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白这13个学书法细节,你学的就是“假书法”
编者按:在很对人的印象中,学习书法没有太多的奥秘,就是一个字“练”。练得多了,书法水平自然而然就提升了。所以,在书法理论方面,很多人都是忽视的。
看看我们身边学书的朋友,只顾自己闷头“傻练”得比比皆是。有的坚持了几年甚至十几年,收效甚微。
更有甚者,把路都走偏了自己却浑然不知。这都是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恶果。重理论轻实践与重实践轻理论,都是学书者的大忌。
本文所概括的学书法的十三个核心细节,是从宏观上为大家梳理学书思路,希望大家通过古今对比,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书之法。
褚遂良 《阴符经》局部
一:书法学习需要时间的保证。虽然书法讲究悟性、天赋,这些先天的东西其实个人都差不了多少,最终还是落实到比恒心,比耐心,比时间的投入上。要做好长时间默默无闻的准备,慢慢领会书法的精神,培养对书法的感觉,这些都需要时间。
卫瓘书法
二:一定要重视传统,深入传统,领会传统精神,你才会深切的爱上书法。传统永远不会枯涸,它的资源仍然新鲜、活泼。对于传统的挖掘程度和理解程度,决定着你书法的走向。
沈曾植书法
三:许多人认为,清代的碑学运动,是在帖学系统之外建立了另外一个不同的审美世界。其实,碑学的格调和品质仍然是在传统之中,仍然符合传统文人书法的审美。例如清末民初的碑学大家,如康有为、沈曾植、于右任等等,他们的书法突破了传统帖学,但是格调和品质仍然依归传统。
沈曾植书法
碑学虽然讲究奇趣、古趣,但每个字也都具有各自基本的传统品质。现代的一些所谓学碑书法家,认为奇趣就是变形,使得书法的取法对象逐渐走向民间。这种对形式感的过分强调,其实是完全损害了书法的核心精神,即丢掉了书法的格调和品质。
于右任书法
四:书法的正脉乃是魏晋以来到明清书法名家构成的巨大的谱系,就是帖学系统,包括帖学的笔法以及帖学所崇尚的审美价值,即品格。但由于范本的差异性,楷书的意识主导性及印刷术的流行,帖学在宋以后逐渐开始衰弱,直至清代馆阁体的出现。
《爨宝子碑》
曾经的魏晋,乃至初唐那种自由奔放的书体已不复存在。因此为今人领会古法制造了不小的困难。
《爨宝子碑》
五:当下,领会古法首要条件就是手头资料一定要丰富。这个可以说是我们的优势。
日本空海《风信帖》局部
比如说,学习唐楷,必须废除清人对唐楷的歪曲。我们可以从日本空海和尚的作品中看到颜真卿的笔法;在嵯峨天皇的书迹中,看到经典的欧阳询笔法,这些书迹对于我们理解唐人的笔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日本嵯峨天皇书法
再比如说《兰亭序》,冯承素的摹本现在流传最广,因此大家对《兰亭序》的误解也最深。冯的摹本解体固然潇洒,但是毕竟是钩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露锋太多,显得尖刻和做作。有些笔画明显是违反运笔规律的,是假的笔画。学习《兰亭》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一点,那就很麻烦。
褚遂良临《兰亭序》局部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禇遂良、虞世南的临本远比冯摹本和定武本重要。尤其是禇遂良的临本,值得好好研究。因为它是书写的结果,保留了更多唐人的笔法。虽然结构风神不如冯本潇洒,但是线条更真实。
虞世南 临《兰亭序》局部
六:学书法一定要占有丰富的资料,可以互相比勘。我们占据的资料多于古人,这个是我们时代的优势。但是,我们的资料更多的是印刷品,于是问题又来了。印刷品说到底还是二手资料,虽然比刻帖要好的多,但是对于理解古人书法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所以要尽量多看真迹,这个非常重要。多比勘资料,多观摩真迹,我们就能发现原来被我们层深刻误解的东西。
七:关于书法学习的问题,要学好书法需要全面的训练,最基本的就是技巧的训练和积累。技巧说到底就是练笔性。这个需要手的灵活性和控制笔锋的能力。
王献之《地黄汤帖》
而所谓全面的技巧训练,就是要拓宽手的敏感度。书法经过历史的积累,技巧非常多。但是真正能被书法家吸收和运用的也不过十多种。
王羲之《丧乱贴》
但是对于学习者来说,要扩大技巧训练的范围,不要局限于几种技巧的训练。广泛的接触、涉猎,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生理和心理的技巧。
而真正丰富的技巧在二王的书法体系中得到最全面的保留。
林散之隶书
八:五种书体各有各的技巧要求,无非是或多或少。论技巧的变化、复杂和难度,行草的技巧要求更多,也更难。但这个不是说技法相对简单的篆、隶、楷不重要。相反,这些静态书法的研习对于我们掌握动态书法(行、草)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林散之临《乙英碑》
林散之先生以草书闻名于世,但他成功的基础却是隶书。他整日悬腕写隶书,慢慢悠悠中,训练了对毛笔的控制力和稳定性,这对他的草书影响巨大。
林散之临《礼器碑》
而如今的一些书家,专好写草书,线条打滑,留不住笔,明显是静态书法的功力不够。所以说,技巧的训练要全面。五种书体的学习可以同时展开。即把静态书法和动态书法的学习结合起来。学会每种书体用不同的状态书写。
孙夫人碑
九:学习书法一定要学会运用理性剖析作品。就是讲究完全解剖技巧,“逼真模仿”,这种精微训练见效快。同时还要对书法作品保持新鲜感。如果一件书法作品唤不起你的感觉,一是可能作品本身没有深度,二是可能你自己缺少深度。这就是当技巧掌握到一定程度后,必然要加强人文、品格等等方面的修养。
褚遂良楷书《千字文》局部
十:学书法对于整个书法史发展脉络要有清晰的把握。我们之所以说晋、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就是因为书写在那个时候保持了最自由、最本真的状态。
陆机《平复帖》
我们学传统,尤其是学宋以前的书法,就是要打破自己对文字的“意象”,就是说要突破深藏在自己潜意识中的规范的美术字审美定势。
钟繇《得长风帖》局部
如果我们带着这种潜意识去欣赏晋、唐人的作品,会发现很多奇怪的,超出了我们想象之外的地方。而这些我们无法理解的,对于古人来说却是顺理成章的。原因就是我们被固定的规范框住了。只有突破这种思想禁锢,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古人,理解传统。
皇象《急就章》局部
十一:“逼真临摹”非常重要,就是要达到伪造的地步。很多人以为临摹只要抓住大概,自称是抓住书法的“气韵”、“神”等等。其实,所有的气韵神采都是建立在笔墨的基础上的。如果笔墨无法达到或者接近古人,大谈“遗形取神”等等都是空洞无物的。
郗愔《至庆帖》
我们总是习惯把古人的作品在临摹中套入自己的规范体系中。这样很危险。你越是重复,你的规范就越牢固。发展到最后,临摹只是加深了自己的偏见,而没有突破。精细临摹古人作品就是要突破我们被美术字深刻影响的规范意识。
虞世南《贤兄帖》
十二:二王的书法体系笔墨要素更完善。从中可以学到非常多的东西。有人说二王是中国书法的源头,是有道理的。深刻理解了二王,再学其以后的东西,会有“一览众山小”的畅快感。
索靖书法
十三:所谓掌握“八面出锋”的运笔方法,其实就是强调用笔的丰富性、灵活性。单纯的习惯运用毛笔的某一侧,都是习书的坏习气,这在实践中需要倍加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