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人伶事 票友下海第一人

京剧形成之后,立即引起了士大夫们的浓厚兴趣,很多人在欣赏皮黄的同时,开始学唱,一时间皮黄腔成了主流。程长庚故去之后,京剧同时出现了三个并驾齐驱的人物:孙菊仙、谭鑫培、汪桂芬。其中的孙菊仙就是票友下海,在庚子之前,属孙菊仙的人气最高。
虽然谭鑫培、王瑶卿在京剧史上是两位划时代的人物,他们突破了京剧唱腔宫调格律的限制,曲调趋于平缓、婉转,复杂,打破了演员必须正宫调的限制,但是因为当时人们听惯了程长庚,而孙菊仙黄钟大吕的声腔很有味道,所以当时孙菊仙还是占上风的。

孙菊仙是艺名,本名孙濂,谱名学年,号宝臣,原籍在今辽宁省沈阳市,从祖辈就迁居到天津,祖上几代都是做参行买卖,从父辈开始改做粮行买卖。

孙菊仙生于道光二十一年元旦(民国改元前,使用的都是农历,元旦即正月初一日,也就是1841年1月23日),自幼爱好皮黄,八岁读书,十四岁开始入天津太平街的弓房习武,习武期间经常到各戏园听戏,后入雅云国风票房学戏,雅云票房是天津最老的票房,又与伶人张子久等人学戏,张子久只会程长庚的八折戏,因天赋不能演唱,全部传授给他,孙菊仙的嗓子极其宽亮,因此得孙大嗓儿的外号,每天很晚才从票房回家,又没路灯,回家时必唱戏壮胆,沿途人家,也就等听他唱过去才睡觉,所以人们常说,等孙大嗓儿唱过去,天也不早该睡觉了。
孙菊仙18岁时,带一把三百斤的大刀和一个琴师进京应试,想在闲暇时消遣,为了听程老板的戏,他提前数月就到了北京,后来得中武秀才,21岁应征陈国瑞军队入伍,官至守备,参加过剿灭捻军之战。
在一次战役中孙菊仙不幸被俘,当时正值秋天,瘟疫流行,他很绝望,忽见皓月当空,又听到风吹落叶之声,触动了戏瘾,于是引吭高歌“一轮明月照窗前”一段,声贯长空,如猿啼巫峡,把所有人都惊醒了,因其破坏了营规被带去见营长,他是毫不畏惧,营长敬佩其胆识,结为盟友,并赠其马将其释放。
后来孙菊仙在战役中受重伤,退伍进京治疗,病愈后常去各园子听戏,他很崇拜程长庚,每次演唱都受到大家欢迎,也就有了下海的想法。
因为是票友出身,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所以要想下海从艺,必须得先拜师。恰巧孙菊仙的同乡王老殿是个鸦片商,经常给程长庚送鸦片,便请他说和,而程老板要先看其艺如何才能决定是否收徒,于是从没登过台的孙菊仙,赶紧找人给说身段表演,现学演了一出带认子的《朱砂痣》,结果到了台上笑料百出,平时很好的嗓子,也因为紧张而唱的荒腔走板,看了两场戏,程老板就离席而去,后面的戏也被管事的叫停了,就这么不欢而散,心灰意冷的孙菊仙转天就返回了天津。

后来有人跟他说,上海观众不注重表演,嗓子好就能红,适逢上海派人在津邀角,他就自备船资跟随到了上海,恰巧上海有个园子因经营不善歇业,而立之年的孙菊仙出资盘下该园子,改名升平轩茶园,与友人一起经营,自己挂牌孙处,后来票友下海称处,就由此而始。

同时派人到京津约名角来此演出,一炮而红,收入颇丰。孙菊仙一向大方豪爽,又喜挥霍,谁有事找到都会帮助,因此入不敷出,拉了许多亏空,终难维持,不到半年即告歇业。

丹桂轩的老板刘维忠,看到了孙菊仙的影响力,愿意出资帮其还债,孙菊仙与老丹桂签了一年合约,在老丹桂演出时,戏单只刊客串两字而不署名,后来以真名号召,旁边仍然有客串小字,以示并非艺员,清客串由此在梨园行也有了一定的地位。因为营业很好,很快偿清了账务。

