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向权力中心靠拢?背后的利益逻辑是什么?
每天为你深度解读《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第13卷 汉纪五
汉高后(吕太后)七年(庚申,公元前181年)
【原文】
二月,徙梁王恢为赵王,吕王产为梁王。梁王不之国,为帝太傅。
【译文】
二月,太后改封梁王刘恢为赵王,改封吕王吕产为梁王。梁王吕产并不到封国去,而在朝中做皇帝太傅。
【解析】
吕太后临朝称制,并没有干什么祸国殃民的坏事。
唯独她分封吕氏为王,违反了当初刘邦和功臣们定下的非刘氏不封王的规矩。
说白了就是伤害了高层的利益。
上面这段材料就是其中部分。
吕产封王之后,他完全可以去封地做一个王爷,没人管自己就是老大。
可是他却留在了长安,这是为什么?
如果换成你,你会怎么选?
可能很多人都想,自己回封地做个诸侯王,逍遥自在,自己是老大谁都管不了。
但是,从权力的角度来说,并不是如此。
在《纸牌屋》中,主角有句话。
权力就像房地产,位置是所有的一切,你离中心越近,你的财产就越值钱。
这句话对于吕太后、吕产、乃至于整个吕氏来说也是如此。
为什么要贴近权力中心?背后的逻辑又有哪些呢?
今天就来说说这个。
1.大义占据
刘姓宗室、功臣集团、吕氏、皇帝构成了这个汉朝的顶层结构。
其中以皇帝最高,号令天下具有大义名分。
之前说过,中国做事要占据大义。
所谓的大义可以是道德、制度、规矩的制高点。
吕产获得封留在长安当皇帝的太傅教导他。
皇帝了解的一切都来源于吕产(吕氏)的灌输,那么皇权其实算是变相的掌握在吕氏手中。
那么皇帝发布的命令,到底是皇帝本身的意志还是吕氏的意志?
你品,你细品。
贴近权力中心,未必你能获取全部权力,但是你对外做事却可以利用权力中心作为自我加成,形成对其他人的影响力。
拟将其理解为借势、狐假虎威、窃权都可以。
比如,你在职场中,你和领导关系好,贴近领导的权力核心圈,势必有人会巴结你。
同样,如果有人想对付你,也会忌惮你贴近权力中心。
别人有如此反应是因为你自己吗?
主要还是因为你处在权力中心!
2.总资源的调度
权力体现在什么?
其中一点就是对总体资源有调动权。
吕产当个王爷,如果是为了钱财,了不起获得的就是封地那些。
但是,他成为皇帝的太傅,占据中枢,借用皇帝名义却能够调动天下的资源。
手中有资源,做起事来就无往不利。
反过来说,你具有资源的调度权,别人就要反过来求你、依附你。
如果别人不听话,直接把资源一断掉,别人就要跪下来服软。
3.影响规则最终裁决
权力另外一个体现,对于规则的制定与修改。
最高权力者制定的规则必然是利于他自己的。
吕产在长安权力中心,政策的制定可以施加他的影响力。
那么中间到底夹带了多少私货,谁都说不清。
此外,所谓最终裁决,即你犯事之后谁来处罚你?
律法之外还有皇权,皇帝真想留,不惜破坏规矩,谁又能拦得住?
但是前提还是能够贴近权力中心,施加影响力。
4.卡位
朝廷的高官位置就那么多。
吕氏占了一个,权力份量就增大一分,别人就少一个。
如果吕氏不占,势必要给别人,那么产生的影响是否可控?那可就说不准。
万一是敌对势力占据了高位呢?情况就不妙了。
在个放在职场也是如此。
领导作为权力中心,身边位置有限,不是谁想来就能来的。
领导身边的人也有权力斗争。
毕竟少一个人分享,自己就多一分。
你自己去卡位,总比让你的对手卡上去更好一些。
5.信息权
信息是所有决策的基础。
信息不充分最后只会得出错误的决策。
权力中心就是一个信息洼地,各种各样的信息就会汇聚其中。
有了足够的信息,就能做正确的决策,用最少的资源换取最大的利益。
时间往后看。
平定诸吕之乱的周勃,在被汉文帝赶回封地后,天天提心吊胆,尤其是听闻有汉廷使节、官吏到来,更是战战兢兢。
其原因之一就是远离权力中心,对变化的信息的滞后,不知道来的这些人是否是要自己命的。
这也是对第3点和第4点的补充。
【启发】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贴近领导,并不是说领导魅力有多大。
领导是阶层的权力中心,你贴近的是权力。
而这些权力带来的是各种优势、便利、甚至是利益,是所有人都需要的优质资源。
只有当你能够贴近权力中心,你才能够借助这些东西来帮助你实现你想要的。
你拒绝亦或者选择远离权力中心,你也拒绝了其带来的资源。
权力中心表现的是控制力、影响力。
如果不在权力中心,注定影响力、控制力会在下风。
当然,权力中心又分局部中心和整体中心。
整体中有中心,而整体的局部也会有所属的中心。
选择局部的权力中心,被替换拿掉是迟早的事。
无根基的朝着整体中心进发,又如无根浮萍。
所以,最好的合适的莫过于,阶段的以局部的权力中心为基础,渐进式全力向整体权力中心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