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上大学、16岁读博,那个逼父母在北京买房的神童,如今怎么样了?
你还记得自己 10 岁在干什么吗?
估计大多数孩子正准备上小学四年级,高考,对他们来说,还很遥远。
但有这么一个孩子,不到 10 岁就参加了高考,并以 505 分的成绩考取大学,成为“全中国最小的大学生”。
不仅如此,他在学业上,接连创造了许多记录,至今无人能打破:
13 岁,考取北京工业大学,成为年龄最小的硕士;
16 岁,考取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深造为年龄最小的博士。
这个孩子,就是张炘炀。
不过,和学业上的成就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极低的心智和情商。
2011 年,研究生毕业前夕,他逼迫父母买房,更以自己的学业作为要挟,说出了“不买房就不答辩”的惊人之语。
此话一出,立刻引发了全网讨论,当时大家评价他是:智商的巨人,情商的侏儒。
时过境迁,北京的房价已经翻了几番,现在又有人觉得,这是天才的目光长远,懂得投资。
张炘炀这个神童究竟是怎么养成的?
逼父母买房,到底是“天才的远见”,还是“高分低能的自私”?
16 年过去了,他后来发展得怎么样了?
美国教育家泰曼·约翰逊曾说: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败的家教,造就失败的孩子。
张炘炀式神童背后的成长故事,值得我们每个父母警醒和借鉴。
神童是如何养成的?
1995 年,张炘炀出生于辽宁市盘锦市,父亲是公务员,母亲是小学老师,家里的学习氛围很浓。
到 36 岁,父亲张会祥才迎来生命中第一个孩子,对他的教养不仅宠溺,而且充满了期待。
也因此,他在儿子的教育上花费了很大的功夫:
儿子 2、3 岁的时候,父亲拿木棍在地上教他写字,走到哪里,就写到哪里;
十几年的时间里,只要孩子在,夫妻俩都没看过电视,连无声电视都不行;
为了给孩子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家里甚至都不招待客人……
父母重视教育,小炘炀又天资聪颖,他很快展现出了惊人的学习天赋:
两岁半的时候,他用 3 个月的时间就认识了一千多个汉字;
上小学后,连续跳级,仅 2 年的时间,张炘炀就读完了小学 6 年的课程;
读完两年初中,他在家自学半年后,又直接跳到高三。
2005 年,不满 10 岁张炘炀和一群比自己大 7、8 岁的人一同奔赴高考考场。
那时候,他个头还不到 1 米 43,脸上写满了童真和稚气。
从考场出来那一刻,万众瞩目,闪光灯和摄像机对着他不停地拍摄着。
父亲更是一把举起他,骄傲和喜悦洋溢出脸庞。
在中国,从来就不缺乏神童的传说。
但像张炘炀这样,10 岁高考,13 岁读研,16 岁读博,一路高歌猛进,开挂式成长的孩子,真的屈指可数。
当时,很多人都觉得,这个孩子未来前途不可限量。
只是很多故事,我们想到了开头,却没能猜到结局。
“不买房就不答辩”
是父母种下的因果
曾经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
有人是少年天才,长大却谱就一曲伤仲永;有人看似平庸,最终也能顺遂一生。
天才陨落,从不是突然起来的悲剧,而是有据可循的因果。
张炘炀后来的“特立独行”,到最终沦为平庸,从父母的教养方式看来,其实早有预兆。
1、过度控制,养成了天才巨婴
2011 年,张炘炀考上博士后,央视对他做过一期专访。
在那不久前,他向父母提出了“不买房就不答辩”的自私要求。
要知道,那时候北京的房价也要几万起,对于都是普通职工,又常年租房陪读的父母来说,根本没有能力负担。
最后夫妻俩只能租了个房子,哄儿子是买的,他才顺利毕业,并考上博士。
当主持人问他,为什么向父母提出这个要求时,张炘炀一脸理所当然的回答:
因为父母把自己的梦想加在了我的身上,所以他们也应该为此而努力。
原来,父亲张会祥早年因为家境窘迫,只能放弃了人大的 MBA,对此一直非常遗憾。
于是父亲就把自己出人头地的愿望,寄生在孩子身上,也因此张炘炀从出生以来,就被控制管教到了近乎严苛的地步。
张爸在自己的书《神奇的学习》,曾经记录过一件小事,让我印象很深:
张炘炀很小的时候,曾经迷上读《西游记》,父亲怕影响他学习,就把书偷偷藏了起来。
这种教养方式,不打不骂,却像一颗柔软的藤蔓,把张炘炀的生活控制得密不透风,也模糊了亲子间的界限感。
父母的过度控制和过高期望,到头来却反噬了自己。
2、只重视学识,忽视了心智发育
和极高的智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张炘炀令人堪忧的人际交往和生活能力。
