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塔里木盆地是一个淡水湖,会怎么样?

我国是一个地形地貌非常复杂多样的国家,从西到东的地势依次可以分为三大阶梯,其中第一和第二阶段的分界线为昆仑山脉、祁连山山脉和横断山脉连续;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梯的分界线为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连线。不同的地势阶梯,由于海拔高度的明显差异,不但带来了主要地貌单元的分异,同时气候、生物、水资源分布等方面的特点也相差明显。

我国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就位于第二阶段内,其位置处于新疆南部,介于昆仑山、天山和阿尔金山之间,总面积达到40万平方公里。塔里木盆地的南端和西端分布着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在这片沙漠地带中,降雨非常稀少,生物量贫乏,也几乎没有人类的踪迹,更别提开展工农业生产了,相当于这部分土地资源“白白浪费”掉,有朋友不禁要问了,如果塔里木盆地变为一个巨大的淡水湖,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我们先来看一下塔里木盆地是如何形成的。在距今3亿年前的中生代,塔里木盆地所在的区域还是一个古海洋,这个海洋叫做特提斯海,从北半球一直延伸到南半球,那个时期还没有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到1亿年前时,受基地核挤压隆起因素的影响,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所在区域地势逐渐抬升,慢慢形成了高于特提斯海平面的2块巨大陆台。

大约在3000万年前,随着地球板块的漂移,印度洋板块向北移动造成与亚欧板块的剧烈碰撞,由于海洋板块的密度较大,其斜插入亚欧板块的下部,使得两个板块交界处的地势逐渐隆起,慢慢形成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这个时期喜马拉雅地区全部露出了海平面,之前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两个陆台则缓慢发生下沉,逐渐形成了规模巨大的洼地。随后,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下,西昆仑山、天山褶皱明显上升,同时出现剧烈的走滑断层活动,加上盆地的持续下陷,最终形成了被周围几座高大的山脉包围的塔里木盆地。

在这种地质作用之下,盆地的西、北、南端分别被地势很高的山脉包围,东部来自太平洋的水汽由于距离太远抵达不了,而来自大西洋的水汽被西部帕米尔高原阻挡,来自北冰洋的水汽被天山所阻挡,来自印度洋的水汽被青藏高原阻挡,致使这一区域降雨量十分稀少(每年平均100毫米以下),同时蒸发量非常旺盛(达到每年3000多毫米),气候变得越来越干燥,在此背景下塔克拉玛干沙漠在盆地内形成了。

事实上,以我们现有的工程手段,是难以将盆地内注入大量水资源的,一方面是引水工程的难度问题,如果从喜马拉雅山脉地区调水,那么工程量绝对是一个天文数字,而如果从黄河或者渤海调水,则面临着地势抬升的不利因素。另一方面是气候的因素,如果调来的水,在运输或者存贮过程中,输入量赶不上蒸发量,那么工程也起不到实质性效果。那么,再退一步讲,即使将水源源不断地从外部调入盆地内,那么也形成不了淡水湖,因为这个湖终归是内陆湖,没有与外界的江河连通,在气候干旱的影响下,蒸发作用始终非常强盛,而输入水源中的矿物质则在蒸发作用下,全部留在了湖泊内,使得湖中的含盐量持续增加,最终也会变成咸水湖。

那么,假如我们真的将盆地全部注入水之后,会对周边的环境产生什么样的改变呢?如果真的成行,那么我想对于湖泊本身来说,首先会发生刚才所说的湖水咸化的过程,当达到一定的含盐量之后,工农业生产将不能直接引来利用,必须先经过一定的淡化处理,无疑会增加利用成本。而且湖周边的植物群落,只有那些耐碱耐盐的种类才可以生存。

当然,由于巨大湖泊的存在,旺盛的蒸发量将使得我国新疆以及周边的巨大区域,空气中水汽含量明显提升,从而逐渐提升空气湿度以及降雨的频次和绝对数量,区域气候将由干旱慢慢改变为湿润,生物量和植被覆盖率也将逐渐提升,而且昼夜温度也明显减小,气候特征将变得更加温和,显而易见用不了多久,这里将成为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和粮食主产地,我国将又会出现一大片“鱼米之乡”。

以上的结果当然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如何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如果采取调水的方案,那么在没有形成稳定的水汽循环、没有彻底地改变区域气候环境之前,势必是以牺牲其它地区的水资源补给为代价的,有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其它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势必会造成“拆东墙被西墙”的新问题,因此,即使排除了大规模调水工程可行性和巨量花费的因素,也不能忽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影响,决不能一蹴而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