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到底要学什么?

从近两年的中考和高考成绩中可见,语文成为拉分的关键学科。可谓“得语文者得天下。”
语文学习中的两大难点:古文和作文。为什么读了十几年的书,古文依然看不懂?作文依然写不好?
今天,除了说一说语文考试难点的学习。还跟大家聊一聊语文学习归根到底要学什么?语文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1

如何学习古文

纵观古人,王勃六岁善辞章;骆宾王七岁能赋诗;梁启超'六岁毕业《五经》,八岁学为文,九岁能日缀千言。
古人与今人无智商差别,为什么今人古文读不懂?与学习方法有关。
1、学古文先学好汉字
很多孩子都在学前认字,并且认字量都上千。孩子到底真正认识的字有多少?汉字经历几千年的演变,从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文字的结构变化都有其内在的逻辑。

简体字却造成了部分的割裂、断层。对汉字本身结构和演变过程的认知缺失,增加了认字的难度。文字需要理解其含义,不同语境下的意义不同。因此,真正的认字要回归阅读,在语境中理解文字。

陶行知先生说:“语文的教科书,不但用不好的文字做中心,并且用零碎的文字做中心,每课教几个字,传授一点零碎的知识。学生读了一课,便以为完了,再也没有进一步追求之引导。
零碎知识的教学割裂、分离了文字,使文字丧失了完整性。导致教学不系统,学生没兴趣,孩子很难真正重构文字的内在含义。
学古文要先学好汉字,熟悉汉字的演变过程,真正理解汉字的结构,为古文的基础阅读做准备。
2、在大量阅读中自然懂得
古人学习语文不教“字词”。字词的意思是在大量的阅读过程中自然懂得的。
赵元任先生说过:“从前的念书就是念书,先生不一定讲,学生也不一定懂,真是‘读书不求甚解’,可是过了一阵,甚至过了很多年,书里的意义渐渐地明白了。”
这个“讲”,不是一般的讲解词句意思。如果我们通过讲解一个词,一个句子,一段文字,只是局部的理解。而不是立体的懂。
周振甫先生在《怎样学习古文》中用“立体的懂”全面讲述了为什么传统语文教育不教“字词”?
'立体的懂'分为三方面,一方面是词的具体解释;一方面是一个词作为术语时,了解术语的理论意义;一方面是要读懂文章的用意。
比方读《论语》,“仁”字一共出现了104次,读到十几次“仁”字时,对“仁”字的意思渐渐懂了,读到几十次、上百次时,对“仁”的意义懂得更多了。能理解“仁”字在不同语境中的词义并加以运用,就是“立体的懂”。
如果古文的学习执着于“字”、“词”的积累和分析研究,那我们对于古文的学习就会停留着非常浅显的层面,很难学好。
因此,古文学习的重点是多读文章,文章读的多了,背诵的多了,其中字词的意思自然就能够懂得。哪怕一时不懂,读了若干年,一旦豁然贯通,不懂的就全懂了。

2

如何写好作文

曾多年担任高考阅卷组组长的黄玉峰老师给出了下列建议,总结如下:
1、大量的阅读,大量的记忆非常重要
学语文是要下点功夫的。特别是好的诗歌和文章应该从小就背起来。因为节奏感在里面。
很多人诟病语文学习的“死记硬背” ,其实是根本不懂得怎么样学语文。该背的书,还是要背的。多读经典,熟背经典。
孩子要从小把基础打牢,小时候要记忆,看起来记忆会花很多的时间,节奏比较慢,其实这个“慢”才是真的“快”。
2、创作并不是凭空想象
文学创作(作文)首先是积累、吸收,因为看得多了,做的多了,才会有创造。
其实,今天大谈的创新,并不是凭空想象。不论多么先进多么花哨的教育方式都不可能教你去建造空中楼阁。
创作的过程就是扎扎实实的积累,真真切切的体悟,开开心心的面对,舒舒展展的表达。
3、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创造力不容易培养出来,关键是我们不可以阻碍、压抑孩子的思考。如果让孩子按照套路写作文,慢慢就不会写文章了。因为他的思维被放进了框里,被锁链锁住了。
将吸收记忆与独立思考两者融合自来,自然就会慢慢创造自己的文字了。
不论是古文的学习还是作文的创作,根本还是阅读。这也是语文学习的根本。

3

如何阅读

1、读好书,读整本书

2003年发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就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

2011年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提倡 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古人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诵读整本书。

郭初阳老师说:“阅读就是要还原文字本身的美感、文本背后的意图,让孩子浸润于伟大作品之中,获得独立思考和审美鉴赏的能力。”

