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昆明老街里的道地小食味
北京的桃花还没全开,昆明的樱花已经开到荼蘼。

感谢现代科技,让我这个路痴可以骑着小黄车,开着导航,行走于昆明的半小时自行车生活圈中,在文庙老街、市博物馆与菜市场间逍遥快活。
市博物馆是云南首届池坊花道展的所在,每天一早,我们要赶去博物馆关照作品的情况,调整花材的姿态和表情,保证每天给观者带来的都是如待客之道般新鲜如初的花朵。


住的地方在文庙直街,有半条街正在修缮,十字路口的把头就是创始于清代咸丰年间的福林堂,专卖川广云贵的地道药材,是云南现存最古老的药店。

那老旧的颜色、斑驳的漆面与周围的麦当劳、星巴克形成凌冽的对比,让人有种穿越感,仿佛刚从墙上的老照片中走下来。


以福林堂为中心,往前一点点,就是状如王府井的步行街,各种加盟的标准化的店满足着外地人对于昆明味、建水味、石屏味的想象。后退一百米都不到的距离里就藏着道地的老昆明味道。

【豆花米线】

早饭大多的选择是米线,或者小锅米线,或者豆花米线,或者罐罐臭豆腐米线。再加上一勺肉帽子,就和家里做的杂酱一样。豆花米线我没有放醋或麻油,因为豆花本身的鲜甜味就已经足够。在老昆明的慢时光里着一边看着老板点着豆花,一边吹吹牛。
【小锅米线】

【木瓜水】

很多很多年前,那时候,姨奶还精神矍铄,带着我在盛夏酷暑中穿行于金马碧鸡坊。给我买了一碗木瓜水,一杯饮下,如冰镇的琼浆玉液,暑热顿消。当时我也以为是与疑似丰胸的木瓜有关。事实证明,我想多了。
后来知道,这简单易得的小食采自一种叫假酸浆的植物种子,这种植物本就具有清热解毒的药效。昆明的民间草药中管它叫草本酸木瓜,于是,用这种植物种子做成的小凉粉就叫木瓜水了。
用纱布包着木瓜籽,反复揉搓,一直从漾出粘液到没有粘液。静置后,做成类似果冻一类的东西,感觉很像北方做肉皮冻的过程。
要吃的时候,用勺子捣碎大块的凉粉,每块都有Q弹的活力。再浇上凉红糖水、放入青红丝、花生碎、葡萄干,还可以加入脆口的坚果。我很喜欢在吃重口味的炸洋芋时来一杯木瓜水,每一口都带走热与辣对口腔的刺激。
【米布】

米布,用米做成的布。尤其是刚做好的时候,尤其像。
先把紫米浸泡一夜,用粉碎机打成糊状,加入牛奶或豆浆,放在小陶钵中煮沸。放凉后,表面会出现如奶皮一类的皮壳。如果吃甜口,可以放糖或蜂蜜,入口甘甜软糯,米香盈口。光想着,就觉得对胃好。关键是,在家就可以实践起来。
【豆浆糯米饭】

有一天晚归,米线卷粉之类的都已经售罄,只剩下豆浆糯米饭。
把蒸好的糯米浇上热腾腾的豆浆,再放点糖,缀上花生碎,一碗糯香、豆香四溢的简单小食就做好了。总感觉它很像利用剩余食材制造的出人意表的美食,考验着厨娘的智慧。
【手工白酒汤圆】

云南的白酒,其实就是醪糟,更准确说,叫甜白酒。每年过年的必备美食,也是黄豆爱吃的十大美食前三名。
白酒是用糯米制作的发酵食品,因为制作流程复杂,每一步都需要严格控制,所以之前试做了一次,但没有成功。
先把糯米浸泡一夜,蒸熟后再放凉,按照比例放入白酒药(酒曲),加入凉白开彻底拌匀后,装入容器。把它放在暖和的地方,周围用棉衣包护好,目的是为了给它保温。我还记得舅爹家是用松针来保温。妈妈告诉我,那样更好,用松毛发出来的白酒更甜。因为松针自己会发汗,带给白酒热量。
妈妈说,三天后,开盖,发现有一层菌丝,就表示白酒来了。那语气,仿佛引来了某个可爱的小精灵。
如果没有这层菌丝,就表示发酵失败。因为过年每家都要发,白酒味道好不好就成了各家年饭味道比拼的必选项。现在,想吃了,可以随时买到,但味道就不敢保证了。
手工揉制出小小的汤圆,实心无馅,煮好后,再放入白酒高低沸腾下,即可出锅。如果完全用白酒来煮制汤圆,那就煮伤了,那时的白酒彻底变成了酸寡味。
【银耳桃胶桂花皂角羹】

一看就是诱人的胶原蛋白聚合体,银耳、桃胶、皂角米,慢慢炖来,就可以释放出胶黏的汁液。这道好吃的甜品在家就可以炖煮,只是皂角米的采买要费些思量。为了找到对的皂角米,在篆新菜场买了三份来比对,不得不感叹食材的采购是第一难题。
篆新菜场每次来,都如同姥姥进了大观园。这时候,野地里的则耳根刚发芽,全是嫩叶。茉莉花、金雀花、棠梨花散发着香气,弥渡的小香蒜和罗平的黄姜正是好时候。菜场里不仅有当令最新鲜的食材,还有平均年龄六七十岁的业余滇剧演出,更有地道的豆花米线。

虽是小吃,却并不马虎,其中蕴含着一切美食该有的规则——应时令而做,应食材特性而定,不管是重味,还是本味,出发点只有一个——是否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