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角剖析“疫情之下不戴口罩还撒泼打滚”:可恨?不,可怜

疫情之下,为什么有的人要做违反规则的"异类"?作为一个成年人,她们的行为仅仅是因为平时习惯了特权思维,所以才如此骄纵跋扈吗?她们的行为背后是什么情绪在驱动?难道真的仅仅是"无法无天,不知道后果"吗?

前段时间我朋友给我发了一个小视频,内容是在我们当地超市里一个老太太因为不肯戴口罩而和工作人员发生争执的画面。在这段视频里,老太太思路清晰,能言善辩,她先是要求工作人员出示工作证件,拿出市政府要求戴口罩的公告,然后又在检查完工作人员的证件之后表示这种证件不合规,让工作人员把口罩摘下来。在视频的前半段,老太太的行为虽然违规,但是态度还算镇定。后来画面里出现了一个态度更强硬的工作人员,直接说老太太拒不配合属于寻衅滋事,于是事态急转直下,前面一直故作镇定的老太太瞬间爆炸,声音陡然提高八度,并开始了"撒泼"表演。

这是一段非常值得玩味的画面。我朋友说:"看这个老太太的辩论思维,好像还是个高知,不像是个一般的市井泼妇",说完,她又疑惑的说:"为什么最近出现了这么多不戴口罩的泼妇?她们到底是什么心理?"

我在类似的视频或新闻下看到很多网友的评论,大多是对这类行为的道德批判和对抓捕他们拍手称快。今天这篇文章,我从心理学的视角分析一下这类人的心理:她们为什么要做违反规则的"异类"?作为一个成年人,她们的行为仅仅是因为平时习惯了特权思维,所以才如此骄纵跋扈吗?她们的行为背后是什么情绪在驱动?难道她们真的是"无法无天,不知道后果"吗?

且看分解。

1. 关键词1:逆反型人格

我朋友说:他们是不是都有表演型人格?是不是特别喜欢当"焦点"?我倒觉得与其说他们有表演性质,不如说这类人几乎都有逆反型人格的特点。

说到逆反,大多数人最容易和青春期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逆反是一种人格特质,而且会有很多的亚型和异化,在很多成年人身上都有逆反特质。正因为如此,我的心理学老师才会说:逆反是个人成长必须要过的"二大关"之一。可以说,一个人不过逆反关,就很难有深刻的成长。

① 逆反的人格之"偏执"——猜疑和固执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高明"、"非凡"的行为,往往来自于逆反心理。

有人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全国上下都在积极的防御疫情,而且新冠病毒的传染性非常高,为什么还要不戴口罩呢?这样做不但对别人不利,对自己也没什么好处,这又是何必呢?

说到这,就必须提到逆反的人格异化,在逆反心理的人格异化当中,偏执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它包含很多层含义,但具体的表现形式是猜疑和固执。

逆反型人格的人不戴口罩,其中一个原因是出于侥幸心理。对于他们来说,关于疫情的危险性的了解,是来源于新闻报道,而不是亲身体验。逆反型人格特质的人,会容易对来自外界的信息抱有猜疑和固执的心理状态,或者简单的说:如果不是他们自己亲身感受到的体验或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他们很难彻底的信服。

所以,表面上看是他们对于传染疾病抱着侥幸的心理,但是在侥幸心理背后,隐藏的却是对于外界权威信息的怀疑。

所以,逆反型人格的人一般都有"多疑"的特点。

也许有人会说:对于一个新的信息三思而后行,或者经过验证再相信,这难道不是批判性思维吗?这种思维方式和逆反有什么区别?

两者从现象上看非常类似,都是"不马上接受外来信息或观点",但是本质上却大相径庭。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建设性的思维方式,它的原则是不带评判,带着好奇之心去接受一个新观点、新消息。而逆反思维,则是一种典型的防御性思维,它的前提是"不相信/怀疑/否定",由于带着狐疑的态度去验证一个新观点,所以在验证的过程中,ta会下意识的、带有倾向性的找出一些符合自己"不相信"前提的信息,换言之,ta的目的不是思辨,而是找出证据支撑自己的怀疑。

所以,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二,不戴口罩的深层次原因(潜意识)是摆脱控制。

逆反人格的根源在于控制。一个逆反型人格的成长过程中,受到的控制越多,其逆反越明显。这种对于"控制"的敏感会在生活中形成泛化——这同时是逆反心理的可怕之处。

比如国家号召大家戴口罩,甚至在一些公开场合,必须戴口罩。对于逆反型人格的人来说,这种行政命令给他们带来的控制感,远远大于不戴口罩的危险性。行政命令的控制感会激发他们内心的创伤,并且有非常强烈的想要逆反(对着干)的欲望。