孙菊仙在上海很火,更萌发了其下海的念头,但孙菊仙也感觉自己不是坐班出身,相差很远,于是返回了北京想继续深造。

孙菊仙还是想拜程长庚为师,但又怕被拒绝,正在左右为难之时,得知某府请三庆班唱堂会,孙菊仙又自出资,托人活动在程长庚戏码后还演带认子的《朱砂痣》,程长庚卸妆时听到孙菊仙的演唱,嗓音宏亮,高入云霄,很有韵味,卸妆后遂在后台观看,感叹孙菊仙的执着和用心,又经人撮合,次日收其为徒。

拜师后,孙菊仙以孙处名义在三庆班效劳,通过学习观摩,他进步很快,竟然班中无有能及他的老生,程长庚也劝其改业加入梨园,并欲将三庆班交其掌管,但孙菊仙以才学疏浅,资格不足而拒。

34岁时,孙菊仙再次被邀到上海演出,先以客串称,不久正式改名孙菊仙下海为伶,当时有报评:“力开优伶为贱业之谬说,竟舍官而瘾于伶”,孙菊仙成为票友下海第一人,原本下海一词,是对孙菊仙所言,到上海才从业为伶,后来下海这个词被引为票友从业的专有名词。

在上海期间,他又与英商韩某合资开了个大观茶园,获利颇丰,但没多久,就赶上同治皇帝驾崩,国丧期间禁止娱乐,国丧之后,又遇到淡季,于是勉强经营了近两年时间,便把茶园转让给了黄月山、刘凤林经营,36岁时又回到了北京。

回京后,孙菊仙先是搭了一段时间三庆班,程长庚故去后,在光绪九年加入嵩祝班,仍以孙处之名演出,他嗓音宽亮,黄钟大吕之音,很有程长庚的遗韵,他的扮相魁梧,又不失古人的风度,所以很受欢迎,后四喜班班主王九龄病故,孙菊仙应聘为四喜班班主,第一次登台演出《文昭关》即告满座,由此每天都是客满。

光绪十二年二月九日(1886年),时年四十六岁的孙菊仙被选入宫承应,在花名册上标注:食银四两,公费一贯。孙菊仙深受慈禧太后赏识,曾赏食四品官俸,承差伶人赏到四品官俸的,只孙菊仙一人。
      清代升平署的设置是在道光七年,当时只传外班承应,起初并没有定额供奉和花名册,供奉和花名册到咸丰时才有,光绪初年一度解散,九年后复建。截图为三十年代,根据同治光绪以来升平署综合稽考,制成的表格,孙菊仙年龄标注有误。

孙菊仙虽入宫供奉,但在外仍然主持四喜班的事务,光绪十四年,四喜班进行了改组,孙菊仙依然是主要角色,到光绪十九年,四喜班全体被招入宫演唱,宫外的演出才暂告一段落。
当时伶人供奉内廷必须要重贿太监,孙菊仙从来都不趋炎附势,某日入宫演戏,太监先呈花名册给慈禧太后,太后问:“孙菊仙除去常演的老生戏外,还能演什么”,太监随口呈奏:“他还能演丑角戏《探亲家》”,慈禧传旨命演,孙菊仙知是太监戏弄,又不敢违旨,草草出台,仍以老生台步身段来演,慈禧大笑说“他是疯魔了吧”遂叫停,孙菊仙也很恼怒,托病休养。
庚子年义和团作乱,孙菊仙在东交民巷的住宅被董福祥溃军洗劫,家业荡然无存,大夫人刘氏、二夫人蔡氏相继故去,于是携子带孙赴上海避难,这是他第三次到上海,潘月樵邀请他开了一个天仙茶园,后来又与李春来合作开了一个春仙茶园,不久又与夏月恒成立了一个新舞台戏院,很受欢迎,收益颇丰。
庚子之乱后,慈禧回京重建升平署,召昔日伶人内廷供奉,而此时孙菊仙正在上海春风得意,无意回京,太监竟以孙菊仙死于上海奏于慈禧太后,因此再未入宫供奉。其宫内供奉花名册上的退职栏内写有“光绪二十八年乱后走失”字样。而此时戏单上一律以老乡亲而称。
说起老乡亲的绰号来历,还有一段趣闻。有一次孙菊仙在天津下天仙唱义务戏《朱砂痣》,临时因嗓暗未演,台下哗然,戏院老板赵广顺赶紧去孙宅请,孙菊仙仓促扮上韩员外出场,当唱完“一霎时前后庭红灯燎亮,不想到年迈人又做新郎”散板时,行至台口,忽然将髯口摘下,向台下观众拱手作揖,和颜悦色,大声演讲“众位老乡亲们哪,全是为行好,不是为听我,今天我实在是对不起,嗓子哑了,改天再唱给老乡亲们听吧,我替大家谢谢啦”言毕一揖到地,观众看得无髯口而大笑,继而听其言则心平气和了许多,才散去,自此“老乡亲”之名不胫而走。