比如带学生读奥威尔的名著《动物农场》,他会引导学生围绕“七戒”后面渐生修改出的“特殊法则”——“所有动物都是平等的,但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平等。,在完整读完原著的基础上,关于“怎么理解这句话”,来一场辩论。

通过读整本书、辩论和主题研讨,就可以有话可说。到这个时候,写作就成了顺水推舟一般自然而然的事情。

2、阅读兴趣比读什么更重要

孩子幼年时期是培养阅读兴趣的关键时期,每个孩子的兴趣点不同。因此,家长切不可强迫孩子阅读他并不喜欢的书。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顺气自然的过程。

一一从小对诗词和国学兴致不大,喜欢自然科学和数学类的阅读。我曾经也通过各种买买买,并在家里书架的C位摆放着国学经典和诗词书籍,希望能激发她对诗词国学兴趣,但收效甚微。于是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尊重她的爱好,保护她的阅读兴趣。

前几日,一一的学校要开展诗词大赛活动,我知道她喜欢参加学校组织的活动,借此机会开始了诗词的学习。我们的学习不拘泥于背诵,更多的去感受诗中的意境,体验诗中的场景,用白话文的方式来讲述诗词中的描绘。

学校活动+多种阅读体验,让一一开始对古诗词有了想进一步了解的兴致。自己开始主动发问,并寻找答案。

3、阅读形式多样

诵读经典、自由辩论、电影鉴赏、戏剧表演、主题研讨等多种方式来进行阅读。而不限于书籍和绘本的阅读。

一一的自然科学阅读,除了自然科学类的图书,会看经典的自然纪录片,比如:《地球脉动》、《生命》、《冰冻星球》、《海洋》、《宇宙时空之旅》……视频里的内容更生动,更形象。

我们通过视频鉴赏,谈到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动物的关系,也会谈到生命的成长和宇宙的起源。

谈及人和自然的关系就会聊到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人类的起源和发展;谈及人和动物的关系就会聊到当下的疫情,病毒和人类如何共生,中医和西医的区别;说到中医就会聊聊中国文化的内核和发源,还会聊到围棋、对弈、生命、宇宙……

在阅读和对话中,她的思维能力不断地提升,虽然这个过程缓慢,也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显性效果。但对于她来说,在这样的对话和鉴赏阅读中,有着对未知了解的兴致和对收获新知的喜悦,并慢慢成为她自己。

不管是人文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在我看来都是语文的学习范畴。语文的学习不应该局限在文学类学习中。

阅读不是量的追求,也不是形式的追求。每个阶段对所阅读的内容理解都不一样,阅读的感受随着经历的不同有着不一样的体悟。阅读的内核是:在阅读过程中如何把内容内化为自我成长的力量。


4

培养思维能力

语文的学习应该是思维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
1、创造性思维
马云说:“未来不是知识的竞争,而是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竞争,是学习能力的竞争,是独立思考的竞争。如果你像机器一样思考,那么问题就会接踵而至。”
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创造性思维起着关键作用。所有的文学创作都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审美能力。每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对生活和世界深刻敏锐的洞察,反思后,从无到有的一个创作过程。
古今中外的牛人,都是具有超强创造性思维的人,比如:爱因斯坦。他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未来三十年世界会发生巨变。过去,我们把人变成机器,未来,我们将会把机器变的更像人。未来,将不再是知识驱动,而是智慧驱动,是体验驱动;过去是知识和制造业驱动,未来则将是创造驱动。
2、批判性思维
思维始于提问。自主发问是批判性思维的特征,发现问题的过程就是深度学习开展的过程。
批判性思维培养能很好的保护儿童好问的天性,引导孩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语文教育本该是最好的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课堂。批判性思维训练也应该是语文素养提升的核心内容。整本书的阅读、辩论赛等都是非常好的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语文教育方式。语文=语言+文学。辩论提高的是语文的语言思辨能力。阅读(包括鉴赏)提高的则是语文的文学思辨能力。
琼温克在《批判教育学》中说:“批判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它会驱使我们去观察我们各自在这世界、社区以及教室所扮演的角色。迫使我们去观察更加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教学环境。”
享誉世界的数学家苏步青说:“想要学好数学,先要学好语文。”他深刻体会到“语文是成才的第一要素”。
语文的学习是语言能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的学习,更是价值观的学习。
语文教育的目的也不该是应对考试,而是激发你天赋的潜能,让你发现你自己,让你成为你自己。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成为自己。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