为什么对控制的敏感会大于不戴口罩的危险呢——这是很多人不能理解的地方。因为不少人都有逆反心理,但是在涉及自身安危的时候,他们还是选择了"拎得清",会遵守规则。而逆反者却反其道而行之。

这里面最主要的一点是:对控制的敏感是"立刻、当下"的,是自己切切实实的体验到的痛苦感受。而对危险的危机感,则来自于"未来",是想象出来的、可能发生的,对此他们没有切身的体验。

简单的说:人是活在感受里的动物,人格成长的越完整,理智化的程度越高。在《象与骑象人》中有一个比喻:人的理智就像骑象人,而感情则像大象。貌似骑象人在操纵大象,但实际上大象的力量要远远大于骑象人。如果大象想往东走,骑象人很难指挥它向西。所以,对于当下已经深刻感知到的感觉,逆反的人会非常敏感,但是对未知的危险,他们则缺少实际的体验感,正因为如此,对于危险的示警作用在他们身上体现的不够明显。

顺便说一句,逆反型人格的人,一般情绪化严重,换言之:他们较少的受到理智的束缚,而比较容易沉浸在自己的感受——尤其是被伤害的感受里不能自拔。

② 逆反型人格之"好斗"——对个人权利有执意追求

逆反型人格的人其中一个特征是"好斗,对个人权利有执意追求",在我发的那段小视频中,老太太一直强调:"我上街买菜戴不戴口罩是我的个人自由",前两天在抖音上也看到一个类似的视频,一个身穿短裤的男子在小区门口被拦截,工作人员说他这样穿容易发烧感冒,让他回去穿上冬天的衣服,他也一直强调"穿短裤是我的自由"。

所以,生活中有很多为"自由"而战的人,其实并不是真正的自由卫士,而是出于逆反。他们和真正的自由卫士的区别在于:后者是为一个群体而奋斗,而他们往往是为自己的自由而争论不休。

也许有人会问:为自己的自由争取,又有什么错?一个连自己的自由都不能争取的人,还怎么可能为其他人的自由而战?

听上去似乎有些道理。但是这里面的区别在于:为自己争取的自由,是否凌驾于大多数人的利益之上?

没有绝对的自由,任何自由都是在一定范围内的相对自由。所以,追求自己的权利没有错,问题在于自己的自由是否妨碍了大多数人的利益。

从心理层面,我们不讲对错或者评判,任何人的任何行为背后都有其自身系统下的合理动机,但是从道德层面和法律层面,一个人的行为一定会受到相应的约束。

所以,逆反型人格的人,为追求个人权利而产生的好斗,其背后恰恰是成长过程中个人权利的被打压,换言之,他们从来没有好好的享受过作为一个"人"的权利,生活中总是被否定、打压,所以他们长大后就会特别执着于自己的个人权利,甚至不惜将其凌驾于他人的权力之上,对个人权利的追求甚至到了一种偏执的程度。不仅如此,他们还会形成典型的"双标"模式——即"我"的权利不容侵犯,但是其他人的权利和我无关(可以践踏)。

不少人痛骂不戴口罩的人是平时享受特权习惯了,这可能是事实,但是更可能的事实是:逆反型人格的人本身就需要追求追求心理上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主要体现在"与众不同"、"特殊性"等方面。也就是说,不管他们实际生活中是否有特权,他们内心中追求"特别对待"的渴望特别强烈。

举个例子,很多人去景区特别讨厌人多,只希望自己一个人游览,这其实也是一种追求"特权"的逆反心理。所以,逆反其实是一种人格特质,在绝大多数人身上都有体现,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2. 关键词2:自恋人格之"自恋性暴怒"

视频中的老太太在最初的阶段佯装淡定,但是在后面一个态度"强硬"的工作人员出现后,她的态度发生了改变,陡然升高的音量和接下来歇斯底里的行为,让我想到一个词:自恋性暴怒。

自恋型暴怒是著名自体心理学家科胡特提出的概念。事实上,每个人都会有情绪,包括愤怒的情绪,但是普通人通常是生完气过一会就好了,但是对某些人来说,他们的愤怒显得非常歇斯底里、不计后果,一般这样的愤怒形式往往就是自恋式暴怒。

自恋性暴怒原本是一个人婴儿时期的状态:婴儿有全能自恋,在他们自己的感觉中,他们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一饿了就有奶吃,一拉了就马上有人换尿布等等。但是婴儿的实际能力又接近于零,他任何吃喝拉撒都要依靠于外界(抚养者)的回应。自我感觉和真实情况的偏差,使得婴儿常处在巨大的矛盾当中,也可以说,婴儿是处在一种不能调和的分裂状态中——当抚养者对婴儿的要求有回应,同时也能满足婴儿的情感需要时,婴儿就陷入全能自恋的感觉中,但是如果情况相反,婴儿则会立刻陷入无助的绝望之中,并随之产生自恋性暴怒,恨不得摧毁这个世界。