1914年冬,孙菊仙因事进京,目睹京城的变化,追念旧人,潸然泪下,不禁感慨“余竟成李龟年矣”遂改名为学年。

在京期间,俞振庭力挽在文明园试演数日,票价八角,都一票难求。他很赞赏尚小云才华,恰逢正乐社的尚小云正在北京演出,孙菊仙又与尚小云同台演出四日,收到不同凡响效果。
到民国十五年(1927年)时,孙菊仙、汪桂芬、谭鑫培被普遍称为标准的老生三派,而此时孙菊仙已八十五岁高龄。
1922年以后孙菊仙返津修养,深居简出,ge很少参加营业戏的演出,但凡有义务戏必然会积极参加。

民国十九年(1930年)上海名流举办大义务戏,孙菊仙以九十高龄积极参加,演出数日,成为在沪演出绝唱。找到一份当年孙菊仙赴沪在上海舞台出演时的传单,其中措词很特别,可谓是与上海人士的最后告别吧。

同年八月,他又因事来到北平,当时北平梨园界正办窝头会,他又欣然参加,居然很叫座,当时眼睛也模糊了,上台的进退尺寸只能大概,还是很圆满完成了演出,继而又在吉祥戏院、哈尔飞戏院连演数场,为龙泉孤儿院筹款义演,此次义务戏的演出,成为了孙菊仙在京的最后一次演出。

1931年3月7日和8日,在天津南市大舞台,孙菊仙应邀参加文光学校义务戏演出,7日晚场,8日是早晚场,虽是与其学生王竹生合演,但对于九旬老人来说,也是不易,这次演出是孙菊仙在天津的最后一次演出,也是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次演出。

孙菊仙为人慷慨有侠骨之风,凡票友下海,必尽力提携,像后来出名的龚云甫、德珺如等等都曾得到他的提携帮助。
孙菊仙音色得天独厚,声音宏亮,吞吐有力,不善于用花腔,而以简单老练取胜,念白行腔一挥而就,因此又有孙一捋之称,尖腔嘎调不经意而自然流出,尤其难得的是,在每个唱段结尾处,顷喉一放,如雷入地宫,声不绝耳,放开入江河倾泻,收敛时又细如一发,能与胡琴弦子音吻合,声声悦耳,孙菊仙身材魁梧,微微有些驼背,拱手阔步,自然大方,演方巾、员外、儒士最为合适。

