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民 | 褒扬义烈励风化(徽学研究)
褒扬义烈励风化
——王茂荫与《皖省褒忠录》
文 / 陈平民
(安徽黄山)
2021.09
王茂荫编过一本名为《皖省褒忠录》的书。这是他生前唯一的编著。同他的遗著《王侍郎奏议》一样,是研究其政德思想,开展政德教育的绝好教材。
王茂荫是个民本理念深入骨髓、家国情怀贯彻始终之人。在他看来,人心向背决定一切。他所处的咸丰年间,国家面临内忧外患,大清政权风雨飘摇,最高统治者和各级官员理应顺应潮流,多做顺民心得民意的事,励精图治,才有希望实现中兴。否则,人心一去,国将不国。太平军兴伊始,他就主张“剿匪”,同时主张对殉难士民予以旌表,对其家属予以抚恤,彰扬义烈,劝善褒良,以励风化。
清咸丰三年(1853),那是个血雨腥风之年。
这年正月十七日(公历1853年2月24日),太平军占领皖省省城安庆,二月二十日,太平军定都天京(南京)。皖省被兵,正是始于这一年,战乱频仍,日益糜烂。太平军定都天京后,溯长江而上西征,同年六月,攻陷芜湖、池州等地。十月,奉命回皖会同巡抚蒋文庆等办理防剿事的工部侍郎旌德人吕贤基,于桐城、舒城被攻克后殉难。在京的皖省京官太仆寺卿王茂荫,深为震惊。同年十月二十三日,他给文宗皇帝上了《殉难士民请旌折》。
(王茂荫《皖省褒忠录序》书影之一)
王茂荫上这个折子,目的是“请旨旌表殉难士民,以彰义烈而励人心”。他劝谏文宗皇帝:国家一向劝善褒良,平时对节妇义民都要予以旌表,如今稽讨“逆匪”,对那些死难的士民,更应“旌扬”。朝廷应当准许建祠祭祀,对被害最烈的人,要从优封表。咸丰皇帝对这个折子,作了近三百字的硃批,完全采纳了王茂荫的建言。
文宗皇帝作了谕批后,王茂荫与皖省京官给事中定远人方浚颐、御史泾县人吴焯、御史怀远人林之望等人策划,决定编著《皖省褒忠录》一书。
当时,清政府工作的重心是币制改革,军费筹措。王茂荫早在咸丰元年九月就上疏建议发行钞币,是咸丰朝建议币制改革的第一人。咸丰三年十一月初二日,王茂荫由太仆寺卿擢升为户部右侍郎兼钱法堂事务,成为清政府主管财政货币事务的要员之一。他正为币制改革、钱钞发行和军费筹措之事,忙得昏天黑地,编著《皖省褒忠录》只能是先行策划,一时还摆不上议事日程。
咸丰四年三月初五日,王茂荫针对官票、宝钞和各类大钱发行后出现的通货膨胀,上疏《再议钞法折》,提出四条“章程”,结果受到“严行申斥”,一周之内被改官兵部左侍郎。清代,兵部长官是最没有实权。由户部右侍郎兼钱法堂事务改任兵部左侍郎,对王茂荫而言,有左迁赋闲之意,但职守上“亚(压)力山大”的局面有所缓解。
(王茂荫《皖省褒忠录序》书影之二)
咸丰四年的深秋,北京宣武门外歙县会馆内的几棵老槐树,叶子虽然掉落十之七八,枝桠也有点稀疏,但却显得精神。一天,方浚颐、吴焯、林之望来到会馆,他们是与王茂荫约好,来商议编撰《皖省褒忠录》事。“有劳各位同乡,子怀有失远迎!”王茂荫在老槐树底下,向他们拱手欢迎。
王茂荫领他们沿过道,拐了弯,进得寓所。他们见堂堂二品京官,居然萧然一室,既无家眷相陪,也无下人伺候,除了墙上挂有居扬画家程奎的一幅山水画和“京都名人”戈其迈的行草横幅,以及满书橱的典籍,便别无长物,都啧啧称叹。
(王茂荫《殉难士民请旌折》书影)
宾客坐定后,王茂荫通报了文宗皇帝对自己《殉难士民请旌折》的谕批,谈了《皖省褒忠录》编辑构想和分头搜集资料的计划,各自谈了想法和意见。
王茂荫与三位皖籍同乡,此前分别见过面,但同时会面,这还是第一次,这年他五十七岁。他对方浚颐说:“梦园给事中(方浚颐,字子箴,号梦园),据闻你是定远人,祖籍徽州休宁流口,是否?”“是的,子怀侍郎,敝人比先达年少十七岁,晚十二年举进士,你就称我小老弟吧”,浚颐回答。王茂荫说“江淮盛传'怀诗、寿字、定文章’,你个定远人,擅于撰文呀”。“他家学渊源深厚,'清白家风六代传’,品学兼优,与其弟方浚益、方浚师,号称'炉桥方氏三兄弟’哩”,不知谁又插了一句。“惭愧,惭愧!”浚颐很自谦道。
王茂荫把脸转向吴焯说:“吴焯御史,我知道你是泾县茂林人,道光三十年进士。我在兵部任职,你为帮办东城御史,你我等人曾会奏,称'夷人猖獗有年,恶贯满盈,神人共愤,沿海各省,无不欲食其肉’,可记得否?”“记得,记得,余祖籍亦徽州休宁,左台吴氏之后。这些年内忧外患,国人遭殃!《皖省褒忠录》是要好好编,激励士气”吴焯回话。
