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剪不断的海峡情缘
剪不断的海峡情缘
翁国霖||福建
在一个春意盎然的日子里,我与昔日同事相约,一起探访城内城遗址。
城内城遗址,位于厦门市集美区后溪镇城内村。据《泉州府志》记载:从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开始,清政府为围困郑成功的抗清武装,实行"迁界”政策,沿海居民以垣为界,三十里以外尽墟其地。城内城即是在此形势下建成的界城。康熙十八年(1679年)后,清政府下令复界,此城遂逐渐废弃,现只留有一北城门。
走进城内社时,迎面矗立着一座庙宇,两旁还各站立着两棵百年大榕树。一棵位于左边进入民居的路旁,树前还竖立着清朝同安总兵施琅将军的石雕;另一棵则位于右边大香炉的边上,几位老人正在树下泡茶闲聊。这座庙宇,就是闻名遐迩的霞城城隍庙。
城内的霞城城隍庙由来已久,大概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当时任清朝同安总兵的施琅在督造城内城池时,共修建了四座城门,南门门前原是一片海洋,故取名为“临海门”;北门则叫“拱辰门”。按照古代传统风俗,城门需要有神来庇护,因此在每个城门的附近都会修建一座庙宇。南门庙宇设城隍爷镇守,城隍爷是中国神话中守护城池的神。因城内村坐落在古霞城故地,故该庙宇取名霞城城隍庙。
城内村当年因其临海,曾经是长泰、林墩、同安莲花等地商人,从厦门出海到台湾的必经之路。过往的商人、外出的游学学子,熙熙攘攘,使之成为一条忙碌和繁华的茶马古道。现因时代变迁,已成为内陆。
在霞城城隍庙中,我们一边观看,一边听区闽南文化研究会王先生的介绍。如今的霞城城隍庙,已是涉台文物点。1821年,同安人陈金绒奉请霞城城隍爷金身渡台,并于1859年在台北大稻埕兴建城隍庙。因怀念故乡霞城和临海门,取名“霞海”。此后,台湾其它地方也纷纷从霞海城隍庙分炉,在本地建起城隍庙,目前已有100多座。上世纪九十年代,陈氏第六代子孙、台北霞海城隍庙前主事陈国汀,得知城内村已被毁的城隍庙即是他苦苦寻找的祖庙,即亲自集资重建。如今城内的霞城城隍庙雕粱画栋,气势恢宏,被誉为全省最豪华的城隍庙。每年的农历十一月二十二,是城隍庙的迎神祈安庙会,周边村庄的村民都会前来朝拜;而且,年年都有大量台胞回来谒拜祭祖,共襄盛举;台湾各地的城隍庙主事及其信众也会经常组团过来进香。城内霞城城隍庙的理事会,也曾组织人员到台湾考察,与当地的城隍庙的主事们互相交流民间信仰文化。由此,两岸同胞的缘分因霞城城隍庙而始终未断,霞城城隍庙已成为了两岸亲情互通和中华文化交融的圣地。也许因此,在霞城城隍庙的附近,竖立着一块刻有台湾王金平书写的“海峡两岸”的石雕。
参观城隍庙后,我们又漫步于城内的老街。当年的十字街,现只剩下一条贯穿南北的小街。在小街的两旁,古色古香的闽南古厝依然韵味十足,有些还被列为省级保护的传统村落。来到一幢古厝前,看到了上方悬挂着“两岸青年文旅基地”的牌匾,一打听才知道是台湾的一小资青年开办的。想来,海峡两岸的年轻一代,也必将延续和开创两岸亲情互通和中华文化交融的新篇章。
岁月如流,往事悠悠。我想,台湾同胞对城隍庙的崇拜,不仅仅是对两岸中华文化的认同,更是如同诗人余光中在《乡愁》一诗中所描述的那样:“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体现了海峡两岸一家亲,寄托了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
插图/网络
作家简介
翁国霖,当过农民、煤矿工人和宣传干事等,喜欢文学,曾在《厦门日报》《莆田晚报》《同安文艺》《莆田作家》和《莆田市杂文界》等媒体发表过散文、小说和杂文等。莆田市作家协会会员。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赵继平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