孙菊仙的表演很随意,他演戏不拘小节,还经常会在台上演讲,因此常闹笑话。

与杨小楼在天津演《断臂说书》时,大讲音律辙韵,弄的杨小楼很尴尬;在津演《空城计》,走到台口忽然摘下髯口,跟观众讲“我今天嗓子不好,诸位多包涵”,弄的观众哭笑不得;在京庆乐园演《三娘教子》,唱着唱着就忽悠来个高音,弄的旦角惊讶不小;演《桑园寄子》,将侄儿背起来时,忽然大劝国民捐献,说到动情处是声泪俱下,吓得娃娃生不知所措,后来换了个稍大点的孩子,孙菊仙干脆对观众说,这孩子若大,我怎背得,顺手领着下场了;与杨小楼演《铁笼山》,配演老大王,在疆场上与姜维论辈分,想当初我与你父(指杨月楼)如何如何,谁料想姜伯约能在两军阵前遇到一位外国二大爷。
如演《碰碑》的杨继业,《青石山》的吕洞宾,场中必会加一段关于国家社会,改善维新的讲演,词严义正,颇能使人动容。
有一次在天津下天仙与杨小楼贴演《王佐断臂》,因吕月樵没到,临时加演孙菊仙等人的《战蒲关》,观众哗然,经园主道歉才算平息,等到演《断臂说书》时,照例拍醒目,陆文龙问“这是什么”王佐答“这是说书的规矩”然后孙菊仙又加白“现在说书的虽然有规矩,唱戏的可没规矩了,许了人家贴出报子,到时候不登场,这还有什么规矩?”观众闻之大笑。
虽然孙菊仙乐善好施,人缘也很好,但是他也很古怪,平生有三件事是不愿意做的,即不照相,不收徒,不灌制唱片。
孙菊仙不照相,是戏装,便装照仅有限的几张流传,民国十八年,八十九高龄的孙菊仙参加袁寒云的寿宴,应邀拍摄了一张照片;据说孙菊仙还有一张与著名教育家严范孙先生、广智馆馆长林墨青先生的合影,孙菊仙居中,左林右严,这是他最得意也是最满意的一张照片。
不灌唱片是他以为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是不祥的。但是有标有孙处的唱片流传,据说物克多的唱片都是赝品,为吕月樵冒充,丑角冯二狗(冯子和之兄)以及双处(双阔亭)也有冒充灌制的唱片,都可乱真,所以现存于世的孙处唱片,真伪难辨,这也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话题。

孙菊仙一生没有收徒,其实这也不奇怪,主要是孙派要求有得天独厚的宽亮好嗓,而真正能达到的,没有几个,京剧在庚子之后,声腔变化得比较细腻平缓了,那些高挺入云的声腔也只凤毛麟角。孙菊仙不仅没有收徒,也没让子女从艺。

民国二十年(1931年)七月二十九日,孙菊仙以九十一高龄在津逝世。孙菊仙生前不愿求人,故也叮嘱子女,死后不许受礼,不许厚葬,并说若受礼老乡亲三字则倒矣!后后人尊重他的意愿,没有发讣,棺材为杉木的,是陈国瑞早年所赠,寿衣也是自己先期购买的。

孙菊仙开了票友下海的先河,之后很多票友下海从业,有很多人在梨园哼很有建树,甚至创立了门派,受到观众的喜爱。还有很多没有下海的票友,也是颇有建树,为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贡献,他们那代人,是真肯花钱,真学真练,不像现在的一些票友,只是各种的标榜,与其相比,不过只是个初级,甚至是爱好者的水平而已。但是在那时伶与票的界限很严,票友下海也非易事,因为篇幅所限,只能是留待后篇再叙了。

精彩回顾

伶人伶事 票友与伶人

伶人伶事 票友的由来

伶人伶事 之 弄假妇人与相公堂子

伶人伶事 之 男旦魏长生

伶人伶事 之 男旦的兴衰

伶人伶事 男伶与坤伶

伶人伶事 之 男女合演(上)

伶人伶事 之 男女合演(下)

再说男旦

关于牟元笛学历真伪的质疑

(0)

相关推荐

  • 戏迷必须知道的京剧知识(44)张二奎

    张二奎 张二奎(1814-1864年),名士元,字子英,原籍河北衡水(一说为浙江人),生于北京.他原是清道光年间工部"都水司"经办,因酷爱京剧,常以票友客串的身份在"和春 ...

  • 四海一人谭鑫培(一)

    戏曲艺术流派的产生,是戏曲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戏曲表演艺术走向成熟与鼎盛的标志.中国的戏曲艺术与其他艺术形式不同,她具有艺术流派众彩纷呈.争奇斗艳的特点.从演员的表演体系中,这一点有着充分的 ...

  • 徐城北:百多年前的谭鑫培探病程长庚

    (刊于2008年1月28日解放日报朝花副刊) 在临近岁尾的时候,写了一篇应该在岁首发的文章.今天是中国电影百年,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则是由当时梨园的伶界大王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这时的他,早 ...

