
潘金莲与武松两人,就这样无言地隔着芦帘,彼此吃惊地对望着。直到武大郞挑着担子进了屋,再回转身走出来喊武松进屋去时,那武松还没有回过神来,仍旧呆呆地站在那芦帘的外面。
此刻的潘金莲,她的心情应该说是十分喜悦、十分激动的。于是,面对着这个打虎英雄武松,潘金莲对自己的婚姻生活就产生了另外一种不切实际的期盼。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个呆站在芦帘里面的潘金莲,与潘巧云是完全不同的一类人。此时的潘金莲,应该是美丽的,动人的,光彩照人的。
潘金莲
那么,我们现在再回过头来看潘巧云,她见了石秀之后,又是怎样的一番状态呢?
小说编写者在这里用了一个草蛇灰线的写法。
小说先是直接写出了布帘起处,那潘巧云的风情万种。然后,就又借着石秀之口,讲出了潘巧云的放荡和风骚。
小说写道,潘巧云借递茶之机,与裴如海两个眉目传情,不料却被布帘后面的石秀张见了。于是,石秀便在肚里寻思道:“‘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我几番见那婆娘常常的只顾对我说些风话,我只以亲嫂嫂一般相待,原来这婆娘倒不是个良人。”
这个“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语出《增广贤文》。原文接下来还有一句是:“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
“莫信直中直,须防仁不仁”这句话的意思,用我们现在的大白话来说就是,不要轻信了他人的表象。那些老是在别人面前说自己是如何如何正直的人,其实未必真的就是正直之人。所以,为人处世害人之心不可有,可是防人之心不可无。
所以,我们从石秀的这句心里独白之中可以看出,原来这潘巧云见石秀是个相貌堂堂的男子汉,于是就情动难耐,时不时地总会对石秀说些风话,想以此来勾引石秀。但是,石秀却恪守着叔嫂之礼,断然拒绝了潘巧云的非分之想。
那么,这潘巧云对石秀所说的那些风话,又是些什么话呢?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