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曲艺里到底包不包含杂技?︱少白派就是这么帅!5
少白派的前世今生
五爷聊典故之曲艺得名的由来
徐德亮 出自《北京故人》
在民国时期的说唱艺人,有自己的组织,叫“鼓曲长春会”。东晓市有个药王庙,里边偏殿供着个周庄王。传说他是个孝子,国家政事办完以后回来都跟母亲说,母亲岁数大,老冲盹,他就找了一个鼓,一打,母亲就清醒了。而且他打着鼓,把政事都编成书给母亲说,让母亲爱听。所以后来,唱大鼓的就供周庄王当祖师爷。
周庄王是四月十八的生日,不但鼓曲艺人,杂技艺人也拿他当祖师爷。过去曲艺、杂技在一块演,叫“什样杂耍”。那个时候每个杂耍园了后边都供着佛龛,写着“周庄王之灵位”,掀台帘上台之前都要给他行礼。所以一到四月十八他的生日,曲艺界这些人都去,一些老艺人组织,每人得拿点香资,两毛钱,或者几吊钱,请大家吃炒菜面。赚了留着,亏的明年还在这里出。有名点儿的演员都是给两块钱,可是“角”们都不去,去的都是一般的。
说来说去,这就是一个松散的组织。每年到时候祭祖,其实就是四月十八聚会一次。
1940年的时候,有位老艺人王文瑞找到白凤岩,说:“凤岩啊,咱们北京三百多个艺人,有钱的有名的很少,大多都很穷苦。有的家里有个病,有个婚丧嫁娶的都没钱。尤其人死了以后,连棺材都没有。你有这个能力,你给组织组织,咱们唱一回'搭桌’,演一场。买一块'义地’,谁真有困难,给他点钱,死了埋到咱们这义地里。”
于是白凤岩就把挑头把这事办了,成立了“鼓曲长春职业公会”,再找个会址。有一张合影的照片,向当时的政府领凭证──你是结社嘛。唱义务戏,约人,都是白凤岩办的,果然在左安门外买了一块大约两三亩左右的义地。等成立起来白凤岩可就不参与了,跟王文瑞说:“我给组织起来就完了,剩下事都是您办。”
曲艺公会有九个理事,以曹宝禄为首,侯一尘、侯宝林、于少章、连阔如、全国华、顾荣甫、尹福来,45年以后就有白五爷了。药铺的一个人也当了理事了,因为用他的地方,一楼是药铺,二楼是个“落子馆”,就是坤书馆,都是女演员演,三楼空着,会址就在这,所以他也是理事。
这个公会还找了个先生,叫李中元。他跟这些人都单线联系,事后证明他是国民党特务。
是公会,就要收会费,这就引出矛盾来了。天桥的杂技艺人说,你们这叫“鼓曲长春职业公会”,跟我们练杂技的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我们也要交会费?就拒交。这一下有一半人不交啊,把意见就交到理事会研究。
这时候日本投降,国民党就来了。国民党政府对“长春”两个字也有想法,说“长春”是会道门,不是你们的行业,你们改名吧。于是,这才又起了个名字,叫“曲艺”,曲就是鼓曲,说说唱唱的的些艺术形式,艺就是杂技,这样把这些人就弥合起来了。这个公会就叫“曲艺公会”了。
到了1957年,各个行业都有组织了,艺人们有进曲艺团的,有参军的,公会就没有必要存在了,京剧公会、评剧公会、曲艺公会,三个公会在梨园公会开会,由文化局领导出面解散了,“曲艺协会”这才应运而生。这就是曲艺两个字的来源。
曲协是北京先有的,后来各地才有的。曲协原来就叫曲艺协会,后来人提出来“曲艺”是名词,里边没有人物,才改叫曲艺工作者协会,后来叫曲艺家协会。人家演杂技的就入杂技协会了。曲、艺这两大部分就分开了。
参考资料:
《北京故人》 徐德亮著
《京韵大鼓少白派》 白慧良 白慧谦 白瑾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