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出自老子《道德经》第二十章,意思是,众人都有所作为,唯独我愚顽而笨拙。唯独我与众不同——我重本性,以“道”自守。
曾仕强先生解读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有以”,就是有用。一般人都认为自己非常有用,很有作为,很争气,表现得比谁都好。我这个修道人呢?顽冥不灵,好像没有受过教育一样。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我就是跟别人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呢?
因为“而贵食母”,我所重视的是食母。“食母”,指的是生养我的父母。中国人讲父,一定有母,讲母一定有父,我们是分不开的,不像西方那样分得很清楚。“而贵食母”,就是我很重视道,我以道为贵,至于你们追逐物欲,对我来讲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们修道的人有钱没钱都是道。
傅佩荣先生解读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众人都有所施展,唯独我顽固又闭塞。我所要的,就是与人们都不同,重视那养育万物的母体。
在这个世界上,一般人活得兴高采烈,有所施展,大展宏图,只有我看起来顽固又闭塞,也就是:别人都要的,我没兴趣;而我去追求的,别人又不了解。
“我欲独异于人。”我所要的是与别人都不一样,要重视那个养育万物的母体。这里面有个“欲”,也就是老子说的“有正确的知,就有正确的欲”。我要紧紧守住我的母体,那不是真正重要的事吗?
别人都往而不返,在世间逐物而不返,追求外在事物,不知道回头,结果在外面得到的越多,同样也失去自己越多。好像西方存在主义所说的“拥有就是被拥有”,你拥有的东西越多的话,你也被这些东西所拥有,最后可能失去了自我,不知道在世界上要追求什么了,无法分辨什么是必要的,什么是不必要的。
外化而内不化。《道德经》第二十章清楚地区分了圣人(“我”)与一般人的差异。要了解老子的思想,就要参考庄子在《知北游》的一个词,就是一个人处在世界上,要学习的是“外化而内不化”。
老子这章焦点在于“内不化”,而不是在于“外化”。“外化”就是别人都怎么样,我也怎么样,像前面第一段说的“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而“内不化”就是我内心不受干扰,不会因为我外面有什么样的成就,得到别人肯定了,内心里面就出现了各种波动涟漪,我可以完全不动心,这就是内不化。作为道家,因为悟道了,基本上不会受外界干扰。但是,我同时也外化,外在上我不要跟别人显得大不相同。道家不喜欢做一个与众不同的、让人侧目的人,他不会想要特立独行,但是内心永远保持清醒。
南怀瑾先生解读
俗人有俗人的生活目的,道人有道人的生命情调。“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一般人对人生都“有以”,都有目的,或求升官发财,或求长命百岁。而以道家来讲,人生是没有目的的,也就是佛家所说“随缘而遇”,及儒家所说“随遇而安”的看法。但是老子更进一步,随缘而遇还不够,还要“顽且鄙”。“顽”,是非常有个性,永远坚持不变。“鄙”,就更难做到了,所有的言行举止,非常给人看不起,糟糕透了。
譬如,民间流传已久的《济公传》,其中主角济公和尚,他时常弄些狗肉吃吃,找点烧酒喝喝,疯疯癫癫,冥顽不灵,人们都瞧他不起。你说他是疯子吗?他又好像清楚得很,你说他十三点,有些事却又正经八百。一下由这庙趱过来,一下被那庙趱过去,个个庙子都不欢迎他住。“鄙”到这等地步,他却是最解脱、最不受限制的人。这一点,一般凡夫是难以理解的。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这种处世态度,虽然和众人不同,却不是标新立异,惊世骇俗。这乃因为自己“贵食母”,“母”字代表生我者,也就是后世禅宗说的“生从哪里来,死向何处去”的生命本来。“贵食母”意即死守善道,而还我本来面目,永远回归到生母的怀抱——道的境界中去。
《道德经》第二十章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沌沌兮,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飘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