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临古系列:萧娴 临《散氏盘》

不再错过任何一个精彩


萧  娴

萧娴(1902-1997)字稚秋,号蜕阁,别署枕琴室主。贵州贵阳人。当代著名的女书法家。父亲萧铁珊是孙中山先生的追随者,又是著名的南社社员,工诗文,善书画。萧娴幼承庭训,小小年纪就以善作擘窠大字闻名乡里。13岁时便以丈二匹榜书震惊广州,受到诸多前辈的褒奖。15岁应邀参加宋庆龄发起的名家书画义卖,受到孙中山的赞赏,勉励其精益求精,以艺报国。1923年,萧娴女士随父迁居上海。每日临书,创作不辍。她临写的《散氏盘》篆书册更受到康有为的高度评价。随后,师从康有为,得其谪佳,书艺大进。1932年,萧娴的篆书《临碣石颂》集刊于《当代名人书林》,成为知名书法家。抗战期间,萧娴女士中断了她的艺术探索。直至新中国成立后,萧娴定居南京,生活趋于稳定,她又开始延续和发展她的艺术生涯,在艺术造诣上再攀高峰。1964年被吸收为江苏文史馆馆员,1981年,江苏省南京市文联为她在江苏美术馆举办书展,历时一月盛况不衰。这次书展充分显示了她的艺术水平和风格,是建国以来江苏省最盛大、历时最长、观众最多的书展之一。1984年调入江苏美术馆,专门从事创作。贵阳市翠微阁观、南京江浦(今浦口区)求雨山均设有为萧娴作品陈列馆。

  受康有为影响,萧娴书论力主《广艺舟双楫》,学书从篆隶入手,与现在一般入从楷书开始不一样。她认为,“楷书是从篆隶而来。篆是圆笔,隶是方笔,圆笔方笔都掌握到了,不论改写楷书、行书或草书都不难掌握了”。取法乎古,这当然是最难得的。她的书法,以“三石一盘”(篆书《散氏盘》、《石鼓文》、隶书《石门颂》、楷书《石门铭》)为宗。历史上,女书法家并不多;即便有,一般也以秀丽婉约见长。萧娴的字却有伟丈夫气概,这与她宗法是很有关系的。她最以大字行楷书胜,点画纵横驰骋,外放内敛,大气磅礴,与康书如出一辙,以重、拙、大的特点,给人以强烈的印象。

萧娴 临《散氏盘》六条屏 1981年

散氏盘

《散氏盘》(约公元前9世纪),又称《矢人盘》,简称散盘。曾藏于清朝乾隆内府,出土于清代乾隆年间陕西凤翔县,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盘为古代的盥器,散氏盘盘深9.8厘米,口径46厘米。铜质精粹,呈深褐色,附耳、高圈足;腹部饰以简化的夔龙纹,足部饰以变形的饕餮纹。花纹精到,平面浮雕,极其古朴典雅。盘腹有铭文19行,共357个字,内容是一篇记矢人将田地移付散邑所订的契约。

在西周时期,金文书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四个流派。三个时期是指书风的三次演变。笔画由方折到圆转,再从圆转到纤劲。从时间上来划分殷商到周初为第一个时期,西周中期至周平王东迁为第二个时期,再到春秋战国为第三个时期,四个流派为殷派,周派、齐派和楚派。殷商金文尚带有甲骨文的遗痕,笔画方折,文简字少,字取纵势,带有很强的象形性质。布白层次错落,大小不一,有自然之妙趣,其代表作品就是《大盂鼎》。周派金文由方折变为圆转,收锋处由抽毫变为注墨,末笔波势已全部消失。文茂字多,辞语水平明显提高,有有韵的,亦有无韵的,字势有取纵势的,也有取横势的。其不布白上崇尚自然,参差多姿,亦有追求均衡,划格书写的。这一流派的代表作品是《散氏盘》和《毛公鼎》。东周以后,由于诸侯各霸一方。青铜器皿在型制、花纹、文字与书体上,已经出现了多变的局面。并明显的由原来的厚重向纤劲变化。西周中期那种统一的特点不见了,南北书风发生了明显的对比,北方以齐为代表,南方以楚为代表,这就是金文书法流派中的齐牌和楚派,二者在书法上分道扬镳,并驾齐驱。齐派金文早期不甚整齐,到了晚期却至为精严,代表作有《齐仲姜钵》等。楚派金文,飞动流利,到后来发展成为奇诡而不可识的鸟虫书。

研究中国书法史我们可以发现,当一种字体成熟之后,接下来的发展就是朝着两极迅速分化。一方面越来越标准,严谨规范整饬,从而使新的法则得以建立,另一方面则是有意破坏新的规则,用笔简洁、笔划草草、质朴率真、相动活泼,以此来破坏刚刚建立的法则,并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齐楚金文就是印证了这个发展进程。

人们常说的“熟而变精”进而“熟而变草”的飞动简率笔法,《散氏盘》表现出篆书草写的意味,所以人们把《散氏盘》称为“草篆”是有根据的。假如这种学说成立,那么这是汉文字书写史上,第一次对官方正体字的草化。《散氏盘》是隶变的前奏,从这些意义上来讲,《散氏盘》具有文学与书法艺术的双重价值,因此,《散氏盘》从发现至今,其书法艺术备受学界艺林所推崇。学者们对《散氏盘》的书法评论文字之多,效法称颂者之众,居三代金文书法之冠,大概其书法艺术风格,对后世的影响,只有后出的《石鼓文》可以骑相媲美。

(0)

相关推荐