(林之望的桑梓地皖北怀远古镇)
王茂荫又转向林之望:“远村御史(林之望,字远村),阁下怀远人,'怀诗’指你哟,诗一定作的不错?”“子怀侍郎,敝人不才,祖籍福建莆田,小你十三岁,小老弟也,向先达您学习”,林之望很低调。“林兄亦出于几代书香门第,所谓'九龙世泽’,品学兼优,乡里称颂。林兄自幼聪颖,五岁能作《咏桂》诗,因家道中落,严冬深夜读书,双足插在干麦糠中取暖,很了不起”,方浚颐插话。
他们一干人就编书统一了思想认识,决定在皖省分片搜集和审核资料,有必要联衔上奏就酌情联衔上奏,争取在皖省兵事基本告竣之后,由王茂荫统稿,把书编印行世。经费问题,大家共同筹集,即便捐俸,也要将书稿付梓行世。
时间过得真快,很快到了咸丰八年。这年七月,王茂荫因病辞官。同年十月,移居东城玉清观。次年夏月,方浚颐、吴焯、林之望来玉淸观看望王茂荫,同时将搜集到的资料交给王茂荫编辑。他们带来的资料有一份三人于咸丰九年五月初九日,联衔奏给文宗皇帝的子《汇请殉难民人等恳恩分别旌恤折》和宗皇帝三道谕批。
(方浚颐著作影印)
他们三人于咸丰九年五月初九日联衔奏折中,如实反映了一个晚清士人为国殉难的故事,这个人叫方允镮,是歙县人,道光二十年进士,他们同朝为官,一样视气节为性命。早在道光十七年,王茂荫祖母八十寿辰时,方允镮与金让恩等人作过《敕封太安人诰封太宜人旌表节孝王老伯母方太宜人八十寿序》。关于他的文字介绍,有关史料中也许能找到,而他在咸丰年间在籍殉难的事迹,以及咸丰诏令对他予以旌卹,却只有王茂荫编著的《皖省褒忠录》有明确记载。方浚颐等三人在奏折中反映:原任刑科给事中方允镮,安徽歙县人,咸丰二年丁艰回籍,三年,闻贼犯金陵,与该县官绅劝捐团练,该员家极贫寒,所居离城又远,往来城乡,均系自备资斧绝不用公局一厘五年正月,贼犯徽郡,该员因病在家,不能出御,二月十二日,闻府县城并陷,即绝粒,数日不死,旋吞银指环,又不死,延至三月初三乃死。该员之死,虽在贼退之后,而立志不食实在城破之初。恳乞文宗皇帝恩加旌卹,以慰忠魂。文宗皇帝对此,特作硃批:“给事中方浚颐等奏请将殉难在籍给事中议卹等语,安徽歙县在籍给事中方允镮于咸丰五年二月间,贼陷徽郡时,绝粒殉难,情殊可悯,著交部酌量议卹,以慰忠魂。钦此。”
(方浚颐上奏时用的印章)
《皖省褒忠录》刊有王茂荫所撰序言、咸丰皇帝谕批四道、同治皇帝谕批一道,还有清廷议恤公启、䘏典须知、申报议䘏宗图式、履历清册式与旌恤条例;书后辑录咸丰九年(1859)五月奏报的皖省各府州县殉义人员名单、身份,间或附有殉义简况。
他在《皖省褒忠录序》中,开宗明义对“忠”作了解说。他说:“昔周公制《谥法》,危身奉上曰忠。欧阳公曰:'士不忘身不为忠,岂不以缘饰经术尚可伪为。惟临大节而不夺,乃足以让扶纲常,砥砺风俗哉。’”又说:“皖省素崇气节,自咸丰三年军兴以来,士民倡团杀贼力竭,捐躯无丝发顾虑,即妇女孩提亦知敌忾同仇,舍生取义,于此见民彜之不泯,而我朝培养之泽,感人者深也。”
(吴焯故里泾县“吴氏大宗祠“)
王茂荫将咸丰三年的《殉难士民请旌折》原文以及文宗皇帝的谕批一道刊印。
同治元年(1862)皖省军务基本告竣,王茂荫重新复出,他在志同道合者中募捐醵金,将《皖省褒忠录》梓行于世。该著系线装本,木刻,不分卷,扉页印“咸丰己未年 奏皖省褒忠录”,内文有王茂荫撰《皖省褒忠录序》,落款“同治元年八月上浣赐进士出身工部右侍郎古歙王茂荫谨序”。当时,王茂荫官工部右侍郎兼钱法堂事,居北京潞河寓所。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与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很重要。王茂荫与方浚颐、吴焯、林之望诸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同,能走到一起,成就一事,势之必然。
(初稿于2020年5月4日,次年9月16日修订)
下一篇预告
《兵燹之余访同窗忆“非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