除了不买房就不答辩,张炘炀还公开发表过“白领对北京毫无建设却占着资源”的言论,引起了巨大争议。
在学校,张炘炀和同学的相处还算融洽。但因为他总是把“我想要成为王者,要不然就没有地位可言”挂在嘴边,被大家善意的哄笑。
张炘炀的种种不成熟的言论,和他的成长环境其实有很大的关系。
一方面,从出生到大学毕业,张炘炀一直是父母陪读,过度重视学识,却忽视了孩子的心智成长。
另一方面,张炘炀身边的同学,已经开始步入社会,他也受到影响,开始早早考虑金钱、工作、房子甚至是择偶等问题。
有了超出年龄的焦虑,却又没有足够的阅历和认知,支撑他面对生活的磨难和诱惑。
3、过快的发展,心理压力巨大
考取博士之后,因为没有成果,张炘炀几次更换研究课题,学业也进入了停摆状态。
老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做学问,更是要慢慢的磨,苦苦的熬,耐得住寂寞。
但在媒体的关注之下,急于求成的张炘炀,已经无法沉淀下来研究学术了。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从考取大学那一刻,张炘炀就生活在媒体的鲜花和掌声之下。
这份光环,给了他喜悦和荣誉,更给了他倍增的压力。
导师周教授曾对记者表示:
“张炘炀的优势仅仅在于年龄上,与其他博士生相比,他并无优势可言。
社会上的媒体言论会成为束缚他的成长和进步,同时也会让他迷失方向。”
8 年博士,终归平庸
2011 年的央视采访,应该是张炘炀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也曾有记者好奇,去询问过他就读博士的北航:张炘炀现在怎么样了?
校方的回答是:2019 年,张炘炀从学校结业。
算下来,张炘炀的博士学位,一读就是 8 年,而且是毕业还是结业,也未可知。
有人曾到知网上查询论文,也只查到了当年张炘炀的硕士论文。
也就是说,读了 8 年的博士,张炘炀最终很可能没有完成学业。
从“天之骄子”到“泯然于众人”,张炘炀的故事让人唏嘘,同时也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和思考:
1、真正的父母之爱,应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哪个父母都有。
但过度控制孩子的人生,最终的结果,只会毁掉孩子,造成两代人的痛苦。
从小的控制,让张炘炀和他的父母彼此寄生。
等到想要独立时,却发现只要一方放手,另一方的人生就会濒临崩溃。
张炘炀 13 岁研一的时候,也曾拒绝父母的陪读,独自生活。
但全面管制,到骤然放手,让张炘炀沉迷在网络游戏中,无法自拔,甚至一度连连挂科,交不上论文。
真正的爱,应该是一场恰到好处的退出,自然而然的分离。
而不是像张炘炀父母这样,不教孩子独立,却在长大后把孩子“丢下悬崖”。
2、学识和心智,应该全面发展
俞敏洪曾经说过:如果孩子的生命里只有学习、考试,哪怕考到北大、清华都没有用。
美国学者劳伦斯曾做过一项统计:
从学术氛围浓厚的幼儿园出来的孩子,成年以后一半会面临情绪障碍,而那些以游戏为主的幼儿园出来的孩子,只有 6% 面临同样的问题。
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出一个独立的人来,而不是学习的机器。
过分的重视成绩、学业,却忽略孩子的心理发育和性格培养,只会得不偿失。
毕竟,知识可以从头再读,一个人的身心却无法重新塑造。
3、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
在张炘炀的采访中,有一句话,我印象很深:
当火箭升空加速时,会出现超重,航天器里的人会有严重的压迫感,这是速度带来的后果。
每个孩子的成长,自有他的规律。
2 岁时就该有 2 岁的天真,5 岁时就该有 5 岁的可爱,8 岁时有 8 岁的淘气。
就像教育家哲学家卢梭说的:
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破这个秩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
小时候做够了孩子,长大才能心智成熟。
过早的冲刺,孩子看似赢在了起跑线,却失去了后劲,跑完人生这场马拉松。
如果张炘炀的父母能够意识到这几点,我想,张炘炀式的神童悲剧,应该不会上演。
望子成龙,是每个家庭的期望。但比起聪颖早慧,更重要的其实是让孩子身心健康,有自己的兴趣、理想和热爱。
否则,再好的成绩,也更容易成为“空心人”。观察孩子的天赋,做好引导,才会让孩子有幸福圆满的人生。
转发文章,让更多的父母放下对成绩的过度重视~
本文编辑|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