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之旅(二十二):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
美的概念很多,西藏之旅之“人文之美”给我的感觉是“距离之美”、“模糊之美”、“恐惧之美”、“原始之美”和“神秘之美”。
听听这些个词儿,如“煨桑”、“玛尼”、“经幡”、“转经”、“转世”和“坛城”之类,是不是有一种遥不可及远古的感觉;说说这些个仪式,如“天葬”或者“水葬”什么的,是不是有一种模模糊糊的恐惧之感;看看这些个地方,如“喇荣五明佛学院”、“古格王朝”、“布达拉宫”和路上诸多的寺院和白塔,是不是有一种神神秘秘的原始感触。在这些东西面前,别人的感受我不知道,反正上面这些个感觉和感触我是都有。
本次西藏之旅去色达就为两件事儿:一是看“天葬”;二是看“喇荣五明佛学院”。
看“天葬”时的心情很复杂,既厌恶又好奇,最后还是好奇占了上风,远远地看完了从转经仪式到秃鹫食腐的整个过程(听说秃鹫在印度被尊为“神鸟”,但我却对其厌恶之极)。
这第二件事,却是我思慕已久的。早就听闻“喇荣五明佛学院”的大名,如雷贯耳,但顺着无数个“之”字型的阶级,登至佛学院后海拔4100米的山顶最高处时,眼前的景象还是惊的我目瞪口呆。知道规模宏大是什么概念,但没有见过规模如此恢弘的场面,站在山顶从左往右看去,180度呈扇面状的巨大山坡上和山谷里,布满了成千上万的红黄灰白相间、大小不一的简陋小木屋和小石屋,密密麻麻,层层叠叠;山谷的中央矗立着金碧辉煌的建筑群。气势之磅礴,场面之壮阔,世所罕见,或者说天下独绝。而更为令人惊奇的是,这么多的小屋据说都是由前来求学拜佛的虔诚学子们自费一间一间地建起来的。而正是这种自发的现象成就了“喇荣五明佛学院”的原始之美和神秘之美。
目前,这种现象正在发生一种不祥的变化。佛学院正在大兴土木,进行现代化改造,拆除了不少原始小屋,营建了数栋现代化校舍。依然仰慕这种原始美感的人,若想满足自己的愿望,得赶紧了,因为上述改造如果继续下去,“喇荣五明佛学院”的原始之美和神秘之美将不复存在。
说实在的,除了一些表面的东西之外,我对“喇荣五明佛学院”的内涵可以说是一无所知;对“经幡”、“转经”、“转世”和“坛城”之类的知识也知之甚少;对“古格王朝”十万居民在十七世纪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很是好奇;对“布达拉宫”的藏传佛教之说十分仰慕。很想静下心来研究一番,可我深知,但凡具有“原始之美”和“神秘之美”的东西,大都深奥无比,我怕这里面的水太深,一旦掉了进去,就出不来了,所以还是敬而远之为妙。
喇荣五明佛学院:恢弘而壮阔,原始而神秘。
不谐调之现象:原始小屋正在拆除,现代化校舍正在营建。神秘美感即将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