所以,对于婴儿来说,自恋性暴怒是正常状态,但是有的成年人虽然生理上已经成年,但心智上却还保留了婴儿时期的一元关系模式,活在严重的自恋和自恋性暴怒之中,这就非常可怕,这说明他们的心智还处于一个非常早期且原始的状态。

自恋性暴怒的人往往非常敏感,特别容易被外界刺激并感受到羞耻,随后激发起内心的勃然大怒。张爱玲曾经在自传小说里有过一段对自己的心理描述,这段描述就是典型的由于自恋导致的心理状态,她写到:"我觉得我是赤裸裸的站在天底下,被裁判着像一切的惶惑的未成年的人,因于过度的自夸与自鄙。"这短短的文字赤裸裸的展现了张爱玲寻找和母亲的连接失败后,心脆弱哀绝同时又极度羞耻的感受。

视频中的老太太,在遭遇了一个态度"强硬"的权威人物时,权威的强硬态度激发了她内心深处的恐惧和羞耻,使她陷入情绪化的应激状态之中,并做出撒泼打滚的行为。

所以,自恋性暴怒的背后常常是恐惧和羞耻的感受,这种感受是来自于一个人的早年创伤,这些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创伤一旦遭到外界的刺激,深入骨髓的创伤感就会被"唤醒",让人陷入情绪挡中不能自拔。

所以一般来说,情绪化严重的人都有自恋性暴怒。他们的本意是维护自己的虚体自恋,但是这种不健康的自恋太过脆弱,以至于经常在现实的"挫折"中受损,当受损时,他们就会表现出自恋性暴怒的状态。

自恋和自卑,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有多自卑就有多自恋。而那些所谓的张牙舞爪,其实只是虚张声势的掩人耳目罢了。

3. 关键词3:自我成长的关键——从"觉知"开始

虽然很多人都对这类人最终遭到了处罚拍手称快,但是想要真正解决他们的问题,仍然是"心病还须心药医"。从本质上说,不管是逆反型人格还是自恋型人格,都是心智不够成熟、人格不够完善的表现。这样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其实会屡屡受挫,人际关系也会非常紧张,如果他们不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且选择自我成长,就会一辈子生活在"防御"的壳里——表面上声嘶力竭,内心深处恐惧脆弱。

从一个心理学工作者的角度说,他们虽然可恶,但也很可怜。

也许这一次"受挫"对他们来说是一次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他们是"控制"的受害者,一生都会无意识的寻求"自我掌控"的感觉——这是原生家庭给他们带来的限定。

但是如果他们能够真实的面对自己,真诚的面对自己内心的脆弱,面对自己想要掌控一切但实际上什么都无法掌控的无力感,那么他们可能就迎来了真正的、自我疗愈的机会。从而也就有了走出原生家庭环境限定的可能。

这的确很难。有的人一生都活在"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孤勇中,甚至撞了南墙也不想回头,因为"回头"则意味着"示弱",就像戴口罩让他们感觉屈辱一样,都会激发他们潜意识里因为顺从而产生的屈辱感。对抗自己真实的感受,进而选择理性,并不容易。

但是这是唯一一条从根本上解决自己问题的道路,虽然这条道路很艰辛曲折,但却能够通向最终的幸福。

不知道这些人格发育不成熟的人能否看到这篇文章,或者在他们的生活里能否有开启自我觉醒的疗愈之门,但是还是希望能有这样的机会。对于他们来说,虽然内心中还有一个未曾长大的"内在小孩",但是他们仍然可以选择自我疗愈和成长。

这一切的前提是觉知:觉察即疗愈。就像井底之蛙从来不觉得自己眼界狭小一样,很多人之所以痛苦一生却无力改变,归根到底是因为没有觉察。

觉察,是开悟的必要条件。

【写在最后】

对于社会的"异类",单纯的谴责可能并没有什么用处,当然法律会给予他们惩罚,但是如果在强制镇压和以爱滋养两种方式中选择,我还是觉得后者更符合人性。

看待一个问题,我们可以多几个维度,从道德法律的维度,从心理的维度,从人性的维度....维度越多,看问题越全面,越不容易产生偏颇的认知。

法律是最低限,道德次之。如果能够唤醒人性当中的善良与自律,那就需要这个社会付出更多的爱心与宽容。也许相比痛骂,后者要更困难的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