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抑郁症概念
(2)隋唐时期社会稳定发展,各医家对情志疾病逐渐重视,初步建立抑郁症的辨治体系和思路。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中就有数十条对情志疾病的论述。王焘的《外台秘婴》更系统地记载了类似抑郁症的病因、症状及治疗方剂。
因抑郁症多见失眼、记忆力下降等症状,宋代医家将其归类于“失眼"“健忘”等病证名中论述。如《太平圣惠方》认为,失眠为“五脏虚邪之气,干潘于心....盖心气忧伤,肝胆虚冷,致不得睡也。”指出失眼病是因为脏腑本虚,又感外邪或情志不调致心胆气虚所致,症状为“不得睡”,治疗以状神散方、酸枣仁原方、人参散方等补益心胆、安神定志。
《圣济总录》则认为,抑郁症与“健忘"有关.提出“健忘之病,本于心虚。血气衰少,精神仆喷,故志乱而多忘....忧愁思虑则伤心,心伤则喜忘。”创立了以养心安神为大法治疗健忘,并创制远志丸、白石英汤等名方。
此外,著名医家陈无择明确提出了七情致病理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七气叙论)云:“夫五脏六腑,阴阳升降,非气不生。神静则宁,情动则乱。故有喜怒忧思悲恐惊”,并指出七情不畅可损伤脏腑所生所伤又有“七者不同,各随其本脏所生所伤而为病",即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悲伤心包,恐伤肾,惊伤胆,久之为病。
七情致病论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疗中,为广大医家治疗情志疾病遵循的金科玉律。可见有关抑郁等的情志疾病辨证论治已逐渐形成体系。金元时期各医家对抑郁障碍的认识已不再局限于“失眠”"健忘",而有了更大扩展,即以郁证辨治抑郁症。其中医学界著名的金元四大家都依据《黄帝内经》的五郁对“郁”证的病因病机做出了相关论述。四大家中又首推朱丹溪,他将六淫、七情等内外因综合首倡“六郁”学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桃郁诸病生焉。故人生诸病,多生于郁."又指出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并创制越鞠丸专治郁,使“郁”证理、法、方、药更加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