  • 坐上京戏开山祖师头把交椅的票友第一人:张二奎(泠风)

    原文地址:[转载1]坐上京戏开山祖师头把交椅的票友第一人:张二奎(泠风)作者:梦笔山人 在众多杰出的汉调票友中,有一个来自工部的小小官吏,他的名字叫张二奎.作为新兴京戏诞生前的第一代著名票友,张二奎是 ...

  • 戏迷必须知道的京剧知识(49)谭鑫培

    戏迷必须知道的京剧知识(一)京剧的行当(全集) 戏迷必须知道的京剧知识(二)梨园名家(1)名词解释(全集) 戏迷必须知道的京剧知识(二)梨园名家(2)早期老生(全集) 戏迷必须知道的京剧知识(48)孙 ...

  • 【转载1】好花自古千秋艳 京剧大家孙菊仙

    民国初年,在天津文化界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天津卫,三宗宝,范公幼梅孙菊老."这里所谓的三宗宝,是指彼时天津文化界公认的三位名人,他们是教育家严范孙,书法家赵元礼(字幼梅),还有 ...

  • 戏迷必须知道的京剧知识(42)程长庚

    早期老生 从1790年徽班进京,到1830年大批汉调演员入京参加徽班演出的这段时间,是京剧形成的孕育期.大在1840-1850年之间,是京剧逐渐成熟的形成期.在京剧形成的初期,各个行当都有一批技艺精湛 ...

  • 梅兰芳对谭鑫培创新精神的继承和超越(邹元江)

          梅兰芳之所以成为杰出的表演艺术家,除了他自己艰苦努力之外,很重要的因素是他在刚刚踏入戏曲艺术的门槛之时就得到了当时在艺术上已经炉火纯青的谭鑫培.杨小楼.王瑶卿.陈德霖等一大批老一辈艺术家的 ...

  • 樊弢夫:谈失传的奎派

    本期原刊于:1958.2.03 <新民报> 整理:薛麟郎 "春台一声把王催,三庆长庚也皱眉,怜他四喜余三胜,捉放完时能碰碑." 这首诗是百年前北京的京戏爱好者作的,用它 ...

  • 伶人伶事 票友与伶人

     纵观中国戏曲发展史,不难看出清朝是中国戏剧发展的一个顶峰,在这个时期里,创造产生了一些新的曲种,同时很多分散在各地的剧种,陆续地汇集到了北京,各大声腔体系的融合,使各个剧种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产生了 ...

  • 伶人伶事 之 弄假妇人与相公堂子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荒淫无道的帝王,最出名的就应该是隋杨广了,但是在杨广之前还有一位荒淫无道都出了圈的帝王,就是北周的宣帝宇文赟,他生于公元559年,卒于公元580年,他出圈就在于同时册封过五位皇后,为 ...

  • 一曲《伶人歌》,一段云烟事

    <伶人歌> 中文名称:伶人歌 所属专辑:<水乡·伶人> 歌曲原唱:童丽 歌曲语言:华语 芳雪落天际 伶人歌楚凄 自古红颜多哭泣 泪落洗菩提 英雄划剑依 歌去人影稀 谁知明日是分 ...

  • 程砚秋:为什么票友出身的伶人,少有成名的呢?

    程砚秋先生 京剧程派艺术创始人 "为什么由票友出身而下海的伶人们,很少有成名的呢?"这又是功夫的问题了.大凡是票友,家里都是很富有的,学戏之初,本是为着消遣,唱好唱坏都有人原谅,即 ...

  • 月初升,伶人上妆

    月初升,伶人上妆

  • 史记·伶人容祖儿传略

    容祖儿,未知何朝人也,生地不详.仪容中人.及笄,力竞卡拉OK大赛,获冠军,因盟正东唱片,首发<第一次我想醉>,未几,掌柜黄柏高以其丑而解约.转事文员.复师罗文学曲,因荐之于飞图.移时,飞图 ...

  • 月初升伶人上妆

    月初升伶人上妆

  • <em>月</em>初升伶人上妆

    &lt;em&gt;月&lt;/em&gt;初升伶人上妆

  • 周信芳:最苦是中国伶人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今天是<梨园公报>的百期纪念日,应当说几句吉利语.颂扬话,但是伶人受的痛苦太多,就是说两句安慰话,也不过自骗自罢了.倒不如痛痛快快说几句,把牢骚发泄一下,真是个安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